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西河池市南丹县六寨中学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

更新时间:2020-08-03 浏览次数:148 类型:期中考试
一、积累与运用(36分)
  • 1. 古诗文默写。
    1. (1)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陶渊明《桃花源记》)
    2. (2) 佁然不动, , ,似与游者相乐。(柳宗元《小石潭记》)
    3. (3)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子衿》)
    4. (4)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写出洞庭湖丰富的蓄积和动荡的声势的诗句是“ ”。
    5. (5)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把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升华为哲理,写出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就是在天涯海角也还是近邻一样的亲近,说明知心朋友声息相通的诗句是“  ,”。
  • 2. 下列词语的字形与加下划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辈(háng)  慢(tài)   炖(piān)   B . 奋(kàng) 暗(huì) 农(yán) C . 难(jié)    势(qū)   雾(ái)     D . (xǐ) 零(diāo) 如(pì)
  • 3. 下列加下划线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 教育改革的号角刚刚吹响,贵港市教育局一马当先 , 走在了教育改革的前排。 B . 许多孩子刚摆脱尿布就开始摆弄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其热衷程度令人叹为观止 C . 每当日薄西山,林中的鸟儿便销声匿迹;旭日东升时,密林中又嘈嘈杂杂。 D . 这篇文章立意明确,论述周到、深刻,真可谓天衣无缝
  • 4. (2020八下·灵璧期中)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我市启动市级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今年首批招收320人。 B . 只有沿线的拆迁工作能顺利进行,是沿江风光带顺利施工的条件之一。 C . 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的发生,我校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 D .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受到人们的喜爱,是因为其形式新颖,有文化内涵的原因。
  • 5.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 《社戏》是一篇小说,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本文按照“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的思路构思全文。 B . 《安塞腰鼓》一文的作者刘成章,用酣畅的笔调,描绘出南方少数民族的舞蹈风情以及人民生命的升华。 C . 《恐龙无处不有》一文中,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D . 《小石潭记》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明写游鱼暗写潭水清澈,笔法妙极。
  • 6. 阅读名著选段,回答问题。

    选段一

        知县听了,说道:“一个做贡生的人,乔列衣冠,不在乡里间做些好事,只管如此骗人,其实可恶!”便将两张状子都批准,原告在外伺候。早有人把这话报知A。A慌了,自心里想:“这两件事都是实的,倘若审断起来,体面上须不好看。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卷卷行李,一溜烟急走到省城去了。

        知县准了状子,发房出了差,来到严家。A已是不在家了,只得去会严二老官。二老官叫做严大育,字致和,两人是同胞弟兄,却在两个宅里住。这严致和是个监生,家有十多万银子。严致和见差人来说了此事,他是个胆小有钱的人,见哥子又不在家,不敢轻慢,随即留差人吃了酒饭,拿两千钱打发去了。

        选段二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B分开众人,走上前道:“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1. (1) 选文中A、B两个人物分别是
    2. (2) 严监生死后,A做了哪些无耻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 (3) 结合整本书的阅读来看,严监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情节进行分析。
二、阅读理解(45分)
  • 7.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对《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前四句写景,扣望洞庭湖之题,后四句抒情,表赠张丞相之意。 B . 二联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上句以气蒸显浩阔,下句以波撼显气势。 C . 三、四联以欲渡无舟、欲钓不能抒发了有心出世却无人赏识的忧愤不平。 D . 这首诗意在表达希望能得到张九龄引荐,但在语言运用上却十分委婉、含蓄。
  • 8.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有删节)

    1. (1) 解释下列画线词语。

      石底以出      ②心

      ③其岸势犬牙差互      ④乃记之而

    2.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②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3. (3)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 .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伐竹取道,下见小潭”交代了作者的游踪。 B .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出了作者为“石潭”命名的缘由及近岸石头的千态万状。 C .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只写了鱼儿自由游弋的情态。 D . 第①②段分别写了作者发现石潭之乐和观鱼之乐。
    4. (4) 第④段画线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并说说作者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
  • 9.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冬眠的奥秘》

    张劲硕

        ①严寒的冬天, 我们总是向往着在被窝里长眠一冬——能像狗熊和青蛙那样冬眠就好了。 然而我们大都不知道:那些冬眠的动物们,掌握着我们人类尚不知晓的惊天奥秘。

        ②冬眠是动物应对恶劣环境的一种策略, 科学上叫 “蛰伏” 。 有人会问, 冬天里睡得多、 睡得久, 不就是冬眠吗?它们还真不是一回事儿, 只是二者的区别不太容易看出来。 拿鱼来 说,有几类鱼是会冬眠的,包括我们熟悉的鲤鱼、乌鳢,还有海里的鳗鲡。每当冬天来临, 它们就把自己调到冬眠档:不吃、不喝、不游动。这看似与正常档的睡觉并无二致,但请注 意它们的鳃!鱼类靠鳃呼吸,平时就算身体静止不动,鳃也会轻轻开合扇动。而进入冬眠的 鱼,鳃也几乎不动,完全处于麻痹状态。除了呼吸,冬眠动物的体温、心跳等生命指征也都 降到极低的水平, 新陈代谢速率变得非常缓慢, 与休克和死亡标准只差那么一点点——这就 是冬眠与睡觉的本质区别。

        ③冬眠的意义在于, 尽量减少身体内外的生命活动, 将能量消耗降到最低, 以挨过环境 严酷的时间段。 动物冬眠时,能把生命的时钟调得极慢。 比如生活在北美洲的普通箱龟,冬 眠时心脏 5~10分钟才跳 1次,实在让人惊叹。更夸张的是,它们几乎完全不呼吸,只靠皮 肤吸入少许氧气!

