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芜湖市示范高中2020届高三语文5月联考试卷

更新时间:2020-07-15 浏览次数:198 类型: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
  • 1. (2020高三下·芜湖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不少人对于我们传统的写意和工笔两种方法的运用,与如何更好地表现我们的时代精神,有     的看法。有人提出说我们的时代适于用写意的方法,不适于用工笔的方法的偏见

    写意和工笔是两种流传已久的不同表现方法,从现象看,写意长于发挥气势磅礴的效果,工笔则长于表现细致严密的形象,但二者之间并不是不可          的,花鸟画的兼工带写法,早已打破了二者之间的鸿沟。在我看来,方法要靠人掌握,才能发挥效能。掌握好,可以化腐朽为神奇;掌握不好好,西施也会变成丑妇。写意有它的长处,粗野就是它的短处;工笔有它的短处,( )。在人物画方面,如果这两种方法运用得都还不够理想,最好不要存偏见。而且,不同方法的运用,也要根据画家的具体条件来决定适用与否,           是不行的。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见仁见智   逾越   有失   胶柱鼓瑟 B . 厚此薄彼   逾越   失之   生搬硬套 C . 厚此薄彼   统一   失之   胶柱鼓瑟 D . 见仁见智   统一   有失   生搬硬套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运用得好,便于深入刻画细节,就是它的长处 B . 便于深入刻画细节,运用得好,就是它的长处 C . 运用得好,就会带来便于深入刻画细节的长处 D . 便于深入刻画细节,就是运用得好带来的长处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有人提出偏见,说我们的时代适于用写意的方法,不适于用工笔的方法。 B . 有人提出,说我们的时代适于用写意的方法,不适于用工笔的方法是偏见。 C . 说我们的时代适于用写意的方法,不适于用工笔的方法,这是有人提出的偏见。 D . 有人说我们的时代适于用写意的方法,不适于用工笔的方法,这是偏见。
二、现代文阅读
  • 2. (2020·芜湖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态文学是伴随生态问题出现而产生的文学门类,可以说,生态意识催生出生态文学。当然,生态文学不只主题关乎生态,还追求一种“美”的境界。这种境界表现为,在作品中不仅再现人与自然的现实关系是怎样的,而且描述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

        生态文学在中国发展的时间不长,仍是一个新兴的文学形态。但它有着自己的特质。

        这种特质首先体现在,报告文学表现突出,多种文学体裁并进。早期生态文学多采取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文学形式以报告文学和散文居多。报告文学如徐刚写沙漠化防治的《穿越风沙线》,岳非丘写长江污染防治的《只有一条长江》等,可谓第一人称表达范例。散文如苇岸写华北大平原上动植物.及农事活动的《大地上的事情》等,影响深远。近年来,小说和儿童文学领域也不乏生态文学佳作,带给我们惊喜。长篇小说如周建新写人与海的《老滩》,中篇小说如老藤写生态变迁的《青山在》,儿童文学如陆梅写海岛的《无尽夏》等,都可圈可点。

        全面观照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城进展,是生态文学的又一特质。近年来,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以及植被保护成效明显,生态文学作家以自觉的使命感和担当精神,关注和思考生态环境问题,热情讴歌和礼赞生态环境保护者。蒋巍《塞罕坝的意义》讲述塞罕坝三代人种树护林的故事,陈启文(字越共和盆地>真实记录与反映新中国治沙咸就,李云峰《汾河行思录》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等等。这些作品涉及生态文明建设多个领域,呼吁人们提高生态环保意识,以更大力度、更多措施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生态文学还以与时俱进的生态文明理念为当代文学增添新质。生态文学一个重要特征,是突出作家置身自然的体验和感受。或者说,作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及其体验和感受,这是生态文学的独特之处。生态文学作家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照,无论记人、叙事、状物、抒情,或是回溯历史、描摹心灵,都能从微现到宏观,从局部到整体,从关注自然生态到走入人类内心,关注人类普遍精神生态。作家们以人文主义情怀,对人类社会生态问题进行理性深刻的剖析与反省,努力去探寻人类走出生态困境的出路。

        随着以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为代表的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人们对待自然的态度发生积极变化,逐渐认识到生态问题关涉深层文化。这就要求生态文学必须进入人的内心:道德对我们的约束、我们对自然的敬長、我们对发展的审视和思考,无不是生态文学着重考量的课题。将生态意识和自然伦理精神深深嵌入民族文化,把生态文明的种子播入读者内心是生态文学的使命和责任。

