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2020届高三文综历史质量监测(二)试卷

更新时间:2020-05-29 浏览次数:239 类型:高考模拟
一、单选题
  • 1. (2020·长春模拟) 良渚文化是距今约5000年的长江流域文明。它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有明显的社会分化和较强的组织能力;古城以宫殿区为中心向外辐射。它把中华文明起源前推到与古埃及等文明约同的时间。良渚文化(   )
    A . 形成了南北作物差异的格局 B . 确立了中央集权的社会体系 C . 丰富了中华早期文明的内涵 D . 说明了世界文明具有同源性
  • 2. (2020·长春模拟) 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青州大疫,中央政府要求:“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旨在切断传染源,这项措施被后世沿用。据此可知当时(   )
    A . 疫病防治依赖于中医药学创新 B . 医疗隔离救治理论成熟 C . 政府具有较强的社会动员能力 D . 政府防治疫病方法有效
  • 3. (2020·长春模拟) 唐代的韩愈、柳宗元主张摒弃六朝以来流行的骈文而发起古文运动,强调在先秦两汉古文基础上建立的新散文,提出“调必己出”“文以载道”。这场运动持续到宋代,历时二百多年。这场古文运动(   )
    A . 巩固了儒学思想的政治地位 B . 强调了抒发个性和表达情感 C . 顺应了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 D . 反映了文学复古潮流的兴起
  • 4. (2020·长春模拟) 古代帝王将祖宗神位供奉于太庙,并选取少数王公大臣进行供奉,称为“配享”。汉代以来更是相沿成制度,例如西汉裴秀、宋代司马光、清代张廷玉等皆“配享”太庙。这一做法旨在(   )
    A . 强化宗法制度 B . 彰显皇权权威 C . 宣扬忠义理念 D . 体现尊卑有序
  • 5. (2020·长春模拟) 表1  轮船招商局改组(1874年)前后上海至各口岸单位吨重运费统计表

    至日本

    至汉口

    至宁波

    至天津

    改组前

    4两

    4两

    2.5元

    6钱

    改组后

    1.5两或2两

    2两

    1元或0.5元

    3钱或4钱

    对表1中运费变化的推论最准确的是(   )

    A . 洋务企业经营状况日趋恶化 B . 各口岸的近代化程度存在差异 C . 中日之间经济联系尤为密切 D . 洋务企业的市场竞争意识增强
  • 6. (2020·长春模拟) 《申报》的受众主要是上海市民。1912—1928年,《申报》登载的有关西藏的广告寥寥无几;1928年以后,《申报》刊登大量西藏故事、西藏风景写真等文化生活类广告。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
    A . 西藏民主改革卓有成效 B . 国家统一认同感的增强 C . 文化消费成为国民共识 D . 各地广告水平趋于平衡
  • 7. (2020·长春模拟) 毛泽东在某篇文章中说:“(孙中山先生逝世)二十四年了,中国革命的理论和实践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大大地向前发展了……中国人民已经取得的主要和基本的经验,就是两件事:(一)在国内,唤起民众……(二)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及各国人民共同奋斗。”该文章(   )
    A .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思想产生 B . 严格遵循了孙中山的革命思想 C . 为新中国成立做了理论准备 D . 阐明了团结盟国抗战的重要性
  • 8. (2020·长春模拟) 20世纪50年代,党和政府提出了“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以预防医学理论为指导,动员全社会进行“除四害、讲卫生、消灭主要疾病"的爱国卫生运动。这(   )
    A . 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文明意识 B . 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顺利恢复 C . 建立了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 D . 解决了城乡的卫生防疫问题
  • 9. (2020·长春模拟) 图3为古希腊小亚细亚地区发行的银币。反面为摔跤手,侧面为投掷手,生动的再现了古希腊体育运动竞技场景。这反映了古希腊(   )

     

    图3

    A . 追求智慧勇敢的人文主义思想 B . 民主政治下公民拥有自由 C . 商品经济发达货币需求量较大 D . 追求理性强调竞争的国民性
  • 10. (2020·长春模拟) 表2  1870—1905年,德国大学(综合大学和工程技术类大学)概况表

    时间

    教师数量

    学生在总人口中的比例(1:10万)

    主要成就

    1870年

    1500

    约35

    1900年,柏林大学理论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量子论;数学学科、化学、生物等学科世界一流。1901-1920年,全球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60人,德国有19人,几乎全与大学直接相关。

    1880年

    1800

    约40

    1900年

    2700

    约60

    1905年

    3000

    约70

    对表2解读正确的是(   )

