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唐代是民办书院的起始阶段,这时的书院主要涉及读书、会友交流、研究著述等功能。两宋时期书院的教育教学功能被强化,成为官学的替代,为国家培养大量的人才。南宋在学术大师的指导下,书院被确立以一种文化教育制度。元代与理学一体化的书院,被等视为官学,即书院的官学化。明代中期,书院走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上至官 绅,下至百姓政治、文化、教育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书院的功能转向读书识字、讲学化民。清代大多数书院的教学目标、数学内容和课程设置都围的着科举而进行。并且通过自身的制度建设来糾正科举选才过程中的偏差。
——摘编自陈元晖《古代书院制度》
材料二 1901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和两江总督刘坤一联名上奏要求书院改革。同年九月,上谕曰:“著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各府及直隶州均改设中学堂,各州县均设小学堂。”到1902年,各省基本实现了书院改学堂的要求。学堂的兴起接通了中国文化教育的血脉,书院在改革中获得了“永生”。
——摘编自袁彩楚《清末书院改学堂历史述评》
材料三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教育改革进入一个新的时期。邓小平1983年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战略方针。1993年中共中央发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到本世纪末……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向21世纪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建立起比较成熟和完善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摘编自孙绵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改革规律问题》等
材料某同学在研究19世纪英国社会状况时,搜集素材如表3。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素材中任选一个或多个素材,指出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评述该历史现象。(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材料建武初(25年),人口锐减,官多民少,机构膨胀,人浮于事,贪污成风。两汉之交因战乱动荡,“士多不修节操”,官吏们互相勾结,“并为奸利,郡尹、县宰家累千金”,偶有个别清廉之幸还要受到嘲讽光武帝刘秀设立12州牧,后更名刺史,并重申颁布了监察法令,若有违令者,均要惩罚。建武六年,天下大局已定,战事稍缓,刘秀便下诏“其令司隶、州牧各实所部,省减吏员”。光武帝还下令恢复西汉的四科取士制度,其主要标准是高风亮节,能秉公执法。刘秀时常给官员们下达考察、举荐人才的任务。对被举荐者刘秀往往亲自策问,对察举不实的要追究责任。除此之外,刘秀还禁止郡国贡献异味珍品,平时更是“身衣大练,色无重彩”。
——摘编自杜荣峙《刘秀吏治整顿试评》
材料:到1942年初期,日本推崇的闪电战使得盟军在太平洋地区的防御迅速崩溃。美国制定了针对日本的心理战略,即“第四种战争”为了消除日本士兵头脑中的军国主义思想以便削弱曰本士兵在战争中的士气,美国军方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白色讲真话)宣传以及“黑色”(讲假话)宣传,同时美军在攻占一座岛屿后,美军心理战部就充分利用这一胜利,向日军士兵宣传美军的强大,日本必将失败,投降是日军士兵唯一的出路。为了彻底消除日本军国主义者的幻想,美军在对日本本土投放大量的劝降传单以及“美国之音”对日本本土进行不分昼夜的广播后,决定对日本本土使用最新研制成功的原子弹,给日本政府在心理上制造了最大限度的威慑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通过电台亲自宣读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实行无条件投降的《停战诏书》,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以盟国的胜利而告终。”
――摘编自史澎海《美国对日战略研究》
材料:王猛(325—375年),字景略,东晋北海郡剧县人,在前秦官至丞相、大将军。王猛执政时,前秦有一批贵族仗着身份显要,飞扬跋扈,目无法度。甚至还有一些封疆大吏俨然地方上的皇帝。王猛对其进行了法律约束,并设立严苛的处罚措施,令行禁止。史书上记载“百僚震肃,豪右屏气,路不拾遗”。在其主政期间恢复了太学制度,并在地方设立众多学校,要求官员之子必须入学读书。在他主政期间,前秦学风浓郁,人人崇尚读书。王猛还废除了胡汉分治,提出“黎元应抚,夷狄应和”的民族政策,《晋书》记载:“四夷宾服,凑集关中……”前秦地处关中,旱情严重,王猛征调民力开凿河渠,修筑堤坝,他还召集流民开垦荒地,使得前秦生产力恢复,政局稳定。
——摘编自邓晓辉《前秦良相王猛政治思想和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