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道、是舌尖上的百般滋味,更是人生的万种风情.它是一段记忆,浸透着“山回路转不见君”的苦sè① ;它是一种格调,承载着“出淤泥而不染”的坚定;它是一种心情,勾lè② 着“只是当时已惘然”的感伤……天下风味都通往人情。此刻, 请收拾好知识的行zhuāng③ , 携着你的阅读经验和生活体验,让我们一起寻“味”大语文世界!
①
②
③
承载
出处 |
古诗文名句 |
批注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①海内存知己,。 |
别离的乐观豁达之味 |
韩愈《马说》 |
②策之不以其道,,。 |
⑥ |
《关雎》 |
③求之不得,。悠哉悠哉,。 |
相思的苦闷焦躁之味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④,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
⑦ |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
⑤,。 |
求仕无门的无奈之味 |
感低: 不同味道勾兑不同的人生,尽情去古诗词中品味百味人生吧! |
A.保尔·柯察金
B.贝多芬
C.孙少平
A.人便是这样:活到老,学到老,学到老,学不了!可是你我都不会接下去想:学不了,不学了!相反,我们都是天生的求知欲强于一切。比如种月季,我也绝不甘心以好玩为限,而是当做一门科学来研究。
B.别老说时间不够。首先要从日常生活的琐碎事情上――特别是梳洗穿衣等等,那是我几年来常嘱咐你的―一节约时间,挤出时间来!要不工作,就痛快休息,切勿拖拖拉拉在日常猥琐之事上浪费光阴。
史铁生诗化小说中的“味”
诗化小说
诗化小说的“诗化”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小说风格(语言、意境、情调、氛围)的诗意化;小说主题(主旨)的诗意化以及小说情感结构的诗意化(节奏)等,它不太注重故事情节的营构、结构叙事的严整和人物形象的塑造,而擅长以含蓄内敛的诗性语言、充满象征意味的意境和看似随意松散的结构营造出一种整体的诗性氛围.它以特殊的情调、情绪和情味儿来感染和吸引读者,并藉此传达出作者对世界和人生的诗性感受。
人物评价
史铁生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在漫长的轮椅生涯里至强至尊,一座文学的高峰,其想象力和思辨力一再刷新当代精神的高度,一种千万人心痛的温暖,让人们在瞬息中触摸永恒,在微粒中进入广远,在艰难和痛苦中却打心眼里宽厚地微笑。
――韩少功
[诗化小说文本]
史铁生
①世界给我的第一个记忆是:我躺在奶奶怀里,拼命地哭,打着挺儿,也不知道是为了什么,哭得好伤心。窗外的山墙上剥落了一块灰皮,形状像个难看的老头儿。奶奶搂着我,拍着我,“噢一一,噢——”地哼着。我倒更觉得委屈起来。“你听!”奶奶忽然说,“你快听,听见了么……”我愣愣地听,不哭了,听见了一种美妙的声音,飘飘的、缓缓的……是鸽哨儿?是秋风?是落叶划过屋檐?或者,只是奶奶在轻轻地唱?直到现在我还是说不清。“噢噢―一睡觉吧,麻猴来了我打它……”那是奶奶的催眠曲,屋顶上有一片晃动的光影,是水盆里的水反射的阳光。光影也那么飘飘的、缓缓的,变幻成和平的梦境,我在奶奶怀里安稳地睡熟……
②我是奶奶带大的。不知有多少人当着我的面对奶奶说过:“奶奶带起来的,长大了也忘不了奶奶。”那时候我懂些事了,趴在奶奶膝头,用小眼睛瞪那些说话的人,心想:瞧你那讨厌样儿吧!翻译成孩子还不能掌握的语言就是:这话用你说么?