        生态文学不能直接改变生态状况,但可以改变人们的思维无观念,乃至有可能改变人们现在的生活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文学作用巨大。生态文学从生态问题中来,到人的灵魂中去,帮助人们认识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认识到人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融入和回归自然。当代中国生态文明的脚步越走越坚定,绿色之路也越走越宽广,生态文学迎来难得的历史机遇。.生态文学作家当以更多洞察、体验和激情,以更好的表达,探寻生命万物之关系,表达对美丽中国的畅想,助推人类生态文明建设。

    (摘编自李青松《生态文学绿意盎然》,2020年4月3日《人民日报》)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生态文学是由生态意识催生的,它突出作家置身自然的体验和感受,以传播生态文明为使命和责任。 B . 早期生态文学多采取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报告文学作品较多,近年来,小说带给人们的惊喜更多。 C . 生态文学作家整体关照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进行了剖析与反省,为解决生态问题指明了研究方向。 D . 生态文学虽然不能直接改变生态状况,但是改变人们的思维和观念乃至现在的生活方式是有可能的。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主体部分先剖析生态文学所呈现的特点,进而阐明生态文学对于生态建设的作用,思路清晰,说服力强。 B . 文章在剖析生态文学特质时,从文学形式、作品内容、创作理念三个方面依次展开,逻辑上呈逐层递进关系。 C . 文章第四段采用举例论证,通过列举蒋巍、陈启文、李云峰等人的作品,有力地支撑了本段首句提出的观点。 D . 文章末段承接,上文,指出生态文学的发展机遇,同时也点明了生态文学“绿意盎然”在文中的另外-重内涵。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再现人与自然的现实关系是怎样的,描述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是生态文学作品创作中应追求的境界。 B . 生态文学作家如果没有自觉的使命感和担当精神,就很难全面观照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进展,助推生态文明建设。 C . 生态文学作家与其他类作家不同,他们会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照,关注人类普遍精神生态。 D . 生态问题关涉深层文化,因而,从生态问题中来,到人的灵魂中去的生态文学,对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 3. (2020高三下·芜湖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天然气水合物,是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城永久冻土中,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的结晶物质,因其外观像冰且遇火即可燃烧,俗称可燃冰。可燃冰分布广泛,占用体积小,蕴含能量大。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研究发现,1立方米可燃冰最多可分解为164立方米甲烷,是一种清洁环保、燃烧值高的新型能源,燃烧过程中不会产生有害气体,燃烧后只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不会留下固态残渣,污染比煤、石油、天然气小很多,但能量高出十倍。可燃冰储量巨大,所含有机碳资源总量相当于全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气总量的两倍,被国际公认为石油、天然气的接替能源。通过勘查,中国已在海域圈定了6个成矿远景区;陆地方面,青南藏北也优选了9个有利区块。据预测,我国可燃冰远景资源量可满足未来近200年的能源需求。自上世纪60年代起,以美国、日本、俄罗斯、德国、印度为代表的一些国家都制订了可燃冰勘探开发研究计划,中国也随即响应。

     (摘编自李代广《神秘的可燃冰》

    材料二:

    中国科学家预测海城可燃冰地质资源量表

    来源

    评价海区

    资源量

        体积/1012m3

    存在带

        面积/104km2

    存在带

        厚度/m

    姚伯初2001年预测

    南海

    86.85

    93

    2.41

    杨文达等2004年预测

    东海

    1.9-9.8

    1.12

    11

    卢振权等2007年预测

    南海北部陆坡

    63

    王秀娟等2010年预测

    神狐海域

    0.1

    18-34

     (摘编自孙运宝《国外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评价方法对我国的启示》)

    材料三:

