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人教版 /必修1 政治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课 鸦片战争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同步试卷

更新时间:2020-08-04 浏览次数:153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2024高一上·辛集期末) 有学者指出:“今日没有人会替一手持枪、一手兜售毒品的恶霸行为辩护;但这一众所认同的观点,依旧未把毒品本身当作问题的关键。”“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人们不应忘记,近代历史上,以维护可耻的毒品贸易为目的发动的两次侵略战争发生在(    )
    A . 1840年、1856年 B . 1840年、1883年 C . 1860年、1894年 D . 1860年、1900年
  • 2. (2019·海南模拟) 表2鸦片战争期间中英调兵速度情况表

    调出地

    调入地

    时间

    安徽

    浙江镇海

    46天

    四川

    广东广州

    79天

    陕甘

    浙江

    约90天

    孟买

    澳门

    25天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

    A . 清朝对军队难以有效控制 B . 中英交战双方都缺少增援 C . 英军完全控制了水路交通 D . 先进科技影响了兵力调动
  • 3. (2019·鹿寨模拟) “但这一战争并没有促使中国人惊醒……他们拒不承认中国在军事上的劣势和在政治上的衰退,这样他们便让自己继续沉睡了二十年。”这段话中的“战争”是指( )
    A . 鸦片战争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 甲午中日战争 D . 八国联军侵华
  • 4. (2019高二上·三明期中) 1860年11月,英法联军从北京撤走,使奕訢大喜过望,在奏折中说:“该夷并不利我土地人民,犹可以信义笼络,驯服其性,自图振兴”,劝咸丰帝“尽可放心”回銮。1861年1月20日咸丰帝批准成立总理衙门,专门处理涉及外夷事务。材料主要反映了(   )
    A . 清政府未认清英法侵略的本质 B . 密切了清政府与外国关系 C . 推动近代中国外交现代化 D . 传统华夷观念根深蒂固
  • 5. (2019·佛山模拟) 自宋之后,到明清两代的数百年间,王安石是政治史上的“失踪者”,晚清时王安石突然成为政治热点人物。王安石的“复活”,主要反映了(   )
    A . 王安石个人品德 B . 晚清的国家境遇 C . 清朝需要王安石 D . 世界的主流意识
  • 6. (2019·东莞模拟) 阅读如表,从中可以推断出(   )

    1843年协定关税前后主要进口货物新旧税率(%)

    货物

    单位

    1843年前的旧税率

    1843年新税率

    棉花

    24.19

    5.56

    棉纱

    13.38

    5.56

    头等白洋布

    29.93

    6.95

    二等白洋布

    32.53

    6.95

    本色洋布

    20.74

    5.56

    斜纹布

    14.92

    5.56

    A . 列强对华进行商品输出更为便利 B . 中国完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 . 列强控制了中国的海关管理权 D . 中国农业商品化趋势得到加强
  • 7. (2019·广东模拟) “民心”、“民气”是从林则徐到慈禧太后的很多中国当权者应对列强的“法宝”,甚至“凡是主张剿夷的莫不觉得四万万同胞是有胜无败的。”材料表明(   )
    A . 民众的新型民族意识已经觉醒 B . 统治集团应对危机的策略落后 C . 民族矛盾的地位发生重大变化 D . 近代中国落后根植于盲目排外
  • 8. (2019·陆良模拟) 在对外交往中,“天朝”和“中国”的使用频率:道光最初10年,“天朝”50余次,“中国”不满10次;道光十六年(1836年)四月至十七年四月“天朝”6次,“中国”5次;道光十八年一月至五月,“天朝”6次,“中国”14次,“中国”首次超过了“天朝”。这表明(   )
    A . 中国国际地位持续下降 B . 洋务思想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C . 中华民族主权意识增强 D . 清政府逐渐形成对等外交的理念
  • 9. (2019·和田模拟)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在商品经济有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细弱。”对材料中市民文化“相当细弱”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 B . 君主专制的强化阻碍了“市民文化”的发展 C . 文化专制政策压制了“市民文化”的发展 D . 列强侵略不利于中西方市民文化的交流
  • 10. (2019·陆良模拟) 鸦片战争中,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乘船从伦敦出发,途中还在孟买逗留了10天,到达澳门用了67天。而清政府派官员琦善与奕山从北京紧急南下,到达广州分别用时56天、57天。这说明(   )