        ④科学家还发现,冬眠不是“习惯养成”的问题,而是遗传基因决定的“天赋” 。这种 “天赋”还与寿命的长短有联系。一般来讲, 哺乳动物的寿命与体型相关, 体型小的新陈代 谢快, 寿命短; 体型大的新陈代谢慢, 寿命长。 比如大象就活 80年, 兔子七八岁就算高寿。 而蝙蝠打破了这个规律——冬眠的菊头蝠和同体型的、不冬眠的老鼠相比,前者可以活到 30多岁,后者却只有 3、 4岁。如果在同一物种中比较,如蝙蝠或者棕熊,依然是冬眠的寿 命要长很多。

    ⑤冬眠是当下的热门研究领域。 如果人类能像动物们一样冬眠, 收获的就绝不仅仅是睡 大觉的幸福感, 也许还能长生不老。 虽然对蝙蝠和棕熊等冬眠动物的研究能确定冬眠基因与 长寿有关。但这些动物毕竟与我们人类相差太远。不过,在 2004年,有个轰动科学界的发 现:居然有一种猴子能冬眠!而人类跟猴子同属灵长类动物, 基因相似性很高。如果猴子能 冬眠,这意味着我们人类也有可能做到。到那时,我们的寿命说不定可以达到 800岁!                          

    (选自《博物》总第 146期,有删减)

    1. (1) 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 (2) 朗读第②段,指出冬眠动物与睡觉的本质区别。
    3. (3) 第③段加下划线词语“几乎”能否删去,为什么?

      更夸张的是,它们几乎完全不呼吸,只靠皮肤吸入少许氧气!

    4. (4) 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5. (5) 作者说“我们的寿命说不定可以达到 800岁”,其推测依据有哪些?请结合④⑤ 两段简要概括。
  • 10.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拴在琴凳上的十年

        ①我生长在大西北沙漠边缘的油田小镇。妈妈做出“一定要让女儿学钢琴”这个决定的那年,我才4岁半,坐在小课桌前,脚还踩不到地面。妈妈和爸爸月工资加在一起也就两三百元。家里存款两三千,而一架钢琴怎么说也要近万元。

        ②钢琴搬回家的场景沉重的、被严严实实包裹的大家伙抬上三楼。小小的家里围了很多人,包裹层层打开,黑色的钢琴在阳光下明晃晃的。

        ③妈妈像是对着全世界宣布:“贝贝,这是你5岁的生日礼物。你以后要好好学,听见没?”

        ④“嗯!”我怯弱地答应了。

        ⑤后来我明白,永远不要轻易答应自己完全不了解的事情,尤其自己还懵懂无知的时候。——即便当时明白又如何,我没有选择的权利。

        ⑥随着钢琴搬进家门的,是一些铁律:所有作业必须在下午放学前完成,每晚七点到九点固定练琴两小时,中途只能上厕所一次,喝水一次……

        ⑦从钢琴进门到我初中毕业,妈妈每晚会坐在我的旁边,从开始的音阶,到每一首曲子的每一个音阶和节拍,全程监督,几乎全年无休。重大考试和比赛前,练琴时间会尽可能延长。

        ⑧“找个好老师,这太重要了!”身为高中老师的妈妈,从来就对此坚信不疑。可是小镇上会钢琴的成年人几乎没有,只能去银川。从小镇到银川单程近四个小时,道路坑坑洼洼,路两边是连天的戈壁,沿途几十里路都不见人烟。晴天,尘土翻滚;雨天,泥泞不堪。

        ⑨银川的钢琴课一周一次,周日凌晨,瘦小的妈妈常常把我驮在背上追赶去市里的公交车。遇到沙尘暴的时候,妈妈侧身护着我,母女俩紧紧相拥,像风中的两片树叶,飘摇在行进的路上。有时为了省钱,妈妈只买一个座位,客满的时候就一路抱着我。中午将近十二点到银川南门老汽车站,再坐 3块钱的人力三轮车到文化街的歌舞团大院,下午四点原路返回,晚上到家早已天黑。路上耗去近八个小时,只为一个小时的“专业课”。

        ⑩北方的冬天,滴水成冰,常常开始上课了,我的手仍像冻坏的胡萝卜。连钢琴老师都有些不忍,倒杯热水让这对寒风里来的母女俩先暖一暖。夏天好闷,母女俩昏昏沉沉地挤在公交车上,我满身都起了痱子。

        ⑪每当拉着妈妈的手走在银川宽阔的马路上,我总是什么都想要,但到头来什么都没买。妈妈的理由不容置疑:“学费一次50块,还有吃饭、来回车费,我们要把成本控制在一次100块以内。”只有和钢琴相关的,妈妈才会额外通融。

        ⑫伴随琴声的欢笑声寥寥无几,似乎这件“高贵”的兴趣爱好无法让任何一个人从中获得“轻松”与“喜乐”。因为学琴的成本太高,练琴就需要加倍努力。常常伴随着的,是抽泣声和严厉的训斥声。被撕过琴谱,被打红过手,还有几次被拉下琴凳……

        ⑬每次回想拴在琴凳上的十年,辛酸和痛苦溢满全部的记忆。后来经历了很多事情之后,我才明白哪有什么东西是可以轻松获得的呢?