        据自然资源部官方微博消息,3月26日,中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第二轮试采取得成功并超额完成任务。2017年5月10日,中国在神狐海域进行了第一轮成功试采,60天累计产气量超过30万立方米,甲烷含量最高达99.5%,为后续科学研究积累了大量翔实可靠的数据资料。据介绍,经过两年多的集中攻关,2019年10月正式启动第二轮试采海上作业,2020年2月17日试采点火成功,持续至3月18日完成预定目标任务。此次试采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一是创造了“产气总量、日均产气量”两项世界纪录,实现了从“探索性试采”向“试验性试采”的重大跨越。二是自主研发了一套实现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采产业化的关键技术装备体系,大大提高了深海探测与开发能力。这些技术装备在海洋资源开发、涉海工程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将带动形成新的深海技术装备产业链,增强我国“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能力。三是创建了独具特色的环境保护和监测体系,试采过程中甲烷无泄漏,未发生地质灾害,进一步证实了天然气水合物绿色开发的可行性。

     (摘编自2020年3月268中国新闻网《中国可燃冰开采创产气总量、日均产气量两项世界纪录》)

    材料四:

        中国石油大学陈光进教授曾指出,贸然开采海洋中的可燃冰可能会引起地质和生态灾难。另外,技术瓶颈只是可燃冰开采的障碍之一。从开发成本角度看,可燃冰的经济效益是否足以与石油、天然气媲美,也存在疑问。专家们认为,可燃冰分离出的气体体积较大,运输难度极大,需要建造海底管道,或将气体液化,因此不仅是开采,储存和运送的成本也相当高。这些障碍一时半会儿难以解决。中国经济具有完备的大工业体系和独立自主的科研平台,市场潜力巨大,有可能形成完整的、自主的产业链体系。因此,在能源战略上中国必须有长远打算。

        据估算,我国南海海域可燃冰资源储量够用130年,陆上可燃冰的远景储量可供中国使用近90年。这些数据说明,在可控核聚变这个“终极能源”实现之前,中国在能源战略上需要“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中国作为能源短缺型的后发工业大国,就算页岩气、可燃冰是“权宜之计”,我们也怠慢不得,从研发到开采,该跟上还是要跟上。以中国的技术储备和科研实力,应该有足够的力量来“多条腿走路”:既要锁定核能这个主攻方向,下大力攻关,争取“领跑”;也要在各类“新能源”领城,追踪世界技术潮流,盯紧了“跟跑”。

    (摘编自众石《可燃冰不是救命稻草》,2013年3月18 日《中国青年报》

    1. (1) 下列对可燃冰相关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 可燃冰学名为“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新型能源,污染很小。 B . 可燃冰储量巨大,广泛分布于海域和陆地,燃烧的效能很高。 C . 可燃冰开采费用与其全生命周期成本有关,商业开采价值低。 D . 可燃冰开采技术要求高,技术不过关将引发地质、生态灾难。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可燃冰被公认为石油、天然气的接替能源,多国制订研究计划,与其储量巨大,所含有机碳资源,总量超全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气总量有关。 B . 据专家预测,我国海城可燃冰地质资源储量丰富,南海北部陆坡可燃冰资源量约为6.3x105m2 , 南海可燃冰资源存在带面积可达9.3x1013km3 C . 从可燃冰全生命周期成本占比情况看,可燃冰开采的主要费用是采收工程,地面、钻探和勘探工程占比很小,为保护环境支付的费用比例较高。 D . 中国最近两年先后在南海神狐海域进行了两轮可燃冰试采,均取得成功,说明我国能源领域自主研发能力走在了世界前列,实现了技术“领跑”。
    3. (3) 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对待可燃冰应有的认识以及开采可燃冰需要注意的问题。
  • 4. (2020·芜湖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第二个太阳(节选)

    刘白羽

        解放大军一到武汉就受到了热烈的欢迎,武汉从慌乱与惊恐中苏醒过来,它睁大两眼,展开双臂,迎接亲人。

        顷刻之间,路面上已经拥挤得水泄不通了,万人夹道,男女老少,振臂欢呼。大街两旁的楼窗上也万头攒动,招手鼓掌。楼上垂下一挂挂鞭炮,刹时间,爆竹声震天惊地响起来。人们的热情比长江的浪涛还要汹涌,歌声喊声,像海浪般回环激荡。

        夜晚,秦震一个人悄没声地走下楼梯,走出大门。他要做一件重要的事,不过他要亲自去做,不愿意让旁人知道。

        天气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就变阴了,从江汉一路拐向洞庭街,这块地方离长江很近,可以听见江涛怒潮澎湃。雾正从江上升起,黄色的雾,像大团大团云烟,给风吹得向市街上飞扬弥漫,一转眼工夫,大雾如同棉絮塞满天地之间,阴凄凄的。路灯只留下一圈淡淡黄影,江涛声似乎也变得低沉、喑哑了。秦震觉得脸上粘腻腻的,像挂上了蜘蛛网,又像是从大江上吹来的不知是雨还是水星。当他从法国梧桐下走过,才发现,雾是那样大,在梧桐叶上凝聚起来变成雨,一滴滴地落在地面上,把整个地面弄得一片精湿。

