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 | 1913年 | |
家数 | 170家 | 706家 |
资本 | 879万两 | 11775万两 |
商务运输平均费用(美分/每吨每公里) | 小麦运输平均费用(美分/每吨每公里) | |||
时间 | 1867年 | 1895年 | 1852年 | 19世纪80年代 |
费用 | 1.925 | 0.839 | 0.975 | 0.403 |
材料一:乡里制度在清代有许多方面的变化。明代的保甲还未形成全国范围的乡里组织。到了清代,随着顺治至雍正、乾隆再至嘉庆诸帝的倡行和推动,以及李光型、包世臣、于成龙、袁枚等一大批保甲制度的热心者甚至力行者,使得保甲成为清代乡里制度中最为核心的制度,从而得以普遍实行。清代保甲对常住人口的流动进行严格管理,如在对乡里社会进行编甲后,“定更后,禁止夜行,如生产急病请稳延医之类,经保甲长验明给予夜行牌,方准放行,回时即将讲牌缴回”,若有造假、作弊,将予以定罪。对流动人口也严加约束,即便是乞丐也要实行编甲。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等
材料二:真正代表民国以来乡里制度民主制的最为突出的是陕甘宁边区。总体来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乡里制度可分为乡镇、村二级制,“乡镇”一般设专门的行政机构,而“村”一切事情由村群众大会讨论处理。乡正式成为一级权力机关,人民成为它的主人。民众参与政治,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在边区,“实行男女平等,提高妇女在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的地位”,边区人民不分民族一律平等。政府倡导乡村“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改良耕种,增加农业生产,组织春耕秋收运动”“保育儿童”“抚恤老弱孤寡,救济难民”“发展民众教育,消灭文盲”。
﹣﹣摘编自赵秀玲《中国乡里制度》
材料 如表为1500﹣1800年欧洲居民1万以上的城市数量(单位:个)
国家或地区 |
1500年 |
1550年 |
1600年 |
1650年 |
1700年 |
1750年 |
1800年 |
斯堪的纳维亚 |
1 |
1 |
2 |
2 |
2 |
3 |
6 |
英国 |
6 |
5 |
7 |
10 |
16 |
29 |
60 |
荷兰 |
11 |
12 |
19 |
19 |
20 |
18 |
19 |
比利时 |
12 |
12 |
12 |
14 |
15 |
15 |
20 |
德国 |
23 |
27 |
30 |
23 |
30 |
35 |
53 |
法国 |
32 |
34 |
43 |
44 |
55 |
55 |
78 |
意大利 |
44 |
46 |
59 |
50 |
50 |
65 |
74 |
西班牙 |
20 |
27 |
37 |
24 |
22 |
24 |
24 |
葡萄牙 |
1 |
2 |
5 |
5 |
5 |
5 |
5 |
﹣﹣摘编自简•德•弗里斯《欧洲的城市化:1500﹣﹣1800》
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摘编自张士智《美国中东关系史》
﹣﹣摘编自张砺《“国无双士”伍连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