        ⑭十年,周而复始,一直到我考完业余十级。忽然有一天,钢琴老师在妈妈数次征询意见之后,明确地说:“这孩子不适合搞钢琴专业!”

        ⑮我的手太小,即便付出比正常孩子多达数倍的努力,同样的曲子我依旧弹得非常吃力,这是我的“硬伤”。妈妈一直忽略了这一点。最终我偏离了她的规划——上音乐学院附中、考北京或者上海音乐学院钢琴表演系。我在妈妈的失望中“仓皇”地读了高中。我终于如释重负,好像获得了新生一般。

        ⑯后来,每当有人问我“你喜欢弹琴吗?”,“喜欢”这个答案就只是说给妈妈听的。

        ⑰但是,生活就是这样,很多你认为无法化解的东西,岁月却将它轻易地化解了。在我意识不到的某一年的某一刻,我忽然和以前的生活和解了——“妈妈,学校钢琴比赛,我进复赛我还记得。正是春夏之交,爸爸和他七八个年轻的朋友把一个巨大的、啦。”“妈妈,我在教会当了司琴,有人在教堂结婚,我弹了婚礼进行曲!”……

        ⑱我无比感激童年所学习的每一首钢琴曲,这些乐曲和我在往后学习的文学、艺术、历史等彼此影响和融通。感激童年无数枯燥乏味的练习,这些技巧成为了我的肢体与记忆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⑲我数次想对妈妈说:这么多年过去,我明白,自己最终的收获,远比曾经付出的多。您虽然是一位“虎妈”,但我却要感谢您,是您让我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⑳话刚到嘴边,我就哽咽了。

    1. (1) 依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时间

      情节

      “我”的心理

      4岁半

      怯弱

      学琴的十年

      往返银川学琴

      考完业余十级之后

      如释重负

      多年后

      我和以前的生活和解了

    2. (2)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①结合文意,说说标题“拴在琴凳上的十年”的含义。

      ②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⑨自然段画线的句子。

      遇到沙尘暴的时候,妈妈侧身护着我,母女俩紧紧相拥,像风中的两片树叶,飘摇在行进的路上。

    3. (3)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本文回忆了“我”十年学琴的一些往事,全文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B . 文章刻画了一个为了女儿的“兴趣”,辛苦奔波、甘于付出、严厉苛刻的母亲形象,而女儿对母亲始终充满怨恨。 C . “伴随琴声的欢笑声寥寥无几”说明学琴这件事无论对“我”,还是对妈妈而言,都是很辛苦、很煎熬的一个过程。 D . 文句“我在妈妈的失望中‘仓皇’地读了高中”是指妈妈对“我”挣脱了她的束缚,主动地放弃“搞钢琴专业”的规划而感到失望。 E . 第⑧自然段着重描写了从油田小镇到银川那条每周学琴必经的道路,更好地烘托了“我”学琴路途中的艰辛。
    4. (4) 请结合原文和“链接材料”,说说作者为什么把自己的母亲称为“虎妈”。你对“虎妈狼爸现象”有怎样的看法或感悟?

      【链接材料】 社会上有些父母被称为“虎妈”“狼爸”,他们教育孩子的方式是打骂兼备,常常备着藤条、鸡毛掸子,孩子背不出课文,打!作业做不好,打!不练琴,打!……一方面,这种教育方式受到很多人指责;另一方面,他们也确实“打”出过“一门三北大”的教育奇迹。这种现象被称为“虎妈狼爸现象”。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20分)
  • 1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予以罪废,无所归。……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杠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 , 近戚孙承祐之池馆也。坳隆胜势,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号“沧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

        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选自宋∙苏舜钦《沧浪亭记》,有删改)

    【注释】①崇阜(fù):高山。②并(bàng)水:沿水而行。并,通“傍”,沿着。③杠:独木桥。④钱氏有国:指五代十国时钱镠建立的吴越国。⑤孙承祐:吴越王钱俶的小舅子,任节度使,镇守苏州,在苏州大建园亭。⑥榜:驾船。

    1. (1)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 乎城中                 佛印绝弥勒 B . 与风月为宜               水清冽 C . 鱼鸟共                   心 D . 反思之汩汩荣辱之场       寻所志
    2. (2) 对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

      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

      A . 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 B . 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 C . 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 D . 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
    3.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
      ②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

    4. (4) 和《小石潭记》一样,本文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阅读时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