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最近,国内原创图画书2019年度排行榜揭晓,《一条大河》《两个天才》《大船》等10部图画书上榜。这些异彩纷呈的年度代表作品,反映出中国本土图画书创作繁荣、佳作频出的新气象。
[乙]图画书运用图、文两种符号传递信息、讲述故事,重视创意及视觉设计,能够给予读者独特、丰富的阅读体验。优秀的作品兼具思想内涵与文化底蕴。饶有情趣,适合儿童读者阅读欣赏。《一条大河》大气磅确,不但能让读者领略黄河奔腾入海的恢弘气势与万千气象,还能一览黄河流域古往今来的历史文明,体悟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两个天才》颇具想象力和游戏感,图画细节繁复且表现力强,人物言行夸张,于戏谑和荒诞中暗藏深意。
放眼未来,中国原创画书也有许多需要深耕的领域。[丙]如何在叙事上跳出窠臼 , 在画面上表现中国文化风采,传递醇厚绵长的韵味,让中国气象浸润画中风物和人物仪态,是有待创作者完成的功课。
广告语:能有效地去除和抑制皮肤接触的一些常见细菌。
预设隐藏:皮肤不可避免地要接触细菌,对身体有害。
声言意义:舒肤位能有效去除这些细茵,使我们干净卫生。
毕业季来临,学生会精心制作了毕业光盘,并为此写了广告语。请你参照上述模式,指出其预设隐藏和声言意义。
广告语:珍藏你高中三年的回忆
预设隐藏:
声言意义:
材料一:
恩格斯曾在散文《风景》中生动地记述过一种使他永难忘怀的特殊“体验”:“你攀上船头桅杆的大缆,望一望被船的龙骨划破的波浪,怎祥溅起白色的泡沫,从你头顶高高地飞过;你再望一望那遙远的绿色海面,那里,波涛汹涌,永不停息,海水的碧绿同天空明镜般的蔚蓝以及阳光的金黄色交融成一片奇妙的色彩——那时候,你的一切无谓的烦恼都会消失,你会融合在自由的无限精神的自豪意识之中!”.
这就是审美体验,它总是与无功利、直觉、想象、意象等审美特征相关联,而非功利、实用、理智认识等。不同于一般经验,审美体验是那种深层的、活生生的、令人沉醉痴迷而难以言说的瞬间性审美直觉。审美体验一向是中西美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美学倾向于把它规定为“兴”“感兴”或“妙悟”等,并制订出一系列相应的美学原则:诗人作诗依赖“感兴”“伫兴”,诗的作品中蕴含活生生的“兴象”;读者读诗则是追求“兴味”。由此,审美体验是被视为与人生、艺术的本质密切相关的东西。同时,中国美学偏爱感悟式的或点到即止式的美学表述方式,追求美学的“诗化”。在西方,虽然审美体验在不同美学家那里获得了不同“命名”:“迷征”“游戏”“高峰体验”等,但在研究时,西方美学家同样将其与人生、艺术的本质关联起来。
无论是审美体验还是艺术,归根到底,都是人类社会活动、社会实践的产物,因而都应当以此为根基加以阐明。但是,社会实践又总是通过审美体验去显现的。因此,需要追问,社会存在或社会实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是如何通过审美体验这个“中介”而转化为艺术的。这样,审美体验的探究价值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了。
(节选自王一川的《审美体验论)导言》)
材料二:
艺术家的创作动力和创作动机,必须结合审美体验,通过审美创造转化为艺术品。其中,审美体验包含两个部分:人生体验和艺术体验。
艺术家并非一直处于艺术创作状态,而是像普通大众一样每天都经历着日常生活,但是他们对日常生活多了一种审美观照,这是一种特殊的人生体验。他们通过审美观照对日常生活进行延伸思考、联想、想象,甚至通过灵感或直觉的心理活动建构一种与日常生活不一样的精神空间。艺术体验则要求再上升到一种新的精神高度,它是人生体验的继续延伸和不断升华,从艺术家的精神世界中升腾起来。最终,艺术创造使艺术体验转化为一种新的存在状态艺术品。
这个过程被郑板桥精妙地概括为从“园中之竹”“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的过程: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
(节选自孙先旭、胡鹏林的《艺术家的审美体验》)
材料三:
顾春芳:讲审美,我想不仅要追求艺术作品的美,还要把艺术的审美体验和心思灌注于日常生活,从而获得一种“诗意的栖居”,尤其要追求人格的美。
叶朗:当然,美学是人文学科,研究对象是人的“生活世界”,这个“生活世界”,是一个有“意义”和“价值”的世界。中国传统美学的理论品格,最重要一点就在于十分重视美在精神属面的作用。它引导人们重视艺术活动与人生的紧密联系,引导人们去追求心灵境界的提升,使自己有一种“光风霁月”般的胸襟和气象。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嵇康,他把弹琴和他的生命追求融为一体,升华为崇高的人格境界和审美境界。我们研究中国美学,不仅要关注艺术作品,而且要关注历史上如嵇康这样的艺术家的生存风格和生命华彩,他们用自己的崇高人格和生命创造了诗意的人生境界。
顾着芳:近来美学界比较关注日常生活的审美,您可以就此谈谈吗?
