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物理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物理期中...

更新时间:2020-11-24 浏览次数:129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选题
  • 1. 下列数据中,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 . 0dB的声音人耳刚刚能听到 B . 可听声的频率范围为20—2000Hz C . 人的正常体温约为27 ℃ D . 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
  • 2. 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市区内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 B . 用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小石头”,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C . 敲鼓时鼓面振动的幅度越大,音调越高 D . “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 3.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利用超声波能够预测地震、侦察台风和大气中的核爆炸 B . 验钞机利用荧光物质在红外线照射下能够发光的原理工作 C . 夜视仪通过识别不同温度的物体辐射的紫外线进行侦察 D . 次声波能够绕过障碍物传得很远,而且几乎无孔不入
  • 4. 如图所示现象中,与小孔成像形成原因不同的是(  )
    A . 日食 B . 手影 C . 彩色光带 D . 林间的光柱
  • 5. 根据表中几种物质的熔点,请你判断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

    物质名称

    固态氢

    固态水银

    熔点(℃)

    -259

    -39

    1064

    1515

    3410

    A . 在-295℃时,氢是固态 B . 水银温度计不能测低于零下39℃的气温 C . 纯金掉在钢水中不会熔化 D . 电灯泡的灯丝用钨制成不易熔化
  • 6. 近年来,宿迁的城市建设和发展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如:主要城区汽车禁鸣、高铁建在郊区、高速公路靠近居民两旁安装隔声板等。这些措施的共同点是(  )
    A . 减少大气污染 B . 绿化居住环境 C . 缓解“热岛效应” D . 降低噪声污染
  • 7. (2019·长沙)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有关节气的谚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 “惊蛰云不停,寒到五月中”,云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B . “伏天三场雨,薄地长好麻”,雨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C . “霜降有霜,米谷满仓”,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D . “小寒冻土,大寒冻河”,河水结冰是熔化现象
  • 8. 关于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下面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 漫反射中有些光线不遵循光的反射规律 B . 镜面反射的每一条光线都遵循光的反射规律 C . 无论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对应一条入射光线,只有一条反射光线 D . 入射光线彼此平行时,漫反射后的反射光线彼此不平行
  • 9. 下列场景与所蕴含的物理知识,对应完全正确的是(  )
    A . 春季,小明体育训练后满头大汗,回到教室不停扇风--提高液体温度加快蒸发 B . 夏季,小明手拿着一瓶冰冻矿泉水,冰减少,手感到凉--熔化吸热 C . 秋季,小明发现操场上的双杠上铺满了一层霜--凝华吸热 D . 冬季,戴眼镜的小明从教室外走进教室内,镜片模糊不清--液化吸热
  • 10. 在做盐水凝固实验中,小明绘制的盐水在凝固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可知,盐水的凝固点及盐水从开始凝固到完全凝固所用时间(  )

    A . 0℃  10min B . 0℃  30min C . -2℃  10min D . -2℃  30min
  • 11. 用白光照射绿色透明玻璃片,会出现的现象是(  )
    A . B . C . D .
  • 12. 为了探究树荫下光斑的成因,小明设计了开有菱形状孔(边长约为5厘米)的卡片甲正对太阳光,并用另一张卡片乙紧贴在甲上沿箭头方向水平移动,观察距卡片50cm且与甲平行放置的光屏上光斑的变化情况。下列实验现象记录正确的是(  )

    A . 光斑的形状始终与孔的形状相同,且亮度不变 B . 光斑始终是圆形的,但逐渐变暗 C . 光斑未变成圆形前,其大小逐渐变大,变成圆形后,其大小变小 D . 光斑未变成圆形前,其大小逐渐变小,变成圆形后,其大小不变
二、填空题
  • 13. (2019·广东) 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规律制成的。如图中(选填“甲”或“乙”)是体温计,测量体温时,体温计(选填“可以”或“不可以”)离开人体读数。


