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3讲《辛亥革命》

更新时间:2020-07-31 浏览次数:129 类型:一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2019高三下·普陀模拟) 二次革命与护国运动的主要目标是(   )
    A . 推翻清廷 B . 反对日本 C . 维护共和 D . 揖美追欧
  • 2. (2019·陆良模拟) 孙中山在最初开展革命活动时,主要赢得了秘密会社、下层阶级和海外华侨的支持,却没有得到士大夫阶层的拥护,他们普遍支持康有为和梁启超。1900年后,越来越多的士人加入了孙中山的事业,孙的形象由原先“犯上作乱者”一变而成为爱国志士。促成这种转变的主要因素是(   )
    A . 列强加剧侵略扩张 B . 革命思想的不断传播 C . 清廷日益腐朽反动 D . 孙中山个人声望提高
  • 3. (2019·蓟州模拟) 辛亥革命胜利后,有人评论说:“今日之革命家皆注意于种族革命、政治革命,而未闻乘此时机并行社会革命。”这说明辛亥革命(   )
    A . 改造社会的效果有限 B . 以反满方案为宗旨 C . 实现了民主革命目标 D . 脱离了中国实际
  • 4. (2019·山南模拟) 1912年2月12日,清廷颁布《宣统帝退位诏书》,有言:“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据此,有学者认为这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
    A . 体面地保留了封建王室及其待遇 B . 资产阶级以和平手段获得统治权 C . 演绎了一场不流血的宫廷政变 D . 通过法律手段有效限制了君主权力
  • 5. (2019·日喀则模拟) 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从君主到民主”社会转型的成功开始。该观点的理由,最恰当的是(   )
    A . 发动了武昌起义 B . 终结了清朝统治 C . 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 D . 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6. (2019·波密模拟) “被民族危饥催得早熟的中国资产阶级顾不得自己的幼稚和力量弱小,一代又一代付出努力,想把西方近代化运动引入中国,每一代人都在自己所处的历史条件下做了前人所不曾做的事。”其中,辛亥革命“做了前人所不曾做的事”是指(   )
    A . 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B . 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C .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D . 促进国人的思想解放
  • 7. (2019·自贡模拟) 下图为民国年间初小教材,其内容:“开学后,我们选举级长,谁得到票数最多,谁就当选。”这反映出民国初年(   )

    A . 民主制度在学校逐渐推广 B .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 . 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D . 学生民主参政意识强烈
  • 8. (2019·长沙模拟) 如图一枚已有近百年历史的“共和四杰”火花,上书“中华民国”“共和四杰”。并绘有孙中山、黄兴、袁世凯、黎元洪“四大巨头”的头像。“共和四杰”火花出现的背景是(   )

