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2024) /八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本单元复习与测试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历史八上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单元检测试卷

更新时间:2020-09-19 浏览次数:171 类型:单元试卷
一、单选题
  • 1. (2021八上·松原期末) 从1915年开始,一场新文化运动在中华大地上应运而生。这场运动的口号是(    )
    A . 自强求富 B . 君主立宪 C . 民主科学 D . 实业救国
  • 2. (2020·无锡)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从此有了代表整个中华民族利益的新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以上材料反映的是党的哪次重要会议的召开(   )
    A . 中共一大 B . 遵义会议 C . 中共十四大 D . 中共十九大
  • 3. (2020·昆明)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经过五四运动,越来越多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关注马克思主义。1919年发表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的是(    )
    A . 孙中山 B . 蔡元培 C . 陈独秀 D . 李大钊
  • 4. (2021九下·沭阳月考) “中国历史选择了这个特别的日子,放射出中国革命最初的曙光。鲜红的党旗自从在十三个人身后飘起时,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下列史实与“这个特别的日子”相关的是(   )
    A . 中共一大召开 B . 秋收起义爆发 C . 南昌起义爆发 D . 北伐战争开始
  • 5. (2020·广东模拟) 马星驰先生用漫画《民气一致之效果》(如图)揭示了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主要原因是(  )

    A . 商人罢市的有力推动 B . 工人罢工的巨大作用 C . 各阶层人民的联合斗争 D . 学生罢课的强大压力
  • 6. (2020·北京模拟) 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如果想更多地了解当时的情况,下列刊物中首先应该查阅的是(   )
    A . B . C . D .
  • 7. (2020·四川模拟) 如图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党纲内容节选。

    上述内容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    )

    A . 奋斗目标 B . 中心工作 C . 组织机构 D . 最低纲领
  • 8. (2020八上·驿城期末) 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导火索是(   )
    A . 新文化运动造成中国人民的觉醒 B .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 C . 北洋军阀政府卖国求荣 D .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 9. (2020·河池模拟) 以下是1919年五四运动大事记,据此对五四运动可以得出的认识是(   )

    时间

    大事

    5月4日

    北京学生游行,要求“外争国权,内除国贼”,北洋政府逮捕了部分学生

    5月6日

    北京、上海商会要求释放被捕学生,拒签和约,抵制日货

    5月25日

    上海8万多工人举行总同盟罢工,坚决支持北京学生

    6月10日

    上海铁路工人、各轮船水手罢工,天津、汉口、济南等地商人罢市

    A . 运动从上海开始,迅速蔓延到全国各地 B . 形成学生、工人、商人联合斗争的局面 C . 斗争的主要目的是推翻清政府反动统治 D . 五四运动最终失败,中国政府签署和约
  • 10. (2020·百色模拟)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旧的观念、旧的礼教依然左右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先进知识分子( )
    A . 提出三民主义 B . 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 . 掀起新文化运动 D . 发动“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
  • 11. (2020·广东模拟) 梁实秋在《过年》一文中曾经回忆道,早在民国建立前一两年,家中除夕方式已然做了“维新”。“我不再被奉派出去挨门磕头拜年,我从此不再是磕头虫儿。”促使春节习俗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因为(   )
    A . 辛亥革命推动了思想解放 B . 西方文化和民主思潮的影响 C . 民国政府移风易俗,革除陋习 D .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 12. (2019八上·亭湖期末) 表格式归纳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表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错误的是一项是(    )

    阵地

    《新青年》杂志、北京大学

    旗帜

    民族、科学

    代表人物

    李鸿章、康有为、张謇

    影响

    在中国掀起一场思想解放的风暴

    A . 阵地 B . 旗帜 C . 代表人物 D . 影响
  • 13. 毛泽东曾说:“严格来讲,我们研究党史,只从一九二一年起还不能说明问题,从五四运动说起可能更好”对此论述理解正确的是(    )

    ①五四运动已经动摇了北洋政府的统治

    ②五四运动推动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③五四运动让中国响起了思想启蒙的声音

    ④五四运动促进了革命理论和工人运动相结合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14. (2020·济南模拟) 中共诞生后,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这里的“新”不包括(    )
    A . 革命出现了崭新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B . 革命开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手段 C . 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革命的指导思 D . 革命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远大目标
  • 15. (2020八上·驿城期末) 1922年初到1923年春,全国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1923年2月,京汉铁路大罢工更是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功高推了顶峰,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 . 受到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欧洲工人运动的影响 B . 中共“一大”后党以领导工人运动为中心开展工作 C . 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 D . 民族工业的发展壮大了无产阶级的力量
二、材料分析题
  • 16. (2020·绥化) 近代以来,无数先进的人士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不懈努力,绘就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谱写了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5年,他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新文化运动所标举的两大口号,由他首先提出。他还将它们形象地称为“德先生”和“赛先生”……当时《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有胡造、李大钊、鲁迅等,大多任教于北京大学。他们热情宣传西方的先进思想,猛烈抨击中国传统的旧道德和旧文化。

    材料二:1919年5月,北京3000多名学生汇集在天安门前,发表宣言,揭露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行径,并举行示威游行。学生们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等口号。第二天,北京学生举行总罢课……6月5日,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罢市风潮随即席卷全国十几个商业中心城市。唐山、长辛店等地工人也举行罢工,声援学生的爱国斗争。

    1. (1) 材料一中创办《青年杂志》的是谁?文中提到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指什么?
    2. (2) 材料一中新文化运动最为重要的阵地除《新青年》外,还有哪里?
    3. (3) 材料二叙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这一历史事件的中心由前期的北京转移到后期的哪里?
  • 17. (2019八上·融安期中)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20年夏至1921年春,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中国工人运动的蓬勃兴起,作为两者结合产物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上海、北京、武汉、长沙、济南、广州以及赴日、旅欧留学生中相继成立。

    1. (1) 材料中提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哪些历史条件?
    2. (2) 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请你谈谈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重要意义。
  • 18. (2019八上·许昌期中) 青年学生是爱国的先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现在日本在万国和会(巴黎和会)上要求吞并青岛,管理山东一切权利,就要成功了!我们的外交大失败了!……我们学界今天排队游行,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举了!

    ——摘编自《五四运动史》

    材料二:以往革命的人,眼睛总是看着上层的军官、政客、议员,以为这些人掌握着权力,千方百计运动这些人来赞助革命。如今在五四群众运动的对比下,上层的社会力量显得何等的微不足道。在人民群众中所蕴藏的力量一旦得到解放,那才真正是惊天动地、无坚不摧的。

    ——《吴玉章回忆录》

    材料三:由于在五四运动中亲眼看到工人阶级表现出来的伟大力量,一部分学生领袖便“出发往民间去”……与其说这是先进知识分子与工人群众相结合的过程,不如说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指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当时学界组织游行的目的是什么?

      据此指出五四运动的核心精神。

    2. (2) 材料二这段话说明五四运动(    )
      A . 富有彻底的斗争精神 B . 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 . 具有反帝反封建性质 D . 依靠上层社会的力量
    3. (3) 据材料三指出,当时的学生领袖为何要到“民间去”?
    4. (4) 综合上述材料,青年学生在五四运动中的表现有哪些品质或精神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