叶朗:日常生活的审美追求,实际上就是日常生活里的人生情趣,这也很值得研究。现代社会,人们要学会主动寻找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情趣。宋代以来,特别是明清时期,一批文人、艺术家形成了一种优雅、精致的审美情趣。他们弹琴、赏花、品茶,开拓了一个新的生命活动的空间,这是非实用的、审关的空间,用他们的话说,这是一个张扬“性灵”的空间。在这种空间里,他们获得了特殊的审美体验,拥有了心灵的自由,于是就能更好的做学问,干事业。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把自己所做的学问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
(节选自顾春芳的《当前美学和艺术学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访美学家叶朗》)
寻找
墨白
星期天的上午,楼下来了一个卖煤的,我就站在阳台上往下喊,哎,卖煤的。
卖煤的是位老人。老人抬头看看,把煤车停在路边,伸手擦了一把汗,他喘了一口气说,下来吧,下来看看。
妻子说,多少钱一块呀?
卖煤的说,下来看看,相中了再说价。
于是我就和妻子一道儿下去看煤。煤不赖,煤块饱满而光滑,煤块上一点一点的焦煤在阳光下映射着太阳的光芒。
妻子说,多钱一块儿?
卖煤的老人说,人家啥价咱啥价,还是一毛二。
妻子说,好烧吗?
老人说,不好烧不要钱。
我说,说实话好不好烧?
卖煤的老人脸就红了,他咽了一口吐沫说,我活到这把年纪没给谁说过瞎话,我每拉一车煤都要先在煤场试一块,不好烧我就不拉。老人消瘦的脸上满是皱纹,皱纹里积满了灰尘,看上去他的脸似乎从来部没有洗干净过。
妻子看他这样,就说,不是不信你,上一次买的煤就不好烧,可卖煤的偏说他的煤好烧。
老人说,人跟人不一样。
妻子说,那是那是,看你也不会骗人,俺怕万一不好烧,再从五楼上搬下来不容易。
这样吧,老人说,要是不放心,就先给我一半的钱,要是不好烧,还是我的煤。
就这样讲定了。可卸煤的时候又有了问题,老人说,咱说到明处,搬到五楼一块给我加一分钱。
我说加就加吧,一车煤搬到五楼也不容易。我安排妻子给老人倒上茶水,放上烟,而后就去书房忙我的,我在赶写一份材料。我在书房不断的听到老人的脚步声进屋来,那脚步很重,踏、踏、踏……同时伴着粗重的喘息,就有些坐不住了。等老人又一次搬煤上来的时候,我就走出来。我看到那些煤块被老人码在一个方板上,齐齐的一排贴在他的胸口上,由一楼搬到五楼,老人的腰都弯了,大滴大滴的汗珠从老人的脸上流下来。论年龄,他能做我的父辈,我怎能忍心看着他这样一趟一趟地搬下去?等他走后,我就对妻子说,我去帮他搬吧。
妻子说,你帮他算老几,你去搬咋给他算钱?你去搬说不定他还不高兴。
想想妻子说的也是,我就回到书房继续写材料。等老人卸完煤,妻子就先给他一半的钱。老人说,先给个整数吧,给五十,余下的过两天我再来。
妻子说,讲好的先给一半嘛,要是不好烧我咋办?
老人① 地说,好烧,真的好烧,我这么大年纪,骗你不是人。
我说,就先给五十吧。妻子白我一眼,但最后还是先给了他五十元。那煤果然好烧,妻子很高兴,说,这老头的煤真好烧。过了两天,到中午做饭的时候,上面那块煤怎么也不起火。妻子就生气了,这个老头,骗人,这样的煤咋烧?正说着,有人敲门,开门一看,竟是那老头,显然,他是来拿钱的。妻子劈头就说,你这老头咋骗人?你弄的是啥煤?
老人的脸刷地一下就灰了,声音也发颤,他② 地说, 咋了?不好烧?我那煤好烧呀。妻子生气地说,好不好烧你自己过来看吧。
老人就过来看煤,看着炉子上瞎红瞎红的煤块,老人③ 地说, 不一定哪一块,正赶上煤底了。
妻子说,咋恁正好,正好赶上煤底了?
老人就不言语,慌忙从屋里退出来,到门口他说,再烧烧看,真的,不一定哪一块,赶上煤底了。老人立在门前,好像做了错事的孩子,他低着头④ 地说, 再烧两天看,要是臭不好烧,我就拉走。老人说完就松松地下楼了。
又烧了几天,果然让老人说中了,不好烧的就那么一块,妻子也渐渐地高兴起来。妻子说,那老头一看就不会骗人。过几天妻子又说,他也该来拿钱了。可是从那天起,我们就再也没有见过那位老人。起初我总认为他会来,就对妻子说,会来的,他拉一车煤才赚几个钱?
