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人教版 /必修三 /第三单元 /9 劝学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人教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三第9课《劝学》同步试卷

更新时间:2020-08-26 浏览次数:105 类型:同步测试
一、积累运用
  • 1. 从文言句式特点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

    A .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 . 孜孜焉惟进修是急 C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 . 何陋之有?
  • 2.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 .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C . 蚓无爪牙之利 D .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3.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假舟楫者,非能也       ②有好事者载以入                  ③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④稍稍宾客其父                 ⑤攀援而登,踞而遨               ⑥吾从而

    ⑦虽乘御风,不以疾也    ⑧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        ⑨追逐北

    A . ①⑧/②⑤/③/④⑥/⑦⑨ B . ①⑧/②④/③/⑤⑦/⑥⑨ C . ①④/②⑥/③⑦/⑤⑧/⑨ D . ①②/③④/⑤⑧/⑥⑦/⑨
  • 4. 下列句子中加线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鱼虾而友麋鹿   

    A .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 B . 吾从而 C . 幽壑之潜蛟 D . 与其徒上高山
  • 5. 下列各项中,文言句式不完全属于同一类的一项是(    )

    A . 凌万顷之茫然                  蚓无爪牙之利 B . 渺渺兮予怀                     甚矣,汝之不惠 C . 何为其然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 .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6. 下列各句中,“焉”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 积水成渊,蛟龙生 B . 圣心备 C . 积土成山,风雨兴 D . 朝济而夕设版
  • 7. (2018·浙江模拟) 下列对《劝学》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A . 该段论述了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 B . 文章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两个比喻来说明学习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必须“不舍”,即有恒心。 C . 蚯蚓和螃蟹两个比喻,采用正反对比的方法,说明先天条件差,如果能用心专一,也可以成就事业;先天条件好,如果心浮气躁,也将一事无成。 D . 该段中既有比喻论证,又有对比论证,同时在语言上运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说理透彻,生动有味。
  • 8. 《劝学》中作者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

  • 9. 荀子在《劝学》中阐说“学”和“思”的关系的句子是:“。”

二、文言文阅读
  • 10.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 , 非能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积水成渊,蛟龙生;积善成德,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 (1)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假舆马者,非足也               利:对……有利。 B .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C . 假舟楫者,非能也               水:游水,游泳。 D .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也     一:专一。
    2. (2)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物也     青,取之于蓝,而青 B . 假舟楫 , 非能水也           虽有槁暴,不复挺 , 輮使之然也 C . 知明行无过矣               积善成德,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D . 积土成山,风雨兴           积水成渊,蛟龙生
    3. (3) 下面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选文启发我们,说理并不排除生动性,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比喻论证。 B . 从所选的文段可以看出,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 C . 从所选文段还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对“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同样需要后天的努力。 D . 选文段说理的突出特点是以喻代议,寓议于喻。
    4. (4)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②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 11.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礼论

    王安石

        呜呼,荀卿之不知礼也!其言曰“圣人化性而起伪”,吾是知其不知礼也。知礼者,贵乎知礼之意,而荀卿盛称其法度节奏之美,至于言化,则以为伪也。亦乌知礼之意哉?夫礼始于天而成于人,知天而不知人则野,知人而不知天则伪。圣人恶其野疾其伪,是礼兴焉。

        今荀卿以谓圣人之化性为起伪,则是不知天之过也,然彼亦有见而云尔。凡为礼者,必诎其放傲之心,其嗜欲之性。莫不欲逸为尊者劳,莫不欲得而为长者让,擎跽曲拳,以见其恭。

        夫民于此,岂皆有乐之之心哉?患上之恶己,而随之以刑也。故荀卿以为特劫法度之威,而为之于外尔,此亦不思之过也。夫斫木而为之器,服马而为之驾,此非生而能者也。故必削之以斧斤,直之以绳墨,圆之以规而方之以矩,束联漆之,而后器适于用焉。前之以衔勒之制,后之以鞭策之威,驰骤舒疾,无得自放,而一听于人,而后马适于驾焉。由是观之,莫不劫之外而服之以力者也。然圣人舍木而不为器,舍马而不为驾者,固亦因其天资之材也。今人生而有严父爱母之心,圣人因其性之欲而为之制焉,故其制虽有以人,而乃以顺其性之欲也。

        圣人苟不为之礼,则天下盖将有慢其父而疾其母者矣。此亦可谓失其性也。得性者以为伪,则失其性者乃可以为真乎?此荀卿之所以为不思也。

        夫狙猿之形,非不若人也,欲绳之以尊卑而节之以揖让,则彼有趋深山大麓而走耳,虽畏之以威而驯之以化,其可服邪?以谓天性无是而可以化之使伪耶,则狙猿亦可使为礼矣。故曰礼始于天而成于人,则无是,而人欲为之者,举天下之物,吾盖未之见也。

    (选自《王安石文集》)

    1. (1) 对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其嗜欲之性       逆:违背。 B . 束联漆之         胶:胶水。 C . 故其制虽有以人   强:胜过。 D . 则无是           天:天性。
    2. (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王安石认为荀子不懂得礼,他对“礼”的理解不正确,而自己懂得了对“礼”的本意。 B . 荀卿认为,只要用法律的威严来教育老百姓,就能让老百姓心悦诚服地去遵守礼节了。 C . “礼”是从天性开始而又通过人为来完成,对于“礼”来说天性和人为二者不可或缺。 D . 教育人懂得并且施行“礼”,既要阻止他放诞傲慢之心,又要改变他贪婪欲念的天性。
    3. (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斫木而为之器,服马而为之驾,此非生而能者也。

      ②圣人苟不为之礼,则天下盖将有慢其父而疾其母者矣。

    4. (4) 荀子和王安石对于“礼”的看法有什么不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三、语言表达
  • 12. 仿照下面的句子,在横线上再叙写一段话,立意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

    谦虚的人像翱翔高空的雄鹰,知道天高地阔、学海无涯,因而刻苦好学,永不自满;                                                            。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