    A . 革命党人实现了精诚团结 B . 清帝退位后民众渴望团结 C . 孙中山直接领导辛亥革命 D . 孙中山领导进行二次革命
  • 9. (2019·河南模拟) 19世纪末20世纪初,革命派旨在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政体;立宪派旨在力争改造清王朝,使之走上君主立宪的道路。立宪派与革命派的分歧是君主立宪制与民主共和制两种模式,请愿斗争和武装起义两种方式的选择之争。这反映了(   )
    A . 两派主张分别代表各自阶级的政治要求 B . 两派的斗争目标有了同质化的要求 C . 清廷向西方学习的紧迫程度进一步深化 D . 国人对帝国主义侵略缺乏客观认识
  • 10. (2019·浙江模拟) 费正清在《剑桥中华民国史》中指出:“形式上,辛亥革命与其说是开端,倒不如说是终结。”下列关于“终结”的理解正确的是,辛亥革命(    )
    A . 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 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新探索 C . 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真正独立 D . 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 11. (2019高三下·定远模拟) 当1911年清廷宣布“铁路国有”的上谕传到成都时,四川省的立宪派绅商立即写文章、发通电、开会演说,指责铁路国有政策未经咨政院议决,违背法律程序,痛陈取消商办铁路是“务国有之虚名,坐引狼人室之实祸。”这反映了立宪派(    )
    A . 配合了湖北新军的革命 B . 竭力维护资产阶级经济利益 C . 具有反帝反封的进步性 D . 与革命派政治主张趋于一致
  • 12. (2019·黄冈模拟) 清皇室在某道诏书中宣布:“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这表明(    )
    A . 清政府面临的最主要的压力来自南京的革命政权 B . 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把持了清政府的军政大权 C .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最终由革命势力和军阀均分 D . 清王朝以和平退让的方式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帝制
  • 13. (2019·安庆模拟) 1903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发表《驳保皇报书》一文,说“夫今日,专制之时代也。先必破坏此专制,乃得行君主或民主之立宪也。既有力以破坏之,则君主民主随我所择。如过渡焉,与其滞乎中流,何不一棹而登彼岸,为一劳永逸之计也?”表明孙中山主张(    )
    A . 在君主制和民主制中择其一 B . 以君主制作为民主制的过渡 C . 将民主制和君主制有机结合 D . 反对君主立宪倡导民主共和
  • 14. (2019·临沭模拟) 毛泽东曾描指出,我们的民主革命“从林则徐算起,一直草了一百多年”但毛泽东也曾说过,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毛泽东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林则徐、孙中山都(    )
    A . 提出或实践师夷长技思想 B . 反对封建统治 C . 主张向西方学习政治制度 D . 反对外来侵略
  • 15. (2019·定远模拟) 1912年9月30日,袁世凯签署大总统令:“参议院议决国庆纪念日案,兹公布之。武昌起义之日即阳历十月十日为国庆日……以南京政府成立日即正月初一日,又北京宣布共和日即二月十二日,为纪念日,是日均放假休息。”这一规定( )
    A . 是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集团的胜利 B . 满足了孙中山黄兴等革命派的诉求 C . 是各方势力相互斗争和妥协的产物 D . 符合黎元洪为代表的湖北派的意愿
  • 16. (2018·江苏模拟) 《北洋政府时期的史话》中涉及的目录是“武昌升起十八星旗,历史选择了黎元洪。湖南独立内幕。各省纷纷宣布独立,袁世凯待价而沽,清政府靠边站。”这体现出(    )
    A . 民国成立前政权纷争 B .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 . 清政府已经土崩瓦解 D . 辛亥革命取得彻底成功
  • 17. (2017高三上·漯河期中) “中华民族”概念是在20世纪初出现的,最初只是指代汉族。但在1913年初各蒙古王公及其代表发表声明:“我蒙同系中华民族,自宜一体出力,维护民国。”“中华民族”内容的变化反映出(    )
    A . 中华民国成立推动中华民族意识形成 B . 中华民国的建立有助于现代国家认同 C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近代国家观念得到传播 D . 辛亥革命使各民族间真正实现了平等
  • 18. (2017·宁城模拟) 民国初年中国人的着装,据1912年3月的《申报》记载,当时出现了“中国人外国装,外国人中国装”,“男子装饰像女,女子装饰像男”,“妓女效女学生,女学生似妓女”,以及平民穿官服、官僚穿民服的现象。材料主要反映了(    )

    A . 民国时期人们服饰观念开放 B . 民国时期告别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C . 辛亥革命瓦解了中国的衣冠体制 D . 辛亥革命使得民主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 19. (2017·娄底模拟)

    1912年8月《民权画报》发表题为《改头换面》的一幅漫画,画中人面部主要器官由“共和”二字组成,四肤和躯干乃为“拿破仑”三字,作者旨在(    )

    A . 肯定袁世凯维护共和之功 B . 揭露袁世凯实行专制之实 C . 希望结束专制建立共和国 D . 批判法国人支持北洋政府
  • 20. (2017·南昌模拟) 1912年4月22日,《大总统袁世凯命令》中强调:“国民政府于理藩不设专部,原系视蒙、藏、回疆与内地各省平等,将来各该地方一切政治,俱属内务行政范围。……其理藩事务,著即归并内务部接管。”此举意在(    )