    A . 德国高等教育体系不断发展完善 B . 科研已成为德国大学教育的工作重心 C . 大学教育推动科技进步作用凸显 D . 德国率先开始并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
  • 11. (2020·长春模拟) 1928年7月,苏联以人民委员会的名义提出“活跃租让政策”口号,给予优惠,并在报刊上登出在矿业、加工工业、农业和土壤改良、建筑和住宅架设方面的租让意向计划。此举意在(   )
    A . 深入推行新经济政策 B . 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 . 积极应对经济危机冲击 D . 激活社会经济发展资源
  • 12. (2020·长春模拟) 20世纪60年代,美国漫威公司创造了绿巨人浩克这一漫画人物形象,情节是苏联间谍在实验中搞破坏,主人公由于受到伽马射线的辐射而变成了绿巨人。这一艺术创作反映出(   )
    A . 美国民众对于苏联崛起的恐惧 B . 漫画人物形象塑造受到时代影响 C . 美苏两极对抗扩展到文化领域 D . 科技的进步推动了文化事业发展
二、非选择题
  • 13. (2020·长春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536年,英国颁布《亨利济贫法》,但直到19世纪,英国贫困问题持续恶化。政府虽然坚持自由主义的治理思想,但在促进就业、为工人尤其是童工提供受教育等方面进行立法,乡绅和工商业公司等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王学增《转型时期英国社会贫困及其治理》

    材料二:南京国民政府曾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社和农会,希望借此对贫苦农民发放农业贷款,以缓解他们的生产生活困境。但是,贷款基本被处于乡村权力中心的士绅、地主、富农等截留,经办的金融机构也将贷款倾向于富裕群体。

    ——摘编自曾耀荣《近代乡村社会的贫困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农业贷款》

    材料三:实现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立场。新中国始终重视反贫困工作,并实现了从“帮扶物质”到“扶志扶智”、从“漫灌”到“滴灌”、从“零散”到“体制”等多方面转变,近年更利用“互联网+”创新了工作。民族地区经历了从比学赶帮到对口支援、合作的过程。中西部地区也探索出了合理协调扶贫开发和保护环境的路径。这些巨大成就和显著经验,也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

    ——摘编自谭清华《中国贫困治理七十年——扶贫政策创新视域》

    1.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中两国在贫困救助上的异同。
    2. (2)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治理贫困的主要特点和意义。
  • 14. (2020·长春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明清时期的中国社会并没有停滞,更不是“僵化衰落的封建社会”,反而有多方面、较大的发展,并逐渐形成较高水平的“帝制农商”社会体系。这一社会的基本演进趋势是,发生进一步的变化,但没有西欧那种全面、彻底的改变,与西方有交集,但不同步,仍然在中国传统的轨道上运行。

    ——摘编自赵轶峰《明清帝制农商社会研究》

    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明清时期社会发展的认识,对此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赞成、质疑等皆可,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 15. (2020·长春模拟)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乾隆时期,有大臣建议改革科举,甚至提出应“别思遴选真才之道”。近代以后,李鸿章、郑观应等主张改八股、停武举,并开考洋务科目、重视学堂。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提出废八股、试策论的主张。《申报》、《万国公报》等社会传媒持续参与。1901 年开始,袁世凯、张之洞等人逐渐争取到慈禧同意废除科举。在日俄战争的压力下,1905 年,张之洞等人抓住反对变革的军机大臣王文韶离职的机会,联合奏请迅速废科举、大兴学校。同日,清政府予以批准,并通过临时加开特科、进入学校等措施安排了大批旧科举人员。

    ——摘编自刘海峰、李兵《中国科举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科举改革过程的主要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科举制得以废除的原因。
  • 16. (2020·长春模拟)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领海是指沿海国主权管辖下与其海岸或内水相邻的一定宽度的海域,是该国领土的组成部分。对于领海的宽度,近代以来出现过许多不同的主张。16世纪,西班牙等国采用以目力所及的地平线作为领海界限的视野说。17世纪,荷兰、英国等国家以在岸上拥有的实际力量来决定海上行使控制权的范围。18世纪,英美等国主张缩小领海宽度至事海里。在1982年的联合国第三次海洋法会议上,大多数国家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每一国家有权确定其领海的宽度,直至从按照本公约确定的基线量起不超过12海里的界限为止”。

    ——摘编自刘中民《领海制度形成与发展的国际关系分析》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关于领海宽度主张演变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相关规定的意义。
  • 17. (2020·长春模拟)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之际,一生仕途坎坷,生活困顿。杜甫的作品被后世誉为“诗史”。杜甫的“诗圣”典范地位是在宋明时期形成的,当时的文人弘扬杜诗“绪密而思深”的创作特点,褒扬他在困境仍坚守“忠君爱国,感事忧时”的君子之心。在东亚汉文学区域内,杜诗在朝鲜半岛和日本各区域成为不同类型的文学典范。杜诗传入较早,但地位大体在13世纪以后才上升。朝鲜王室着重于其“忠义感慨,忧世愤激”的一面;日本在学者、僧人的宣传下而有了短暂繁荣。日朝对杜甫、杜诗的评价,总体是“拾宋人之余唾”。

    ——摘编自张伯伟《典范之形成:东亚文学中的杜诗》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杜甫和杜诗在中日朝三国地位变化的异同。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杜甫和杜诗地位形成的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