③奶奶愈紧地把我搂在怀里,笑笑:“等不到那会儿哟!”仿佛已经满足了的样子。
④“等不到哪会儿呀?”我问。
⑤“等不到你孝敬奶奶一把铁蚕豆。”
⑥我笑个没完。我知道她不是真那么想。不过我总想不好,等我挣了钱给她买什么。爸爸、大伯、叔叔给她买什么,她都是说:“用不着花那么多钱买这个。”奶奶最喜欢的是我给她踩腰、踩背。一到晚上,她常常腰疼、背疼,就叫我站到她身上去,来来回回地踩。她趴在床上“哎哟哎哟”的,还一个劲夸我:“小脚丫踩上去,软软乎乎的,真好受。”我可是最不耐烦干这个,她的腰和背可真是够漫长的。“行了吧?”我问。“再踩两趟。”我大跨步地打了个来回:“行了吧?”“唉,行了。”我赶快下地,穿鞋,逃跑……
⑦于是我说:“长大了我给您踩腰。”
⑧“哟,那还不把我踩死?”
⑨过了一会我又问:“您干嘛等不到那会儿呀?”
⑩“老了,还不死?”
⑪“死了就怎么了?”
⑫“那你就再也找不着奶奶了。”
⑬我不嚷了,也不问了,老老实实依偎在奶奶怀里。那又是世界给我的第一个恐怖的印象。
⑭一个冬天的下午,一觉醒米,不见了奶奶,我扒着窗台喊她,窗外都是风和雪。“奶奶出门儿了,去看姨奶奶。”我不信,奶奶去姨奶奶家总是带着我的;我整整哭喊了一个下午,妈妈、爸爸、邻居们谁也哄不住,直到晚上奶奶出我意料地回来。这事大概没人记得住了,也没人知道我那时想到了什么。小时候,奶奶吓唬我的最好办法,就是说:“再不昕话,奶奶就死了!”
⑮夏夜,满天星斗.奶奶讲的故事与众不同,她不是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熄灭了一颗星星,而是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又多了一个星星。
⑯“怎么呢?”
⑰“人死了,就变成一个星星。”
⑱“干嘛变成星星呀?”
⑲“给走夜道儿的人照个亮儿……”
⑳我们坐在庭院里,草茉莉都开了,各种颜色的小喇叭,掐一朵放在嘴上吹,有时候能吹响。奶奶用大芭蕉扇给我轰蚊子。凉凉的风,蓝蓝的天,闪闪的星星,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
㉑那时候我还不懂得问,是不是每个人死了都可以变成星星,都能给活着的人把路照亮。
㉒奶奶已经死了好多年。她带大的孙子忘不了她。尽管我现在想起她讲的故事,知道那是神话,但到夏天的晚上,我却时常还像孩子那样,仰着脸,揣摸哪一颗星星是奶奶的……我慢慢去想奶奶讲的那个神话,我慢慢相信,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途上添些光亮,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支含泪的烛光……
——节选自《史铁生短篇小说精选》有删改
【关注:诗味】
屋顶上有一片晃动的光影,是水盆里的水反射的阳光。光影也那么飘飘的、缓缓的,变幻成和平的梦境,我在奶奶怀里安稳地睡熟……(可以从语调、语速、语气、节奏及情感基调等角度进行设计)
A.奶奶
B.奶奶的星星
材料一:
近日,浙江杭州市疾控中心健康危害因素监测所和检验中心的专家们为此专门进行了一场实验,测试使用公筷和不使用公筷用餐后的细菌对比,实验结果令人震惊。使用“公筷”和“非公筷”的相同6道莱,菌落总数分别相差2.8倍、1.5倍、17.2倍、17.7倍、250倍、3.7倍,平均49倍。
菜名 |
结果(cfw/g) |
|||
餐前 |
餐后 |
|||
公筷 |
非公筷 |
未食用 |
||
凉拌黄瓜 |
14000 |
16000 |
45000 |
- |
盐水虾 |
160 |
150 |
220 |
- |
干锅茶树菇 |
1100 |
4600 |
79000 |
- |
炒芦第 |
30 |
30 |
530 |
- |
咸菜八爪鱼 |
60 |
20 |
5000 |
- |
香辣牛蛙 |
60 |
150 |
560 |
130 |
——(来源《健康杭州》2020年5月2日)
舌尖上的“味”之“公筷公勺”主题阅读
材料二: “公筷公勺”的历史渊源
公筷公勺第一人——宋高宗。据(明)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馀·帝王都会》中记载:“高宗在德寿宫,每进膳,必置匙筋两副,食前多品,择取欲食者,以别筋取置一器中,食之必尽,饭则以别匙减而后食。吴后尝问其故,对曰:‘不欲以残食与宫人食也。'”不欲以残食与官人食属也”这句话,文雅一点说就是:不想用吃过的食物给别人吃,再直白点就是:不想把沾有口水的食物给别人吃。分餐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周礼》有载:“设席之法,先设者皆言筵,后加者为席。筵长席短,筵铺陈于下,席在上,为人所坐藉”。在长达数千年的中国饮食文化中“席地而坐,分案而食”的分餐制进食方式,是我们餐桌仪式中的主要仪式。
材料三:
为何公筷公勺尚未全面落实?