    A . 消除民族隔阂 B . 实现民族平等 C . 维护国家统一 D . 消除地方割据
  • 21. (2019·茂名模拟) 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上的演说》认为,“吾侪(同辈)不可谓中国不能共和,如谓不能,是反夫进化之公理也,是不知文明之真价也。……鄙人愿诸君于是等谬想淘汰洁尽,从最上之改革着手,则同胞幸甚!”由此说明孙中山()
    A . 主张通过革命实现共和 B . 建立了进步力量大联盟 C . 借助维新变革挽救危亡 D . 首创了民主共和思想
  • 22. 张鹏在《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认为“现代社会的特征包括如下方面:①民主化,②法制化,③工业化,④均富化……”下面依据这一观点对辛亥革命后社会特征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 在民主化方面: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法国 B . 在法制化方面: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 . 在工业化方面:倡导优先发展重工业 D . 在均富化方面:提出了平均地权的主张
  • 23. 1903年17岁的柳亚子读罢《民约论》,激动难忍,自作主张改名为“柳人权”,字“亚卢”(亚洲卢梭);1905年出版的小说《卢梭魂》,讲到卢梭之魂游东方古国,遇见了黄宗羲等中国革命志士之魂的故事。这些内容反映出20世纪初的中国思想文化界(    )
    A . 民主共和思想广泛传播 B . 西学东渐,崇洋媚外 C . 卢梭的思想占主导地位 D . 君主立宪思想占主导
  • 24. (2019高三下·于都模拟) 伦敦《泰晤士报》社论:“天子已退位,清朝统治不复存在„„历史上很少见到如此惊人的革命,或许可以说,从来没有过一次规模相等的、在各个阶级中流血这样少的革命。这足以称之为中国的‘光荣革命’”。对该社论的正确理解是(    )
    A . 辛亥革命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B . 辛亥革命体现了妥协的智慧 C . 辛亥革命的意义影响深远 D . 辛亥革命和英国光荣革命都推翻了君主专制统治
  • 25. (2019·河西模拟) 据学者研究,一战后协约国出于宣传需要,不愿公开他们招募14万华工和寻求中国援战这一事实。而北洋政府为维护中立形象,封锁华工讯息,不愿德国获悉中国“以工代兵”策略。凡此种种造成了长期以来对华工参战历史的“集体失忆”。这说明(    )
    A . 立场决定历史解释 B . 文字记载决定历史客观存在 C . 历史事实无法恢复 D . 历史研究有助历史记忆修复
  • 26. (2019·河西模拟) 民国初年,教育部下令将各地孔庙学田归公,有人悲愤地质问“不谓今之毁孔者,……或罢其祀,或欲废其经,或欲拆其庙,或欲夺其产……是而可忍孰不可忍”,呼吁政府收回成命。这说明当时(    )
    A . 重建人们价值观的迫切性 B . 孔教已经成为社会进步的障碍 C . 无政府主义思想日益盛行 D . 民族资产阶级革命的两面性
  • 27. (2019·河西模拟) 近代《时报》曾载:有人搭乘怡和公司的轮船到上海,途中茶房照例收取酒钱时,客人说:“现在共和了,可以不须酒钱了,我们皆是同胞也。”茶房回道:“我们酒钱随意所给,既是共和,你先生有钱搭船,我无钱,可以给我酒钱。”客人说:“我们的自由权你不能侵犯。”这则笑谈说明(    )
    A . 辛亥革命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B . 民主共和思潮已为大众所接受 C . 政治革命带来社会观念的变化 D . 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 28. (2019·浙江模拟) 下图漫画选自1911年的《民立报》。对该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