我们就一直等,一直等到那一车煤都烧完了,一直等到冬季来临,老人也没有出现。这样一件小事倒成了我的心病,老人搬煤的样子老在我的面前晃动,使我不能平静。我对妻子说,老人挣两钱不容易,可他咋不来拿钱呢?
妻子说,他不来我有啥办法?
停了一会儿我又说,要不我去找找看吧。
妻子说,这么多人,你去哪儿找?
我说,人多,打煤的煤场总有数的吧?
妻子说,那你去吧,把钱给他咱也心净了。
在冬季来临的时候,我骑着车子在我所居住的这座北方小城的大街小巷去寻找那位卖煤的老人。可是我找遍了所有的打煤球的煤场,问了许许多多卖煤的人,也没有找到那位老人。他到哪儿去了呢?回他农村老家了吗?那几张十元钱的钞票都快被我捏出汗来了,可是,我始终没有找到那位面容消瘦的老人,那位实在忠厚的老人,在这个嘈杂的城市里消失了。
1996年
① ② ③ ④
范文正公祠堂记
(清)沈德潜
人当穷时,必有固穷之节与兼善者天下之志,而不以富贵贫贱、荣辱得丧一毫蒂芥于心。夫然后可以处,可以出,可以历颠跌顿踣之境,而建不世之大功。即至没世以后,俎豆尸祝于名山,而其名不敝于天壤。无他,所守者坚,所操者有本也。
范文正公为秀才时,即以天下为己任。观其之南都,入学舍,起居饮食,人所不堪,而扫室诵读,隐然抱“一夫不获时予之辜”之志。故其出也,自秘阁校理以迄参知政事,总离不于先忧后乐,尧舜君民之素心。凡他人之所重,远莫胜者,皆公所取诸其怀者也。窃尝综其生平之遭际计之,无往而非足以催挫其志,而挠败其功者。伏闯争郭后之废,坐贬斥;触吕夷简怒,高若讷辈僭毁之,再贬斥;以祸福顺逆之故擅复元昊书,辄贬斥。即至罢政府,为陕西四路安抚时,言者以危言中公,而有司奏罢公前所施行之事。究其设施,未尽公之大用矣。然历台谏,则功在极言;任州郡,则功在决辑;镇边境,则能寒西人之胆;官枢密,参大政,则能课实效,减任子,兴学校,以革弊于久安,而兴起德行之士。迄今奏议勋业,彪炳史书,虽山林妇竖,无不知文正公之忠义者。惟其立志于困厄之时,经百变而未尝少为屈抑也。
昔诸葛忠武淡泊宁静,自定其志于畎亩之中,卒能跨有荆、益,业分鼎足,危难受托,不惧不疑,为三代以后之王佐。若文正公者,其忠武之流亚与?且讲明正学,延安定胡先生为教授,而以《中庸》授横渠张子。其于理学,能开先矣。宜百世以下,奉祀日隆。而圣祖仁皇帝命从祀庙廷位列欧阳子之右凡以见功业之所从出也隐居求志斯能行义达道士之身处草茅而以天下国家为量者尚以文正公为师法哉。
公本吴人,又尝出典乡郡,有功于吴。故祠堂在吴县天平山之阳,依公祖墓也。壬子夏五,议修故祠,桐城张公命作文正公祠堂碑记,因特揭其大节之不朽者著于石。
(选自《归惠文钞》卷八)
而圣祖仁皇帝命从视庙廷位列欧阳子之右凡以见功业之所从出也隐居求志斯能行义达道士之身处草茅雨以天下国家为量者尚以文正公为师法哉。
①夫然后可以处,可以出,可以历颠跌顿踣之境,而建不世之大功。
②窃尝综其生平之遭际计之,无往而非足以催挫其志,而挠败其功者。
材料一: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之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隔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论语·公治长)
材料二: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
材料三: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将。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论语·先进》)
清明二首①(其一)
(唐)杜甫
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
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
十年蹴鞠②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③。
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绣中。
春去春来洞庭闹,白薠愁杀白头翁。
【注释】①这首诗是769年春作者在湖南所作。②古时清明有蹴鞠、秋千等游戏。③楚地多枫,故钻火用青枫,与北方用榆柳不同。
材料一 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身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过得完美。
——摘自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思考)
材料二 十年前,你问起学生最想成为的职位是做什么,大多数人都会告诉你,他们想当“科学家”“老师”“警察叔权”等等。到了今天,据新华网的职业意愿调查显示,超过一半95后最向往的职业是主播和网红,参与调查的大部分是大学生。很多大学生认为:靠读书来改变命运,需要寒窗苦读二十余载,而当一个网红,似乎只需要你对着屏幕唱唱歌聊聊天。
——摘自搜狐网《当下大学生最想成为的职业:网红主播?》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择业观,而当代青年的择业观不只是个人的事,还与社会、国家息息相关,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在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上,写一篇发言稿和同学们交流。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