某餐饮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主要方面是成本问题。分餐制、公筷公勺会增加餐厅的时间、人力、物力成本,这会让目前处于复工复产状态的店面有压力,不过同行普遍认为分餐制或许能成为体现行业竞争力的一项指标,此刻大力倡导分餐制、公筷公勺,也可以提升餐饮竞争力。
有人在采访中认为,从人本身的角度看,和家人、朋友吃饭,推行公筷的难度更大一些,一是因为多年习惯已经养成,根难改变;二是有些老人觉得用公筷是觉得他们脏,如果不加以解释,反而会激化家庭矛盾;三是认为主动提出使用公筷公勺是“失礼行为”,即便自己想使用也不好开口。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2020年4月21日)
小语和小文针对“公筷公勺”这一话题进行了交流,请你根据语境,结合以上所有材料,补齐对话。
小语:现在各地都在大力推广使用公筷公勺,可是公筷公勺尚未全面落实,这是为什么呢? 小文:我想,应该是因为① 。 小语:哦,原来是这样啊。我想在家里也使用公筷公勺,可是我奶奶不赞同,还说我们嫌弃她脏,我要怎么做才能说服她呢? 小文:这好办,你只要说② 。 小语:你说得真棒,这样奶奶一定会同意的。我们小区一定还有很多像我奶奶一样对公筷公勺不够重视的人,要不我们以小区居委会的名义拟写一份倡议书?(150字左右) 小文:这真是个好主意!那我们就开始吧! 使用公筷公勺倡议书 亲爱的居民们: ③ XX小区居委会 2020年6月29日 小语:太好啦,公筷公勺的倡导和实践,让舌尖上的“味”越来越健康! |
【甲】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
【乙】
雕文刻镂,伤农事者也:锦绣纂组,害女红①者也,农事伤,则饥之本也:女红害,则寒之原也。夫饥寒并至,而能无为②非者寡矣。朕亲耕,后亲桑,以奉宗庙粢③盛祭服,为天下先。不受献,减太官,省繇赋④ , 欲天下务农蚕素有畜积以备灾害;强毋攘弱,众毋暴寡,老耆⑤以寿终,幼孤得遂长。
——《景帝令二千石修职诏》节选
【注】①女红∶女工, 指采桑、养蚕、织衣。②为非:做坏事。③粢盛(zī chéng) :古时盛在祭器内以供祭祀的谷物。④繇(yáo) 赋:徭役、赋税。⑤耆(qí) :古称六十岁。
【释义·梳理】
①矜、寡、孤、独、废疾者
②而能无为非者寡
A.每逢佳节备思亲
B.事必躬亲
C.故人不独亲其亲
欲天下务农蚕素有畜积以备灾害
①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②老耆以寿终,幼孤得遂长。
卖炭翁(节选) 唐·白居易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
卖花翁 唐·吴融 和烟和露一丛花,担入宫城许史家①。 惆怅东风无处说,不教闲地著②春华。 【注】①许史家:借指豪门世家。②著:显示。 |
要求:①补全标题,完成作文。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文章不少于500字。④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等。⑤不得抄袭本卷中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