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经济决定文化,城市文化传承以经济为前提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生产力作用突出
③城市文化影响力与经济影响力是同步增强的
④文化越来越成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
①人的教化离不开合适教育方式和教育环境
②人的文化素养是在生活体验中自发形成的
③文化对人的培育和塑造具有潜移默化特点
④文化对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起着决定性作用
①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展示世界文化多样性 ②保护文化遗产才能更好延续民族文化根脉
③保护文化遗产是文化传承发展的根本动力 ④保护文化遗产要以开发其经济价值为目标
①尊重美,做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②欣赏美,做到相互融合、消除差异
③鉴别美,做到去伪存真、去劣存优
④追求美,做到包容互鉴、创新发展
①激发了人们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强烈认同感
②传递了中日两国间守望相助的友谊和善意
③给予了中国人民迎接挑战的强大物质力量
④赋予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全新的时代内涵
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守正创新,推陈出新
②实现教育方式的变革,不断丰富汉字的文化内涵
③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让汉字更好地传承中华文明
④探索和创新文化表达方式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①旨在彰显强大的军事和科技实力,维护国家安全
②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强化国际文化认同
③有利于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④有利于昂扬国人斗志,为中华民族复兴凝聚力量
①英雄是民族精神的践行者,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
②英雄自强不息的民族气节,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立业根基
③英雄具有的深厚国家情怀,浸润滋养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④英雄是民族复兴的主力军,是民族生存发展的决定力量
①“初心”决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
②“初心”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理想信念
③“初心”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精神力量
④“初心”是我国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的源泉
①弘扬网络正能量,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②激活网络文化市场活力,保障公众文化权益
③引导公众明辨是非,培育网络文明新风尚
④推动网络信息技术创新,丰富文化传播方式
①哲学源自于人们对客观现实世界的反思
②哲学探究的是世界普遍规律和一般本质
③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智慧之学
④哲学是一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科学
①体现了坚持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能够超越特定历史条件的限制而永放光芒
③为世界各国解决发展难题提供了具体遵循
④会随着中国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发展和完善
①思维与存在是相互依赖的,二者具有同一性
②意识内容变化本质上是人的反映方式的变化
③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推动人类认识向前发展
④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受社会实践水平制约
①人们能够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②人为事物的联系因其“人化”特点而具有主观性
③人们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利用自然规律来造福人类
④源于直接经验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直接现实性特征
①形成有关疫苗的真理性认识是疫苗研发工作的根本目的
②预防和控制新冠病毒的迫切需要推动了疫苗的研发进程
③能否掌握和创新人体免疫调节规律是疫苗研发的关键点
④免疫方法是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并且得以验证的
①事物总处于持续的渐进变化发展中
②持续量的积累必然推动事物的发展
③辩证的否定是实现发展的根本途径
④要抓住有利时机促成事物质的飞跃
①善用系统思维,实现黄河综合治理的最优目标
②坚持统筹兼顾,做到黄河保护和开发利用并重
③创新发展思路,以生态优先理念为治理出发点
④把握具体联系,积极探索黄河生态治理新路径
①揭示了事物发展状态,指出世界经济在曲折中向前发展
②阐释了矛盾问题精髓,一分为二看待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③强调了遵循客观规律,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④把握了历史发展大势,彰显中国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的决心
①善于从经济的“形”中把握“势”,对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充满信心
②坚持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在“形”与“势”的统一中把握对立
③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用综合的思维方式分析经济的“形”和“势”
④立足于局部数据升降之“形”,推动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之“势”
①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勇于探索
②坚持革命的批判精神,审时度势
③改变事物的固有联系,与时俱进
④把握矛盾转化的条件,开拓进取
①创新思维支配人们实践活动的变化发展
②创新是新事物与旧事物交织触合的过程
③创新推动着生产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
④创新就是要善于寻找新思路开拓新境界
①社会意识变化是对社会存在变化的反映
②社会意识的调整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③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④完善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
①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做出价值选择
②真正的幸福必须舍弃“小我”,成全“大我”
③实现人生价值要以奉献精神财富为主要形式
④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
劳动永远是人类生活的基础,也是创造人类幸福的基础。勤劳勇敢、吃苦耐劳、自强不息,始终是中国人民世代相传的精神品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现实中,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重要原因在于劳动教育被淡化、弱化。事实上,挥洒劳动的汗水、体味劳动的艰辛,才能收获劳动的快乐,也才能真正理解劳动的内涵。“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有美。”劳动教育的本质目标在于确立劳动价值观,让青少年充分认识到劳动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生进步的重要意义。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分析说明加强劳动教育、弘扬劳动精神对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意义。
2019年12月14日,由《中国新闻周刊》主办的2019“年度影响力人物”荣誉盛典在北京盛大举行。
受奖的年度影响力人物中,有一位姑娘,名叫李子柒,她因拍摄中国乡村古风生活、传统美食、传统文化等内容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她用一餐一饭让四季流转与时节更迭重新具备了美学意义,她把中国人传统而本真的生活方式呈现出来,让现代都市人找到一种心灵的归属感,也让世界理解了一种生活着的中国文化。在某海外社交平台上,她的视频订阅者高达746万。
有人赞美她拍出了令人向往的田园生活,让全世界人民深度感知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美食的魅力,视频中没有一个字夸中国好,但她讲好了中国文化,讲好了中国故事;也有人质疑她的视频“净挑好的”,并不能真实反映中国乡村生活的全貌,只是对中国乡村生活的一种美化;也有人说“过高的评价或者过低的质疑,都不一定对,微笑着鼓掌是最好的”。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也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下面是两则扶贫典型事例:
在重庆市秀山县峨溶镇龙塘冲村,驻村第一书记文道成带领村民以“订单农业”模式种植辣椒,年产辣椒200万余斤,收入160万余元。文道成曾说,对于想“等靠要”那部分人,我们还要不断地教育他们,跟他们讲,只要有这种“通过自己的双手去致富”的观念,再多的贫困都不是问题。
在甘肃省甘南中等职业学校内,学生们在崭新的汽车维修实训车间上课,4台发动机供学生拆卸研究,还配有最新型的悬挂式维修工具箱。副校长丁恒杰曾说,我们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新增加了7个专业,通过发展教育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扶贫既要扶智,又要扶志。”请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的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2020年6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标志着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海南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具有实施全面深化改革和试验最高水平开放政策的独特优势。在我国即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之际,在海南建设自由贸易港,是党中央着眼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发展作出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
在海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由贸易港是一项全新的探索,既没有先例可循,又不能简单照搬西方自由贸易港发展模式。要紧密结合海南实际和发展定位,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开放政策和制度安排,将海南自由贸易港打造成为引领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鲜明旗帜和重要开放门户,为全国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
结合材料,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知识,阐述中央支持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必要性。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开启了我国公民权利保护的新时代。
改革开放以来,民法通则、合同法、物权法等民事单行法律相继出台,加强了对民事权利的保护。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人民对自己的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等权利的保护要求更加迫切。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将编纂民法典作为重大立法任务,民法典立法大幕开启。民法典编纂过程中,先后10次通过中国人大网公开征求意见,累计收到42.5万人提出的102万条意见和建议。民法典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和“保障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大到国家土地制度、产权制度,小到高空抛物、“套路贷”、霸座、手机APP收集信息、网络虚拟财产等,几乎所有民事权利保护都能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据。编撰和实施民法典,是中国法治健全完善、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标识,要让民法典真正成为老百姓保护自身权益的法典,还需要让民法典的规章与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融入日常生活,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规范。
我国民法典的编撰和实施,始终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始终。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对此加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