    A . 人民群众欢庆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B . 漫画作者的政治态度倾向于共和 C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提高民众地位 D . 辛亥革命使人民群众成为了国家主人
  • 29. (2019·绍兴模拟) 1939年胡适曾说:“十月十日之于中国人的意义就等同于七月四日之于美国公民的意义。”胡适所言“十月十日”发生的事件的直接结果是(    )

    ①辛亥革命正式爆发

    ②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③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④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A . ①③ B . ②④ C . ①②③ D . ①③④
  • 30. (2019·天津) 《纽约时报》驻汉口记者报导,湖北革命军发布公告宣称: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这是一支人民的军队,将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从报导中可以看出这场革命(    )
    A . 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 . 具有鲜明的革命目标 C . 获得国际舆论的支持 D . 体现反帝反封建性质
  • 31. (2013·海南) 武昌起义后全国有15省先后宣布独立,各省先后担任最高军政长官(都督)者背景不尽相同,其中新军将领13人,革命党5人,咨议局议长3人,巡抚3人,布政使1人,提督1人,督练公所总参议1人。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

    A . 具有广泛社会基础 B . 具有明显的妥协性 C . 属于资产阶级革命 D . 属于自上而下的革命
  • 32. (2016·上海) “国体初建,民权未张,是以野心家竞欲覆民政而复帝制……所幸革命之元气未消,新旧两派皆争相反对帝制自为者,而民国乃得中兴。”这段文字写于(   )

    A . 19世纪中期 B . 19世纪末期 C . 20世纪初期 D . 20世纪中期
  • 33. (2019·哈尔滨模拟) 近代某全国性咨询议政机构获准成立后,上呈公文,请求将北京原用于科举考试的贡院改为其办公地。公文中有“仰慕天恩,准予改拨“等语。该公文应出现于(         )

    A . 洋务运动时期 B . 戊戌变法时期 C . 预备立宪时期 D . 中华民国时期
  • 34. (2020高二上·天津期中) 1905年,《大公报》的一则报道称“有举人、秀才30多人充当兵勇”。此事成为新闻的历史背景是(    )

    A . 戊戌变法的失败 B . 《辛丑条约》的签订 C . 清末新政的实施 D .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 35. (2017·江苏) 近代某一法律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该法律的进步性是 (  )

    A . 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B . 宣告了封建制度的终结 C . 宣示了中华民族独立 D . 开启了政治民主化进程
二、材料分析题
  • 36. (2019·防城模拟) 材料一:国民党一大宣言通过后,孙中山作了《对于国民党宣言旨趣之说明》,指出通过这个宣言“是本党成立以来破天荒的举动”,“表明以后革命与从前不同。前几次革命,均因路上与军阀官僚相妥协。胡调和,以致革命成功之后,仍不免于失败”。……对内“要把军阀来推倒,把受压迫的人民完全来解放”;对外“要反抗帝国主义,将世界受帝国主义所压迫的人民,来联络一致,共同动作,互相扶助,将全世界受压迫的人民都来解放”。

    ——李时岳《孙中山与中国民主革命》

    材料二: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是分为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认为宣言的通过“是本党成立以来破天荒的举动”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晚年对中国民主革命的认识与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历史特点的分析有何异同?毛泽东如此分析中国革命历史特点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 37. (2019·中原模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唐才常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出身于封建知识分子家庭,自小接受封建教育。甲午战后,民族危机深重,他以救中国为事,专注研究各国政治外交情事,参与维新活动。戊戌变法失败后,着手组织“正气会”,作为将来武装起义的策动机关。“正气会”的名称来源于宋末抗元英雄文天祥所作的正气歌。在宣布正气会成立的序文中,一万面攻击清政府“甘首腥膻,自甘为隶”,指责清政府对洋人的屈膝投降,成为洋人的奴隶,强调“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另一方面又宣扬要“忠君爱国”,称:“日月所照,莫不尊余,君巨之义如何能废”,承认与光绪有君臣关系。19年,唐才常领导了在长江流域掀起的有10多万人参加的自立军起义。这次起义还吸引了革命派参加,促使了保皇派的分化和革命派的发展.为推动两湖地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辛亥武昌首义的爆发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刘涣决《唐才常与自立军起义》

