材料一 | 据记载,唐代关西、关东饮茶之盛到了“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的地步,上自宫省,下至邑里,茶为食物,无异米盐。 |
材料二 | 据《册府元龟》记载,唐文宗时,“江淮人什二三以茶为业”;唐武宗时,“伏以江南百姓营生,多以种茶为业”。 |
材料三 | 白居易《琵芭行》记载:“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舱月明江水寒。” |
材料四 | 据《续资治通鉴长篇》等记载,“自唐武宗始禁民私卖茶,自十斤至三百斤,定纳钱决杖之法,于是令民茶折税外悉官买,民敢藏匿而不送官及私贩鬻者,没入之” |
时间 | 占工厂总数比例 | 占工业资本总额比例 | 占工人总数比例 |
1937年 | 16% | 4.4% | 7.3% |
1942年 | 58% | 78% | 49% |
该表呈现的变化( )
建筑风格 | 象征意义 | 比例特征 | 整体特点 |
多立克柱式 | 男性 | 粗壮 | 刚劲、雄健、简洁 |
爱奥尼柱式 | 女性 | 修长 | 纤细、秀美、精巧 |
材料一 中国对外出口的商品,就价值而言,一直到1720年为止,丝与绸都是第一位。乾隆时丝出口量与日俱增。乾隆二十四年李侍尧在一个奏折中指出: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每年贩运湖丝并绸缎等货,自二十余万斤至三十二三万斤不等。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上海开埠之后,原来要绕道江西越过梅岭运到广东出口的江南生丝,可以就近从上海出口,1845年中国生丝出口量超过一万担。19世纪50年代初期,由于欧洲发生蚕瘟,法国和意大利等国的生丝减产,中国生丝出口增长更快了,1858年达到69 000担,1868—1871年平均每年出口53 631担。
——摘编自陈争平等《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
材料三 上海地区的开厂数从1922年的65家增至1929年的104家,无锡地区的开厂数从1922年的19家增至46家。厂丝产量也逐渐增加,全国厂丝出口量从1922年的8.9万担增至1929年的13.3万担,因此有学者认为20世纪20年代是中国机器缫丝行业的“黄金时代”。虽然从国内生产看这一时期中国缫丝业有一定的发展,但国产厂丝主要供出口,在国际生丝市场上,中国丝所占相对份额却明显下降,从1895年的65.74%下降到1930年的21.76%,同期日本所占份额却从34.26%上升到68.04%。
——摘编自陈争平等《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
材料 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由此,大国崛起的道路有了全球坐标。五百年来,在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大舞台上,相继出现了九个世界性大国,它们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大国兴衰更替的故事留下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经验教训,启迪着今天,也影响着未来……
有学者指出:“一个国家外部的崛起,实际上是它内部力量的一个外延。内部制度还没有健全的情况下,很难成为一个大国,即使成为一个大国,也不是可持续的。”
——摘编自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
根据材料,结合世界史相关知识,提炼一个关于大国崛起的观点,并予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依据至少两个大国的崛起史实予以论述)
材料一 1939年6月,地政学家、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萧铮向重庆国民政府提出《实验地政区办法大纲》,要求在四川选择一个地区作为“地政实验区”,进行土地测量登记,耕地重划,促进土地利用,增加生产,调整佃租制度,创立自耕农……规定地价与举办地价税,以及建立土地金融制度等方面的工作。
——摘编自杨天石《找寻真实的蒋介石》
材料二 1946年6月28日,四川大足县佃农蒋泽乡等10人呈文国防最高委员会称:“国府立有土地一法,用维佃农生计,殊经颁行十年以来,毫未见诸时效。”“多数地主对于契约,不管定有期限与未定期限,任意揭退。”“租佃委员会者,纯希收租之人组织而成,以致国家善政,惠不及民,此非制度不善,实则人事不良所致。政府颁行一切法令,如对伊等稍有不利者,竟瞒上欺下,奸弊百出,以致普通佃农毫不知闻。”
——摘编自杨天石《找寻真实的蒋介石》
材料 雅尔塔体制是美国、苏联等反法西斯国家联合主导建立的战后国际政治格局。在五十年里,人类惨遭两次世界大战的摧残,基于“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的决心,重建世界和平与发展,确立新的国际关系体制,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但是,汲取以前国际秩序的教训,重建一个能为世界带来持久和平的国际新秩序,不论是就现实可行性而言,还是就技术性而言,不是仅仅靠几次首脑会议就能完成的。正如现实所发生的那样,雅尔塔体制既是大国对战后世界政治、经济的安排,也是战后国家间政治、经济实力状况对比的结果,是20世纪国际政治、经济体系思想的体现。
——摘编自李先波《雅尔塔体制内容再思考》
材料 20世纪20年代初,瞿秋白被选为赴苏采访的记者,当时苏联正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扫除文盲运动……中国工农在用汉字进行扫盲时遇到许多困难。对语言学有着深刻研究的瞿秋白在去莫斯科前就已经受到新文化运动中的新文字运动的影响,此时便开始思考如何创制拉丁字母的中国拼音文字……1928年9月南京国民政府公布《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方案。他批评此方案脱离实际,决心创造出一套更适合广大民众的拼音方案来。……瞿秋白首先提出自己的一套初步计划……瞿秋白的《中国拉丁化的字母》出版后,立即引起相关学者的关注。……瞿秋白还对中国语言文字应用的现实情况作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和分析。……1931年,瞿秋白经过深入研究后,将《中国拉丁化的字母》修订为《新中国文字草案》。……为了检验拉丁化拼音文字的实际效果,瞿秋白还在日常生活中用它做记录、写信等。1949年,学者吴玉章评价瞿秋白“使中国文字改革有了一个正确的方向,受到广大人民的欢迎,开辟了中国新文字发展的道路”。
——摘编自苗体君《瞿秋白:中国文字改革的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