        他沿马路走下去。战士就一个挨一个蜷曲在人行道上睡觉。他一阵心疼,一阵喜悦。他们没一个人去敲人家的门窗,他们没一个人躲在人家的门洞里。——这就是我们的队伍呀!他们保护了广厦千万间,却露宿街头。

        他仔细察看:战士们连背包也没打开,就枕在头下,合衣抱枪而睡。他们睡得那样香甜舒适,有的打鼾,有的嚅动嘴巴,有的脸上牵出一丝笑意;可是,他们头发都太长了,身上穿的还是东北战与上发的老棉衣,经过烟熏火燎、风吹日晒,没有一个人的衣服再是完整的了;他再看他们的脚,有的胶皮鞋底都磨光了,露出血淋淋的脚底……他不觉之间一阵心酸,兀自站了下来。

        而后他低着头慢慢走。——他们,都有父母,都有兄弟姊妹,家里不管是富裕还是贫寒,总有块暖乎炕头呀!可是他们走,走,走到这里来,睡到冰凉的地上。

        他盘算着补给的数字,运输的时间,……他下定决心:“无论怎样艰难也要给战士换装,这是第一件大事,否则就对不起大家!”

        但,他的眉毛皱了一下,眼光凌厉地一转:我们面前还有很遥远、很艰难、很困苦的路,前面还有多少人,水深火热,嗷嗷待哺……是的,我们还要忍辱负重呀!

        一个战士梦中翻了个身,把棉衣撩在旁边。秦震小心地把棉衣给他压好,棉衣湿得像从水里捞出来的。他怔征站了一小会。

        是的,这不只是一个将军在士兵面前的思考,更重要的是一个将军在士兵面前的觉醒。

        这时,他看见一个黑人影向他这边移动过来,哦,是一个战士,披着棉大衣,抱着冲锋枪,在值班放哨。秦震朝他走去,那人也朝他走来,仔细端详了一阵,敬礼,报告:“六连一排二班班长牟春光。”

        “你认识我是谁?”

        “老司令!夏季攻势进公主岭,你甩着一根马鞭子,瞪着两颗大眼睛,骑马飞跑,我挡了你的路,你大喝一声:‘闪开!’你带着一群马队,就一阵风一样朝街里跑去。”

        秦震笑了笑,一个指挥员在不知不觉之间就在战士脑子里留下这么个印象。

        “老战友,这么说我得向你道个歉了。”

        “咳,都是执行任务嘛!”

        牟春光这几句话唤起老熟人的亲切感,两人伸出手握住。秦震终于吐露出他沉重的心情:“你们太苦了!”

        牟春光明白秦司令员指的是什么,他开怀一笑说:“这有什么?就拿我说吧,当了十几年劳工,在兴安岭老黑林子里伐木,在鹤岗煤矿里挖炭,吃橡子面,披麻袋片。人嘛,就怕前思后想。将今比昔,兴旺多啦!再说,那时给人当牛做马,受苦,窝囊!现在是给穷人统一天下,遭点罪,痛快!”

        牟春光的话在秦震心里激起一阵阵波澜,战士的心就是这样豁亮,浓雾遮不住,冷雨浇不灭,江风吹不透。他暗暗觉得有点羞愧,为什么他刚才只想战士们的苦难,而没想到战士心里都揣着一颗太阳?是的,这不只是一个将军在士兵面前的思考,更重要的是一个将军在士兵面前的觉醒!

        牟春光压低声音说:“首长,我有个要求!”

        “你说吧!”

        “解放全国的战斗正在节骨眼上,你可别忘记我们六连,咱可是出了名的尖刀连!”

        秦震扑哧笑出声来:“老班长,别老说‘我们六连’。我该向你报个到,我就是这个连队里出身的战士。”

        “你?”

