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茂名市信宜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中考...

更新时间:2022-04-22 浏览次数:62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选题
  • 1. (2021高二下·信宜期中) 《庄子・则阳》记载:“深其耕而熟之,其禾繁以滋,予终年厌飨。”材料能够说明战国时期( )
    A . 铁犁牛耕开始使用 B . 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C . 封建地主经济繁荣 D . 农业向精耕细作发展
  • 2. (2021高二下·信宜期中) 汉朝的国有土地称为“公田”,除了使用士兵、服役农民耕种之外,遇到灾荒时还“假”(出租借贷)给百姓耕种并征收一定数量的假税,称为“假民公田”。从东汉永平九年(公元66年)到元兴元年(公元105年)的40年间,政府假民公田近20次。这一措施(    )
    A . 有利于维护政权的稳定 B . 改变了土地所有制 C . 打击了地主豪强的势力 D . 扩大了自耕农群体
  • 3. (2021高二下·信宜期中) 下图分别为中国古代汉、唐、明清时期的商业中心分布图。图中商业中心分布的变化体现了(    )

    A . 商业中心与政治中心的变化同步 B . 跨区域间长途贩运兴盛 C . 黄河流域的商业比长江流域发达 D . 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转移
  • 4. (2021高二下·信宜期中) 隋唐五代时期的行会,大体上每行业有共同的行规和行神,有公推的“长老”,负责行业内部事务、交纳税收、组织应役,以及与其他行业的协调等等。这一时期的行会(    )
    A . 规范行业内部竞争 B . 相当于政府管理手工业的基层机构 C . 推动商品经济繁荣 D . 旨在调解不同行业之间的贫富分化
  • 5. (2021高二下·信宜期中) 唐代往往利用绢布等来作为表示物品价值的货币,然而到宋代,绢帛等实物丧失货币性并退出流通。这一变化说明 (    )
    A . 国内统一市场形成 B . 传统手工业的衰退 C . 商品经济日益发展 D . 铸钱技术不断进步
  • 6. (2021高二下·信宜期中) 清朝乾隆年间,在松江府下属的州、县,种稻谷者不过十之二三,而种棉花者则有十之七八。这一现象说明当时松江地区(   )
    A . 工商业发展具有较好的基础 B . 重农政策有所松弛 C . 自然经济出现了解体的趋势 D . 经济作物种类繁多
  • 7. (2021高二下·信宜期中) 明清时期的史籍中有很多对商人致富的记载,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由此推断当时(   )
    A . 社会转型缓慢 B . 土地私有制度发展 C . 读书氛围浓厚 D . 商人政治地位提高
  • 8. (2024高一下·花山期中) 有学者指出,16世纪中期,贸易发展和物价上涨导致欧洲需要更多的货币。由于贵金属大量流向东方,铸币时减少货币金银含量、增加面值便成为应急之策,人们不仅把贬值的货币当作足 值的货币来使用,汇票、信贷的使用范围也日益流行。该学者意在强调(   )
    A . 货币短缺迟滞了经济发展 B . 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条件渐趋成熟 C . 价格革命推动了金融创新 D . 商业革命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 9. (2021高二下·信宜期中) 甘蔗原产自印度,原本用作王室贡品或贵族奢侈品。16—18世纪被探险家和殖民者带到巴西、海地等地区,由非洲黑奴大量种植,制成蔗糖后销往世界各地,18世纪末已成为大众均能享受的调味品。这主要因为( )
    A . 生产技术的革命性变化 B . 洲际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C . 全球性市场的最终形成 D . 经济发展缩小贫富国家差距
  • 10. (2021高二下·信宜期中) 美国历史学者斯文·贝克特在其著作《棉花帝国》中指出,自1809年利物浦棉花交易所正式成立后,"利物浦价格"成为全球棉花贸易的晴雨表,而英国成为了世界棉织品贸易的领头羊,改变了之前印度棉织品在世界市场独占鳌头的态势。据此推知(    )
    A . 印度的棉花产量将会逐年降低 B . 国际贸易出现了制度化的趋势 C . 英国实现了棉纺织业技术革新 D . 自由贸易政策的效果颇为显著
  • 11. (2021高二下·信宜期中) 在1750至1960年的210年间,世界各地区之间人口增长是不平衡的,欧美和大洋洲这些发达国家所在的地区,人口增长率为每10年增加915%,而亚、非等不发达国家所在地区每10年只增加6%。材料说明这一时期(    )
    A . 经济和人口的增长正向相关 B . 政治的稳定促进了经济发展 C . 产业革命需要更多的劳动力 D . 和平为人口的增加创造条件
  • 12. (2021高二下·信宜期中) 五口通商后,列强在中国设洋行收购生丝。洋行按先给生丝定级,再按级定价的方式收购。当时,在国外市场出现中国的低级丝质量反优于其他地方高级丝的现象。这反映出(    )
    A . 中国缫丝业执行更严格的标准 B . 中国生丝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C . 中国的生丝遭到列强低价掠夺 D . 通商促进中国缫丝技术提升
  • 13. (2021高二下·信宜期中) 李鸿章在接受西方国家记者采访时表示,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一样,清朝人已经显示出了他们的技能和才干。他们工作勤勉,生活成本比西方国家更低廉。当清朝开放铁路,把注意力转向世界市场时,他相信,中国提供的产品会比西方的更好、更廉价。这说明李鸿章(   )
    A . 主张利用经济手段维护国家主权 B . 已经产生了现代经济学认知 C . 意识到中国卷入世界市场的危害 D . 推行“以夷制夷”的外交策略
  • 14. (2021高二下·信宜期中) 下边是1894年和1913年中国民族企业变化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当时(   )

