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人教版 /必修2 经济史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1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高中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第11课《经济建设...

更新时间:2020-12-09 浏览次数:96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2022高二下·公安月考) 1963~196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约11%;轻工业产值从404亿元增加到703亿元;燃料、原材料工业建设的步伐加快。上述变化反映了(    )
    A . 经济所有制结构发生重大改变 B . 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显著成就 C . 合作化运动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D . 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逐步解决
  • 2. (2019高二下·黄石期末) 1947—1952年全国土改,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承认一切土地所有者自由经营、买卖及出租土地的权利”;1953年开始农业合作化,1953—1956全国完成农业集体化。这些措施的贯彻(    )
    A . 推动了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实现 B . 有利于国家工业化的顺利开展 C . 扭转了农轻重比例失调的局面 D . 体现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精神
  • 3. (2020高三上·贵溪月考) 1950年统计数据显示,辽宁本溪和鞍山钢铁产量占全国产量80%,沈阳拥有2000多家工厂,200多种工业。这些工业中心电力供应主要来自鸭绿江水电站。这说明,当时(    )
    A . 苏联援助发挥了重要作用 B . 巩固国防安全十分迫切 C . 一五计划取得了巨大成就 D . 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 4. (2019高一下·滁州期末) 作于1958年的《采茶舞曲》有这样两句歌词:“多快好省来采茶,好换机器好换钢,好呀么好换钢”。这两句歌词从侧面表明当时(    )
    A . 茶叶收入成为工业资金的主要来源 B . 农业为工业化服务的客观事实 C . 广大农民强烈要求实现农业合作化 D . 人民群众渴望建成社会主义制度
  • 5. (2019高一下·宿迁期末) 下面三幅图片反映了建国后农村的发展变化。这些变化(    )

    A . 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B . 满足了农民土地要求 C . 促进了农业的持续发展 D . 调整了农村生产关系
  • 6. (2019高一下·宿迁期末) 《人民日报》某篇社论指出:“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像初升的太阳一样,在亚洲东部的广阔的地平线上出现了,这就是我国农村中的大规模的、工农商学兵结合的、政社合一的……它一出现,就以它的强大的生命力,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新的社会组织”(    )
    A . 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 B . 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C . 违背经济发展客观规律 D . 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 7. (2019高一下·通榆月考) “一五”期间,苏联援建新中国156个重点项目工程,史称“156项工程”。该工程涉及钢铁、煤炭、冶炼、发电、造船等众多工业领域。它的实施(   )
    A . 有利于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 B . 造成了对苏联技术长期依赖 C . 影响了此后中国工业化体制 D . 打破了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
  • 8. (2019·河西模拟) 下表反映了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从中可以得知(   )

    行业项目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1953-1957年平均增长速度(%)

    4.5

    12.8

    25.4

    1953年农轻重比重(%)

    52.8

    29.6

    17.6

    1957年农轻重比重(%)

    43.5

    29.2

    27.3

    A . 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形成 B .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C .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D .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
  • 9. (2019高一下·赣州期中) 我国“一五”计划实施过程中,民用工业企业中分别有50个部署在东北地区,32个部署在中部地区,国防工业企业中的大部分部署在了中、西部地区。国家调整工业布局的主要目的在于(   )
    A . 充分利用原有工业基础 B . 推动经济均衡发展 C . 打破西方对华经济封锁 D . 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
  • 10. (2019高二下·蕉岭月考)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对国营企业的直接计划、对合作社和私营企业的间接计划和对部分私营、手工业、社员个体经营的市场调节过渡到对社会生产实行高度集中的国家计划管理;国家市场和自由市场并存过渡到了对工农业产品流通实行国家垄断。这一变化(   )
    A . 为了适应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B . 基本摆脱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影响 C . 是社会主义改造中“左”倾思想的体现 D . 是对西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的借鉴
  • 11. (2019·河南模拟) 如图为1952年吴耘的漫画《鸟往高处飞,人往高处看》,该作品通过清晰明了的对比体现了农业经济发展和农具的关系。这一作品反映了(   )

    A . 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蓬勃开展 B . 业合作化的水平逐步提高 C .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 .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急于求成
  • 12. (2019·河南模拟) 下表为某一时期在党的中央会议上陈云作了题为《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高潮以后的新问题》的报告,提出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经济思想。据此可知。这一经济思想(   )

    三个主体

    三个补充

    工商业方面

    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

    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

    生产方面

    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

    国家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

    市场方面

    国家市场是主体

    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

    A . 服务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需要 B . 具有计划性、多样性、灵活性 C . 超越了当时中国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D .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战略
  • 13. (2019·河北模拟) 学者贺耀敏认为,农业合作化是农村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它既是一种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变革,也是一种社会生产力的组合和提高,对表格解读正确的是(   )

    农业合作形式

    所有制性质

    互助组

    社会主义萌芽的性质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半社会主义性质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完全的社会主义性质