        “一九二七年。”

        是的,二十二前,大革命失败,阴云密布,多少人血洒武汉街头。自己就是在这里接上组织,从汉江上坐船逃出武汉,赶往南昌……

        江风拂面,吹散了浓雾,也卷走了耻辱、沉疴、巨痛。历史好像是从这儿开始,又回到这儿歇一下脚,好迈上新的途程。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极力渲染白天街头热闹非凡的氛围之后,第三段写秦震夜晚独自出门,要去“做一件重要的事”,他的身份和动机令人好奇。 B . 牟春光“开怀一笑”回应秦司令员的一段话,短句居多,语言简洁,充满诗意,表现了他快人快语、豪爽勇毅的性格特点。 C . 小说开头描写武汉市民欢迎解放军的场景,结尾写秦震回忆一九二七年的革命经历,增强了作品的艺术真实性和历史纵深感。 D . 小说具有散文化的特点,叙述与抒情的结合使作品激荡着革命的豪情和浓郁的温情,具有鼓舞人心的力量和动人的艺术魅力。
    2. (2) 文中关于“雾”“风”等自然环境的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 (3) 文中两次出现“是的,这不只是一个将军在士兵面前的思考,更重要的是一个将军在士兵面前的觉醒”,结合小说内容,分析“觉醒”的具体含义,并谈谈这样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何作用。
三、文言文阅读
  • 5. (2020·芜湖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临川烈武王道规,道则,高祖少弟也。少倜傥有大志,高祖寺之,与谋诛桓玄。时桓弘镇广陵,道规与刘毅共斩弘。进平京邑,玄败走。晋武陵王遵以道规为义昌太守。与刘毅、何无忌追玄。玄西走江陵,留何澹之等固守盆口。义军既至,澹之空设羽仪于一舫,而别在它船,无忌欲攻羽仪所在,众悉不同,曰:“澹之必不在此舫,虽得无益也。”无忌曰:“既不在此则战士必弱我以劲兵攻之必可禽也禽之之日彼必以为失其军主我徒成谓已得贼帅我勇而彼惧破之必矣”道规喜曰:“此名计也。”因往彼攻之,即禽此舫。因鼓噪倡曰:“已斩何澹之!”贼徒及义军并以为然。因纵兵即克盆口,进平寻阳。道规等兵不满万人,而玄战士数万,众并惮之,欲退还寻阳。道规曰:“彼众我寡,今若畏懦不进,必为所乘,虽至寻阳,岂能自固。曹操以少制多,共所闻也。今虽才谢古人,岂可先为之弱!”因麾众而进,大破玄军。时荆州多桓氏余烬,皆悉平之。以义勤使持节、领护南蛮校尉、荆州刺史。辞南蛮以授殷叔文。叔文被诛,乃复还领。善于为治,刑政明理,士民莫不畏而爱之。荆楚既桓氏义旧,并怀异心。道规告之曰:“桓谦今在近畿,闻者颇有去就之计,吾东来文武,足以济事。若欲去者,本不相禁。”因夜开城门,达晓不闭,众成惮服,莫有去者。鲁宗之率众来赴,或谓宗之未可测,道规乃单马迎之,宗之感悦。乃使宗之居守,委以腹心。率诸军攻谦,刘遵驰往,谦大败,追斩之。初,谦至枝江,江陵士庶皆与谦书,咸欲谋为内应。参军曹仲宗检得之,道规悉焚不视。江汉士庶感焚书之思,无复贰志。加散骑常侍,固辞,俄而寝疾。八年,于京师,时年四十三。谥曰烈武公。高祖受命,追封临川王。