    1894年

    1913年

    家数

    170家

    706家

    资本

    879万两

    11775万两

    A . 民族资本成为在华资本主体 B . 清廷极力推动近代企业发展 C . 政府的经济政策发生了异变 D . 资产阶级改良必然走向革命
  • 15. (2021高二下·信宜期中) 抗战以前,西南地区基本上由各地方军阀控制,财政上不容中央染指。国民政府迁到重庆后,独资兴办、与西部各省地方政府合办了一系列工矿企业。这种变化(    )
    A . 推动了工业布局渐趋平衡 B . 有利于改变西南地区经济分割的局面 C . 建立了独立自主工业体系 D . 促进了抗战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16. (2021高二下·信宜期中) 1912年,章太炎先生在北京上海各报刊公开登载了征婚广告,在当时轰动了全国,就这样找来了革命新女性汤国梨。章太炎先生的征婚方式反映出当时(    )
    A . 征婚成为了主要求偶方式 B . 传统婚姻习俗遭到民众摒弃 C . 婚姻习俗出现近代化趋向 D . 婚姻自由成为普遍社会风尚
二、材料分析题
  • 17. (2021高二下·信宜期中)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运用可信的史料去寻找历史真相是史学研究的不懈追求。关于1895年康有为是否真的有“公车上书”,史学界有不同意见。

    材料一:1899年1月,康有为在回忆“公车上书”时说:“再命大学士李鸿章求和,议定割辽台,并偿款二万万两。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吾先知消息……时以士气可用,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与名者千二百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并日缮写,遍传都下,至四月八日投递,则察院以既以用宝(光绪帝批准和约),无法挽回,却不收。许多论著据此认为康有为发起和组织了“公车上书”,并将之视为资产阶级改良派走上政治舞台的标志。”

    ——摘编自《康南海(指康有为)自编年谱》等

    材料二: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史学界对康有为的说法提出了诸多质疑。茅海建详细查阅清朝军机处《随手档》、《早事档》、《上谕档》、《电报档》、《洋务档》、《收电》、《交发档》、《宫中电报电旨》等档案,提出:“清光绪二十一年从二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上奏、代奏或电奏的次数达154次,加入的人数超过2464人次……在各省,封疆大吏电奏反对者(反对签订和约)已过其半数;在京城,翰林院、总理衙门、国子监、内阁、吏部官员皆有大规模的联名上书;举人们的单独上书也达到了31次,加入的人数达到了1555人次;举人们参加官员领衔的上书为7次,加入人数为135人次。”“四月初八日(5月2日),即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的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的上书共计十五件。”“由此可以证明,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

    ——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公车上书”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维新派在“上书”之后为挽救民族危亡所作的努力。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根本没有上书”这个结论的证据,并从“史料价值和史料可信度”两个方面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
  • 18. (2021高二下·信宜期中)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18世纪末期以来,美国人在界定自身文化身份时将欧洲视为美国的对立面和文化"他者",信奉的是"美国例外"论;在思考美国的地缘政治特性时,把欧洲视为成胁,奉行的是远离欧洲纷争和排斥欧洲影响的策略。一战后,美国精英逐渐用突出美欧文化同源性和一致性的"西方文明"叙事取代"美国例外"论,强调构建"大西洋共同体"。

    材料二:二战后,美国提出要保卫"西方文明"和"大西洋共同体",并以此作为维护美国自身文化存续与国家安全的重要步骤。美国决策者在很大程度上是从保卫西方文明的视角来看待与苏联的斗争,并声称如果美国对欧洲的形势袖手旁观,"欧洲将出现混乱,从混乱中产生暴政,也许是共产主义,也许是复活的法西斯主义。"美国注重强化西欧化和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力图打造一个新的"西方"。

    ——以上材料均摘自王立新《美国国家身份的重塑与"西方"的形成》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战前后美国对欧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美国在二战后打造新"西方"的做法。
  • 19. (2021高二下·信宜期中)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国籍立法,出现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西方国家。1840年以前,清朝厉行海禁政策,实际上剥夺了海外华人的中国国籍,自动放弃对他们的管辖权和保护权。1840年以后,清政府与欧美列强就海外华侨国籍归属问题频发冲突;同时,海外华人入籍者日益增多,清朝官员们对此 日益重视并上奏要求中央政府加以解决。1908年,荷兰当局强迫印尼华侨入籍,受到当地华人激 烈反对,中荷外交斗争又起,此次双方均试图以国内立法作为谈判基础。由于荷兰当局加快了立 法行动,清朝的国籍法在拖延数年之后,突然间以异乎寻常的速度颁布实行。宣统元年(1909年) 闰二月七日,清政府正式颁布《大清国籍条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的国籍法。从这时开 始,海外华侨的国籍归属有了法律依据。但是,荷兰并不接受,经过数年交涉,以中方妥协而 告终。 

    ——摘编自袁丁《中国第一部国籍法<大清国籍条例)的产生》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清国籍条例》产生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大清国籍条例》的历史影响。
三、论述题
  • 20. (2021高二下·信宜期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建国初期,国家为推进扫盲运动编印了大量的农民识字课本,其中人教版《农民识字课本》四册目录统计大体如下:

    目录类别

    目录示例

    篇目合计

    歌颂领袖

    《歌唱毛泽东》

    11

    歌颂中国共产党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5

    歌颂祖国

    《美丽的祖国》

    10

    中外关系

    《把刺绣献给斯大林》

    5

    抗美援朝

    《打败美国野心狼》

    7

    国家建设成就

    《修筑成渝铁路》

    5

    农村合作组织

    《杨家村的合作社》

    5

    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选代表》

    3

    ——摘编自张鹏《1950年代上海郊区农村扫盲与农民思想文化教育》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