  • 14. 某中学在70年国庆音乐会上,学校交响乐团演奏了多首曲目,观众很容易分辨出不同乐器演奏的声音,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所发出声音的不同;演员敲击定音鼓时,因鼓面而发声,声音通过传到观众的耳朵。
  • 15. 将一只正在发声的音乐芯片挂在钟罩内,如图所示:用抽气筒把钟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将会发现声音    ;此实验可以推理得出的结论 。实验中声音无法完全消失的原因可能是 。(写出一种)

  • 16. 小明在照镜子时,为了能从镜子中看清自己的脸部。他走近镜子去看,靠近时,他的脸部在平面镜中所成像的大小(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平面镜所成的像是(选填 “正立/倒立”、“实像/虚像”)。
  • 17. 如图所示,针筒中充满了气态乙醚,当向下压活塞时,会有液态乙醚出现,这是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此过程中(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使气态乙醚发生这种物态变化的另一种方法是

  • 18. 进入11月份,冷空气不断来袭,天气转凉,请解释进入冬季后常见现象蕴含的物理知识:
    1. (1) 脸上涂些护肤霜后感觉寒风没那么刺骨。因为护肤霜(选填“减慢”或“加快”)水分蒸发,此过程热;
    2. (2) 寒冷的冬夜,窗户的玻璃上会出现冰花,这是水蒸气而成的,冰花出现在窗户玻璃的(选填“内”或“外”)表面。
  • 19. 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同学进行一组光学综合实践活动:

    1. (1) 图甲将红、绿、三种色光照白纸上,中间相互重叠区域会出现白色;
    2. (2) 图乙在树荫下观察: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倾泻下来,在地上留下斑驳的树影和圆形的光斑,圆形的光斑实质是的像;
    3. (3) 图丙是用易拉罐简制成简易针孔照相机,利用它观察窗外景物时,人的眼睛对着(选填“膜”或“孔”)进行观察,可以看到倒立、(选填 “放大/缩小”、“实像/虚像”)。
  • 20. 两个平面镜M、N之间的夹角为θ,入射光线与镜面M平行,经过两个平面镜反射后,射出的光线与镜面N平行,则角θ的大小为
  • 21. 根据声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1) 学习物理要学会利用书籍的信息进行反思,并从中获取新的信息。如关于声音的速度,以前课本上是这样描述的:“15℃时空气中的是340m/s。”从描述中可以得到:声音的传播速度与有关;
    2. (2) 当音调或响度改变时,示波器上所显示的也会改变。图中给出了相同时间内两个不同音调或响度的发声体A和B振动的波形。其中的音调高,而甲、乙是两种声音的波形图,从图形可知:是乐音的;
    3. (3) 人们根据超声波好、在水中传播距离远等特点制成声呐装置,运用它可以探测海洋深度、测绘海底的地形。超声波声呐(选填“能”或“不能”)用于太空测距(比如地球与月球的距离)。
三、作图题
四、实验题
  • 25. 小明在探究物态变化的实验中,在试管中放入少量碘,塞紧盖子后放入温水中,观察到试管中固态碘逐渐消失,变为紫色的碘蒸气并充满试管:
    1. (1) 此过程固态碘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2. (2) 在上述实验中,小明同学猜想:固态碘是先变成液体,再变成气体,因为速度太快, 液态碘出现的时间太短,因而没有观察到,为验证猜想,他查询了一些小资料:碘的熔点是113.5℃,碘的沸点是 184.4℃,水的沸点是 100℃。 请你根据上述小资料分析说明小明的猜想为什么是错误的:
    3. (3) 为了进一步探究此类现象,小明在烧杯中放入适量温水,然后放入一小块温度远低于0℃的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此时观察到水中有大量气泡产生,同时水面有大量白雾。水 中大量的气泡是由形成的,水面上大量的白雾是由形成的;
    4. (4) 实验室的桌子上有一个敞口的空铁盒,现将铁盒装些干冰,一会儿看到铁盒的外壁出现白霜,白霜形成的原因是
  • 26.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收热量,小明由此提出问题:晶体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