    (节选自《宋书临川烈武王道规》)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既不在/此则战士必弱/我以劲兵攻之/必可禽也禽之之日/彼必以为失其军主/我徒威谓已得贼帅/我勇而彼惧破之必矣/ B . 既不在此则战士必弱我心劲兵攻之/必可禽也禽之之日肢必以为失其军主我徒威谓已得贼帅/我勇而彼惧/破之必矣/ C . 既不在/此则战士必弱/我以劲兵攻之必可禽也/禽之之日/彼必以为失其军主我徒威谓已得贼帅/我勇/而彼惧破之)必矣! D . 既不在此则战士必弱/我以劲兵攻之必可禽也/禽之之日/彼必以为失其军主我徒威谓已得贼帅/我勇而彼惧/破之必矣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字,指男子成年在本名外另取一个与本名意思有某种联系的名称,而女子则无字。 B . 太守,本为战国时郡守的尊称,自汉景帝改为一郡之长,历代沿用,明清叫知府。 C . 迁,古代官员晋升、调动或贬谪、降职,文中意为刘道规因功升迁,被授予新职。 D . 薨,古代称诸侯、有爵位的大官、皇帝的高等级妃嫔、皇子公主或封王贵族之死。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刘道规少有大志,受到高祖赏识。他一开始就展现出非凡才能,高祖与他谋划诛杀桓玄之事;他不负高祖所望,与刘毅联合出击,大败敌军。 B . 刘道规明辨识断,善于把握战机。任义昌太守时,他与刘毅、何无忌一起追击桓玄,力排众议,采纳无忌的建议果断进攻,成功斩杀何澹之。 C . 刘道规长于治政,深得军民敬畏。他兼任南蛮校尉,善用刑法政令,明于治理,士民敬爱;鉴于桓氏故旧多怀异心,他大开城门,使人畏服。 D . 刘道规气量弘大,能以诚心服人。曹仲宗查到江陵士民谋通桓谦的书信,刘道规将其悉数烧毁;鲁宗之率众归顺,他单骑迎接,并委以重任。
    4. (4) 把文中画橫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彼众我寡,今若畏儒不进,必为所乘,虽至寻阳,岂能自固。

      ②桓谦今在近畿,闻者颇有去就之计,吾东来文武,足以济事。

四、诗歌鉴赏
  • 6. (2020·芜湖模拟)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秦中卧病思归

    裴夷直

    索索凉风满树头,

    破窗残月五更秋。

    病身归处吴江上,

    一寸心中万里愁。

    宿开元寺楼

    许浑

    谁家歌袅袅,孤枕在西楼。

    竹色寒清簟,松香染翠帱

    月移珠殿晓,风递玉筝秋。

    日出应移棹,三湘万里愁。

    [注]①许浑:晚唐诗人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②翠帱:翠色床帐。③三湘:泛指洞庭湖南北,湘江流域一带。

    1. (1) 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两首诗都以写声为发端,用叠音词将周围的声响描写得真切可感。 B . 两首诗都点出的“秋”字,不仅明示了时节,更是各自诗眼所在。 C . 裴诗末句和许诗首联都使用了对比,极大增强了诗句的感人力量。 D . 两首诗体裁不同,但都是卒章显志的写法,先写景物,后抒感怀。
    2. (2) 两首诗都写到了“万里愁”,请说说两首诗中“愁”的内涵的异同。
五、情景默写
  • 7. (2020高三下·芜湖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离骚》中表明作者在黑暗混乱的社会中烦闷失意走投无路的两句是“”。
    2. (2) 韩愈在《师说》中以孔子从师的例子证明了“”的观点,而郯子等人道德学问不如孔子又与后文“” 的观点相照应。
    3. (3) 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以比喻手法交代自己身世的一句“”,表明诗人决心为正义事业献身的一句是“”。
六、语言表达
  • 8. (2020高三下·芜湖月考)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色彩是由物体反射或吸收太阳光中的七色而显现的,某一种物体对于七色完全吸收,便成为黑色;反之, ,就成为白色。例如霜和雪呈白色,就是它的结晶体反射光线而产生的现象。透明的冰,刨成碎屑,也就和霜雪相似。还有石油乳剂呈白色,是油里面许多空气球反射光线的缘故。兔类的白毛,人的白发,。依照麦奇尼可夫的解释,阿米巴状的白血球潜入毛发内部,夺去了微细的色素体,空气的小球,代替了色素的地位,,又如昆虫的气管,里面充满空气,看起来好像银丝,也是这个缘故。

  • 9. (2020高三下·芜湖月考) 下图是1953年中国发行的《世界文化名人》邮票中的一枚。请结合你的观察,说明装饰框内的文字(包括数字)含有哪些信息。不超过55字。

七、材料作文
  • 10. (2020·芜湖模拟)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某校高三(1)班开展《论语》阅读与研讨活动,其中一个环节是“推荐座右铭”,要求自选对象,为其推荐《论语》中的一句话作为座右铭。

        同学们热情很高,认真研读思考。多数同学选择为同伴、好友、亲人等推荐,少数同学结合自身实际为自己挑选了座右铭。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感受?请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评论,谈谈自己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