    A . 分清农村阶级状况推动了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B . 分步骤改造为土地改革顺利展开创造了条件 C . 变革农村生产关系坚持了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 D . 改造落实了“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路线
  • 14. (2019·莆田模拟) 1953年,中央为解决干部问题规定了统一调配、重点配备、大胆提拔的原则。至1957年,统一分配的范围从大专毕业生到中专、技校毕业生,到干部、复员退伍军人和工人全行业公私合营时,对原私背企业的职工也采取包下来的方针。由此形成的“铁饭碗”劳动体制(   )
    A . 提高地方和企业积极性 B . 有利于巩固新中国政权 C . 符合国家发展战略需要 D . 为工业化培养大量人才
  • 15. (2019高一下·兰州期中) 1959—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的原因有(    )

    ①发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②连续的自然灾害

    ③反革命集团的破坏

    ④“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④ D . ①②④
二、材料分析题
  • 16. (2019高一下·蛟河期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清末民初之时,发展资本主义工矿业的呼声愈加高涨,张謇批评以商立国的口号是皮毛之论,强调“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并提出“棉铁主义”的口号。张謇的“棉铁主义”实际上是一个反映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利益和要求的工业化方案。他想靠民营资本的力量实现“棉铁主义”,但资本弱小的民族企业家们无力兴办钢铁,就是棉业也常遭困难。他提出实行全面的开放主义,呼吁中外资本共同投资。利用外资加速中国工业的发展,本身是无可非议的,问题在于,当时中国并不存在实现这种主张的政治条件。

    ——摘编自《近现代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及现实意义》

    材料二:陈云制定一五计划时指出:“苏联专家搞的表太复杂,不能完全照办,必须和我们的现状结合起来。中国是农业国,不可能把每家有几个鸡、几头猪都统计起来。”他根据

    《论十大关系》关于调整重轻农投资比例的方针,指出:重工业的投资当然仍占多数,“但轻工业和农业的投资比重要增加,为轻工业和农业生产服务的重工业的投资也要增加。这样,工业建设的速度一时看来似乎是慢了,但实际上不会慢,可能加快”。1954年12月他在国务院座谈会上指出:“五年计划中新建的工厂在内地,内地的市场可以靠新的来维持。上海、天津没有新建的工厂,旧的搞垮了,就不能维持”。

    ——摘编自《陈云文选》(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张謇工业化道路的结果,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该结果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陈云在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面的指导思想。
    3. (3) 根据以上材料,说明近现代工业化道路给我们的启示。
  • 17. (2019高一下·威远期中)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追求工业化,实现民族复兴是中华民族一直追寻的梦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办洋务的封建官僚们主持下,中国开始有了一批官办的企业。这些企业因为是使用新式机器,雇佣了大量工人,大体上按照西方的机器工厂的组织形式来进行生产,已不同于旧有的官营工场手工业,所以是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但是这些企业中很大部分是军事工业,它们的产品供应给国家和军队,并不作为商品而出售,更不投放到市场上去。这些企业不但为封建官僚所控制,而且对外国资本帝国主义有很大的依赖性。

    材料二  经过对政治、经济、国际环境诸多方面利弊得失的反复权衡和深入讨论之后,大家认为必须从发展原材料、能源、机械制造等重工业入手。得出这样的结论,其理甚明。设想多发展轻工业,按一般常识讲,一定是投资省、见效快,又能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为国家积累建设资金。没有机器制造业,发展轻工业的装备从哪里来?没有钢铁等基础工业,机械制造的原料从哪里来?没有能源和交通运输,整个经济又怎么运转?仰赖进口么?办不到。一是我们没有钱,二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们实行禁运和封锁。全靠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支援也不现实。特别是当时美帝国主义实际上还同我们处于军事对峙状态,我们亟需建立军事工业以增强国防力量。这些因素是客观现实,不是我们的主观意志可以改变的。

    ——薄一波在《若干重大历史决策与事件的回顾》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工业化起步阶段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洋务运动对中国工业化的主要影响。
    2. (2) 结合所学知识概况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3. (3)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建立初期工业建设的特点及其原因。
  • 18. (2019高一下·浏阳期中) 工业化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是每个国家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过程和手段。工业化道路的选择直接关系一个国家能否顺利地实现工业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只代表了非常肤浅的现代化尝试,其活动范围局限于火器、船舰、机器、通讯、开矿和轻工业,而没有开展任何仿效西方制度、哲学、艺术和文化的尝试。”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一时期,中国资本新设厂矿共379家,资本总额8580万元,平均每年设厂矿企业63家,新投资本1430万元,都比大战前的19年间增长了一倍多。出现了资本在100万元以上的大型企业43家,象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资本达到1500万元。通常称这一时期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黄金时期”。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1991年04期

    材料三: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和实践》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现象和清政府的哪一运动有关?该运动对近代中国的工业化有什么积极影响?
    2. (2)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结局如何?
    3. (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采取的“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指的是什么?并归纳这一“发展战略”实施的影响。
    4. (4)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中国工业化建设的主要因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