    ①中国在战争中实际上丧失了应有地利

    ②英国官员在战争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③交通技术在近代战争中作用渐居首位

    ④工业文明在近代战争中取得了优势地位

    A . ①②③ B . ①④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 11. (2019·余杭模拟) 1844年的中、美《望厦条约》规定:“合众国民人在五港口贸易,或久居、或暂住,均准其租赁民房,或租地自行建楼。”据此美国人获得的特权是(   )
    A . 协定关税 B . 领事裁判权 C . 片面最惠国待遇 D . 居住及租地权
  • 12. (2019·临翔模拟) 林则徐在给道光皇帝的奏稿中提出:“迨(等到)流毒于天下…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白银)果皆散在内地,何妨损上而益下;无如(无奈)漏向外洋,岂宜籍寇资盗,不亟(急迫)为计?在这里,林则徐强调鸦片泛滥的最大危害是(   )
    A . 损害身体,削弱军人战斗力 B . 国库空虚,无饷银供给军队 C . 藏富于民,但损害国家利益 D . 白银外流,为列强增加财源
  • 13. (2019·芒康模拟) 《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中记载:1841年1月6日道光帝命湖南、贵州各调兵一千,四川二千往广州,湖南兵51天后到达,贵州兵47天后到达,四川兵79天后到达。这一现象能够说明(   )
    A . 清朝法令军备废弛 B . 清朝军事体制落后 C . 清朝全国动员抗敌 D . 清军武器装备落后
  • 14. (2019·湖口模拟) 《货币战争》中说“英国金融资本的突击力量远比船坚炮利的帝国海军更具威力,他们将首先打垮中国的白银货币本位,……政府的财政税收权、军事与国防的开支权将逐步沦丧。中国将不可避免地成为西方列强的待宰羔羊。”英国首先冲击大清帝国白银货币本位的方式是(   )
    A . 鸦片走私 B . 商品输出 C . 强迫赔款 D . 开设工厂
  • 15. (2019·晴隆模拟) “广州等五港口英商,或不时来往,但不可妄到乡间任意游行,更不可远入内地贸易。……倘有英人违背此条禁约,擅到内地远游者,不论系何品级,即听该地方民人捉拿,交英国管事官依情处罪,但该民人等不得擅自殴打伤害,致伤和好。”(《虎门条约》)该条款的制定充分表明签约的中方代表(   )
    A . 知法懂法 B . 不谙近代外交 C . 不顾自身利益 D . 软弱无能
  • 16. (2019·黄冈模拟) 如图为清末民初,我国商品市场中机器棉布及其原料棉纱的流通示意图。据此可知(   )