    猜想一:可能与晶体的种类有关;

    猜想二:可能与晶体的质量有关;

    为了验证猜想一,他选择了a、b两种不同的晶体进行实验,其探究过程如下:

    1. (1) 取一定质量的晶体a,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加热,实验中试管在水中的深度要适当,其“适当”的含义是:①试管中装有晶体的部分完全浸没在水中;②。实验中得到了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甲图中温度计的示数是℃,此时该晶体处于态。乙图中晶体a 的熔化过程大约持续的时间ta=min;
    2. (2) 为了探究猜想一,应控制b和a的相同,用同样的实验装置加热晶体b,记下晶体b熔化过程所用的时间tb。这种研究方法在物理学中称为法;
    3. (3) 比较ta和tb , 若ta和tb不相等,则初步说明猜想一(正确/错误)的。
  • 27. 小明同学在做“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把水平放置的直尺上面,再取两段完全等大的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放在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用眼睛进行观察,如图所示:

    1. (1) 小明在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

      为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此实验应在(填“较暗”或“较亮”)环境下进行;

    2. (2) 在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小明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填“点燃”或“未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这种研究方法叫。实验中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关系;
    3. (3) 若在上述实验过程中,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也无法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原因可能是:
    4. (4) 如果将蜡烛A向靠近玻璃板的方向移动,那么像的大小将(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5. (5) 观察像时,会发现两个几乎重叠的像,这是造成的;
    6. (6) 如果平面镜竖直向上移动 0.2m ,则像向上移动m。
  • 28. 探究在“光反射的规律”时,小明进行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

    1. (1) 先将平面镜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白色硬纸板放在平面镜上且与镜面保持,白色的硬纸板表面应尽可能(选填“光滑”或“粗糙”),其目的是使光在纸板上发生,这样我们就能看清光的传播路径;
    2. (2) 小明让一束光EO贴着硬纸板射到平面镜上,在硬纸板上会看到反射光线OF,然后将纸板绕ON向后折,如图乙所示,此时在NOF面上(选填“看到”或“看不到”)反射光线,此时,反射光是(选填“存在”或“不存在”)的;
    3. (3) 为了进一步确定此时反射光线的位置,小明将硬纸板沿PQ剪开,将硬纸板的上半部分向后折,如图丙所示,发现在硬纸板右侧的(上部/下部)会看不到反射光线。此实验现象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不在)同一平面;
    4. (4) 在图甲中,如果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会看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这表明光反射时,光路是
    5. (5) 实验时,小明发现每次用铅笔把光的传播路径描下来非常不方便,认真思考后,他认为在正确操作时,只要在光传播的路径上标记两个合适的点就能确定了,他用到的光学知识是
  • 29. 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观察水的沸腾:

    1. (1) 组装器材时,应先固定图甲中的(选填“A”或“B”);
    2. (2) 实验过程中,在水温升高到90 ℃后,小明每隔1 min观察1次温度计的示数,记录在下表中,直至水沸腾,如此持续3 min后停止读数: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温度/℃

      90

      92

      94

      96

      98

      99

      99

      99

      ①在第7 min小明忘记记录数据,此时的水温应为 ℃;

      ②图乙中图所示是在沸腾前的现象,在给水加热的过程中,杯中出现的气泡内主要是(空气/水蒸气),这些气泡在上浮的过程中越来越小,说明杯中底部的水温(大于/等于/小于)上部的水温;

      ③请你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图丁所示的坐标系中画出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3. (3) 小明回家后发现妈妈正在炖汤,汤沸腾后妈妈将火调小,汤仍在沸腾,小明又把火调得更小,这时虽还在加热,汤却不沸腾了。你觉得汤不再沸腾的原因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