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类(百分比) 时间(年) | 1949 | 1950 | 1951 | 1952 |
社会主义工业 | 37.4 | 45.3 | 45.9 | 56.0 |
国家资本主义工业 | 9.5 | 17.8 | 25.4 | 26.9 |
资本主义工业(自产自销部分) | 55.8 | 36.9 | 28.7 | 17.1 |
材料一:中国古代食品安全治理理念起源早。《礼记》规定,“禽兽鱼鳖不中杀,不粥于市”。随着商业发展,食品安全问题逐渐地突显出来。到了汉代,政府作为食品安全治理的主要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汉律规定,“诸食脯肉,脯肉毒杀、伤、病人者,与盗同法”。唐代是食品安全管理关键期。与食品安全法规建设的同时,唐朝在宫廷中设置尚食局和太官署,专门负责掌管膳食安全,同时在民间设立行会进行管理,行会的管理纳入到官员考核范,畴。在此期间药食同源理念得到较大发展,并涌现出一批药学著作。例如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北宋对食品安全的治理达到了历史新高度,对违法乱纪者实行“重刑”。清朝法律在食品安全监管上从对人的处罚转移到问题食品上,并执行严格的食品安全抽检制度。
——摘编自赵向豪等《中国食品安全治理理念的历史追溯与反思》
材料二:19世纪前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食品安全问题日渐突出。19世纪中期,《柳叶刀》杂志对食品质量卫生调查报告,引起英国舆论界的空前支持和响应。在此情况下,英国成立专门委员会调查掺假问题,并在1860年通过了《食品掺假法》,授权地方当局成立“公共分析师”。但是“没有建立中央机关,确保食品安全的责任完全是地方性和可选性的”。1875年英国最终通过《食品与药品销售法》,扩大了地方委员会权力,增加分析师人数,最重要是扩大中央控制权力。此后经过一系列改革,地方政府委员会终于成为主管英国食品安全的重要机构。在该机构的努力下,到20世纪初英国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初步完善。
——摘编自魏秀丽《英国食品安全立法的历史考查(1860—1914)》
材料:在中国学术界,部分学者对2/3情有独钟,他们倾向于认为,如果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按市场汇率计算的GDP之比达到了3:2,那么这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往往随之发生深刻且朝向冲突对抗的变化。在二战以来的七十多年间,中国不是第一个达到世界超强国美国GDP的2/3的国家。在中国之前,日本和苏联的GDP都曾经达到过美国的2/3。然而,不管是日本还是苏联,当其经济规模达到美国的2/3的时候,美国对其政策都迅速做出了重大调整。
——摘编自张字燕《理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围绕材料,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材料: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首次率团访苏,到1954年10月赫鲁晓夫率团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周年庆典期间。中苏之间签订了一系列经济协定,至此,苏联援华项目共计156项,通称“156项工程”。此后,1955年3月,中苏双方叉签署了新的协定,包括军事工程、造船工业和原材料工业等建设项目共计16项。1955年通过口头协议又增加2项。前后共确定174项工程。经过反复核查调整后,最后确定为154项。因计划公布156项在先,故通称为“156项工程”。随着“一五’计划的实施,经过反复多次论证,“156项工程”中最后投入实际施工建设的共计150项。
——摘编自王奇《“156项工程”与20世纪50年代中苏关系评析》
材料: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宣传机构战争信息署在中国设立分部,全面负责对华宣传。为促进美国战争目标和对华政策目标的实现,战争信息署中国分部通过一系列对华宣传项目,将中国描绘成一个正在崛起的抗日英雄国度。这种中国形象主要有三个特点:第一,中国是一个全民抗战的英雄国度;第二,中国是肩负国际责任的世界大国;第三,中国正在走向以美国为模本的“改革”之路。美国试图通过对战时中国国家形象的展现,鼓舞中国民众的战斗士气,同时向中国民众灌输大国意识和国际共同体理念。为了实现美国的国家利益,战争信息署构建的中国.形象经过特殊剪裁,没有完全反映中国现实,它体现了美国对中国想象与认知的局限性。
——《太平洋战争时期美国对华宣传中的中国形象》
材料:班超(32年—102年),字仲升,扶风郡(今陕西)人。班超年轻时胸怀大志,曾为官家抄书,投笔叹道:“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公元73年,汉明帝遣窦固等四路讨伐北匈奴,于是班超投笔从戎。因战功卓著,遣使西域。班超带领随从“以三十六人横行诸国,取其君,欲杀则杀,欲禽则禽”,22年时间依次招纳了于阗、疏勒等国,平定了西域55个国家,威震远域。同时遣甘英使大秦(罗马),到波斯湾而返。公元95年,班超被封为定远侯。公元100年8月,班超回到洛阳,九月病故,终年七十一岁。班超一生以非凡的政治和军事才能,正确地执行了汉王朝“断匈奴右臂”的政策,自始至终立足于争取多数,分化、瓦解和驱逐匈奴势力,因而战必胜, 攻必取,不仅维护了东汉的安全,而且加强了与西域各属国的联系,为西域回归,做出了卓越贡献。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