    A . 民族工业迎来短暂的春天 B . 自然经济在全国范围内逐渐解体 C . 广州的对外贸易走向萎缩 D . 上海是近代中国重要的经济枢纽
  • 17. (2020高二下·章丘月考) 1876年,朝鲜与日本签订《江华条约》之后,清政府在“以夷制夷”政策的主导下,催促甚至直接参与了朝鲜与美、英、德、俄、法签订的通商条约。清政府企图在朝鲜与各国签订的条约上写明朝鲜为中国属国,以确保列强承认自身的宗主国地位。这反映了清政府(   )
    A . 被迫放弃天朝观念 B . 外交思想渗透“中体西用” C . 逐步接受条约体系 D . 遭受列强的政治控制加剧
  • 18. (2019·河北模拟) 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将广州开放为通商口岸,允许英国人寄居。但是,广州各阶层民众坚决不允许外国人入城,掀起了“反入城斗争”。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 . 中国民众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的决心 B . “华夷之辨”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 C . 《南京条约》是一份不平等的条约 D . 广州自古缺乏开埠通商的历史传统
  • 19. (2019·河北模拟) 鸦片战争后中外条约的订立,重要的是开创了一种中外交涉的“方式”,这种方式说得简单点,就是炮舰出条约,而条约代表胜者的意志,双方所争的常常不是具体的利益,而往往是中外交往应奉行怎样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反映出(   )
    A . 中外矛盾主要是基于条约权益 B . 弱国的对外交往缺乏主权意识 C . 中外交涉存在着文化观念竞争 D . 维护外交权益关键是国家实力
  • 20. (2019·莆田模拟) 1864年8月,清廷决定,将丁韪良翻译、总理衙门四名官员校改和润色的美国外交家惠顿所著的《万国公法》四卷刊刻付印,先印制300部,供总理衙门及各通商口岸对外交涉时参考。清政府此举目的是(   )
    A . 加入欧美主导的国际体系 B . 废弃陈旧的宗藩体制 C . 全面了解西方的法律体系 D . 应对列强对华新挑战
二、材料分析题
  • 21. (2019·定远模拟) 材料一“天朝上国”第一次真正与“地上的世界“接触的代表是满清政府于1877年派出的首位驻外公使郭高焘。中国派出的第一位常驻西方国家的外交官竟然背负着“道歉“的屈辱使命。根据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及之后清政府与英、法签订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英、法政府于1861-1862年间派遣公使常驻北京。按照国际外交惯例,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应互派使节。1875年,英国以“马嘉里事件”(英驻华使馆翻译马嘉里游历云南被当地人打死)要挟清廷,使它在适使问题上作出艰难的决定,即在次年签订的《烟台条约》中明文规定中国派使臣前往英国“道歉“。清廷决定“道歉“使臣并作公使常驻伦敦。当时它看中的人选是被奕诉,李鸿章推许为“第一流“洋务人才的郭高焘。

    ——邬克《他没有给国人丢脸》

    材料二:郭嵩焘这时虽然还未曾走出过国门,但是借助于担任过广东巡抚的经历和对西洋事务的经意考察,他对西方列强的见解,不但比保守派,而且比洋务派领袖们也高出了一头,他在这里提出的“西洋立国有本有末”的论断,在中国近代文化交流史上是石破天惊的创见。当他出使英、法之后,通过对西方的亲身考察,思想更加激进,因而倍受各方攻击;归国之后,闭门居家都不得安宁。死后,即使李鸿章这样的大员出面请谥,朝廷亦不给。

    ——王兴国《郭嵩焘的两重不同的历史地位》

    1.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委派郭嵩焘为第一任驻西方国家公使的历史背景。
    2.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郭嵩焘回国后遭受攻击的原因。
  • 22. (2019·新疆模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近代福建是西学传播较早的地区之一。鸦片战争后,福建籍的陈季同(1852—1905年)率先把《聊斋志异》译成法文译本,从而推出了介绍中国文化的西文畅销书。成成变法前,为了帮助国人了解西方法制,陈季同最早翻译了法国的《拿破仑法典》。陈季同还翻译出版了雨果的小说《九十三年》、莫里哀的《夫人学堂》等著名作品。《孽海花》的作者曾料称陆李同是他学习“法国文学的导师”,说自己译介外国文学的活动,大半还是被陈季同先生的几句话挑激起来。

    ——《中国翻译家文档》

    1. (1) 根据材料,概括陈季同的主要学术活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福建是西学传播较早的地区之一”的主要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季同学术活动的积极影响。
  • 23. (2019·宝安模拟) 材料:刘铭传(1836年-1896年),安徽肥西人。光绪十一年(1885年)十月台湾建省,到铭传成为首任巡抚。到任之后,面对“台湾孤悬海外,屏障东南,久为外人所窥伺”的严重量和民族关系复杂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办防”“练兵”“清赋”“抚番”四大政策,在积极规划开发的同时尤其重视处理民族关系。刘铭传认为“中华立国在民,爱民斯为邦本”,因此皆朝廷赤子”,主张一视同仁、体恤当地民族,设立招垦局和番学堂,教番民耕种,学习队化和礼仅制度,对负隅顽抗、反复叛乱的番人头目则派兵征剧。刘铭传抚台六年,功

    如容为台湾“近代化之父”。

    ——摘编自赵松林《试论刘铭传的民族关系思想》

    1. (1)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铭传的民族关系思想的特点。
    2. (2)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刘铭传的民族关系思想。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