    1. (1) 根据材料,概括唐才常政治主张与维新派主张的异同。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才常起义的影响。
  • 38. (2019·南宁模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现代外交体制是清政府从西方移植过来的,它的最初建立更多的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这种体制从一开始就显示出传统性与现代性杂糅的先天缺陷,在长达近四十年的时间里,清政府对它的变革也仅仅限于局部调整。然而,这种情况在清末新政时期发生了根本变化。庚子惨败使顽固守旧势力遭受了致命打击,为洋务派重新进入权力核心提供了契机。他们大胆地举起了效法西方、进行变革的大旗,他们的变革决心不单单是一种迎合,更多的是真实意图的表露。清末新政时期,外交体制的变革主要取得了以下成就:第一,设立外务部,这是中国外交史上具有现代西方外交部性质的第一个专门的常设国家机构。第二,制定一系列新的规章,严格了出使大臣及使馆参随人员的选用标准,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出使经费监管机制。第三,完成了国歌的创制,完善了宝星(勤章)制度,结束了中外有关现见礼仅的争论,完成了中国标志性外交礼仪和仪式性外变礼仪的制度化。第四,通过创制地方交涉使制度,消除了旧有外交体制中地方外变机构涣散无序的弊端。第五,开设了中国第一个外交人才培训机构——储才馆。

    ——摘编自崔军伟《试析清末新政时期外交体制变革的有利因素》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新政时期中国外交体制的主要变化。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末新政时期中国外交改革的影响。
  • 39. (2019·陕西模拟) 下面是清末新政的有关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01年到1905年

    一,改革官制。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设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设商部(后来与工部合并,改为农工商部)练兵处(后来与兵部合并,改为陆军部),又增设巡警部(后改为民政部)、学部。

    二,改革经济,制订商法,陆续公布了《商律》、《公司注册试办章程》等。1905年,商部在北京设立劝工陈列所、高等实业学堂,开办户部银行。提倡奖励实业,振兴商务,鼓励私人出资兴办企业、交通,保障工商业者权益和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三,改革教育主要包括“停科举”、“设学堂”和“奖游学”三项内容。

    四,改革军制,编练新军。废除武科举。颁布《陆军学堂办法》,令各省建立武备学堂,各主要城市建立军事学堂,派遣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军事。

    五,改革法律。参照西方各国法律,修改《大清律例》。废除枭首、凌迟、黥面等酷刑。

    材料二:1906年到1911年

    一,1906年,清政府颁布《仿行立宪上谕》,预备立宪。

    二,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大纲共23条,其中“君上大权”14条,“臣民权利义务”9条。

    三,1909年,各省咨议局选举。

    四,1911年,栽沣任命庆亲王奕助为内阁总理大臣,筹组新内阁。新内阁部院首长共有13名成员,其中满人8名、汉人4名、蒙古人1名,8名满人当中有6人为宗室、1人为觉罗,被当时革命党及立宪派讽刺称为“皇族内阁”。

    1. (1) 材料二较之于材料一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2. (2) 试对清末新政作一简要评价。
  • 40. (2019·淄博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02年,清政府设立修订法律馆,派沈家本为修订法律大臣,主持修订法律。1904年至辛亥革命前夕,先后修订、制定和颁行了商法、刑法、法院组织法和《饮定宪法大纲》等多种重要的法典、法规和律例。

    1904年公布的《公司律》是一部临时性的商事法规,计131条,以适应贸易和商事的需要。1908年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规定了钦定宪法的准则,即“大权统于朝廷”,以维护君主的最高权力。它还规定了臣民的权利义务,以及议院法要领和选举法要领。

    1911年1月颁行的《大清新刑律》,形式上采用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法律,内容却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如保护皇室利益、维护封建礼教等。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初清政府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初清政府法律制度改革的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