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北省随州市随县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

更新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136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
  • 1. (2020八上·随县期末) 阅读下面的杂文,完成下列小题。

    强争“诸葛亮故里”是粗鄙的“文化啃老”

    李思辉

    ①近日,一则“诸葛亮出生于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天兴村”的消息经由当地媒体报道,引发舆论关注。运城学院某教授称:“诸葛亮出生的窑洞现在还存在。”运城市作协副主席王振川随后撰文直言:“诸葛亮是历史名人,史书记载很详细。勉强争夺,占不住理。”

    ②诸葛亮故里早有定论,既无考古发现佐证,亦无其他权威典籍确认,非要颠覆历史、另立新说,本就缺乏严谨性。仅凭主观臆想,就言之凿凿地把诸葛亮的出生地具体到本地的某口窑洞里,更是让人觉得可笑。如此胡诌,连本地专家都看不下去,“勉强争夺.占不住理”说了句大实话。历史名人及其子孙到过的地方往往很多,但故里认定必须严肃审慎,不能瞎说。否则,就可能背离实事求是的精神,与“敬畏历史、坚守记忆”的科学历史观相左。

    ③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它与现实及未来相通。历史绝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绝不是可以随意拿捏的橡皮泥。相反,历史必须以史实为依据,实事求是、理性客观。近年来,一些地方频繁上演争夺名人故里的闹剧,就是历史观扭曲的恶果。从早前的四地争抢曹雪芹,五省七地争二乔:两国四地抢李白,到一些地方争抢西门庆、潘金莲等虚构角色,争夺孙悟空及其哥哥等虚幻之物,再到新近发生的一些名人故里之争,几乎都拿不出什么有力证据,比的无非是哪个嗓门大、脸皮厚而已。

    ④把历史名人当成“摇钱树”,打着传承文化的旗号争夺名人故里,实则是要借助历史名人的响亮名头来振自个儿的声威,达到开发利用之目的,说到底是一种粗鄙的“文化啃老”。一些地方官员为了闹出动静、炮制政绩,兴冲冲地搞“故里经济”,社会上早有诟病,有关部门也已出台文件加以禁止。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受过专门的历史学、训诂学、考据学训练,更应具备正确的唯物史观,不能捕风捉影、曲意迎合,乃至哗众取宠、标新立并。

    ⑤没有充分的证据,“谁都不能对抗历史,因为历史是绝对权力。”为了自身或当地利益而随意解释历史、歪曲史实的做法,不仅暴露了自身的肤浅,而且扰乱了视听,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浪费——在所谓的“专家学者”撺掇下,建造一些莫名其妙的名人雕像、仿古建筑、文化园区,举行一些莫名其妙的祭祀活动,除了吹吹打打的热闹、劳民伤财的埋怨,还能留下些什么?历史名人具有一定的感召力,但一个地方的知名度最终要靠创新创造去取得,一个地方的美誉度必须靠好的政风民风去塑成,而不是一味地寄希望于“抱古人的大腿”。

    ⑥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写了一封《诫子书》,告诫子孙:“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倘若诸葛亮果真出生在某地、某村、某口窑洞里,其出生地、出生城市的人,更当铭记其千古遗训,淡泊宁静、修齐治平,踏踏实实过日子,而不是咋咋呼呼、和别人争得脸红脖子粗。” 

    (选自2019年11月15日《光明日报》)

    1.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2) 第③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 (3) 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对第④段文字中加点词语的理解。
    4. (4)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陕西省运城市的诸葛亮故里之争,连本地专家都看不下去。文章开头从时事热点说起,引出本文论题。 B . 作者认为开发“故里经济”是完全错误的做法,应当加以禁止。 C . 一个地方的知名度最终要靠创新创造去取得,一个地方的美誉度必须靠好的政风民风去塑成,而不是一味地寄希望于“抱古人的大腿”。 D . 文末引用诸葛亮《诫子书》中的名言,告诫世人强争故里的行为不可取。
  • 2. (2020八上·随县期末)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列小题。

    秋天的记忆

    官立

    ①“如果春天是珠圆玉润的小诗,夏日是管弦嘈切的歌剧,而秋天则是一篇优美的神话,富于想象,更富于色彩。”(张秀亚)“夏是伧夫,春是艳妹,冬是嫠妇,只有秋天才是一位宜浓宜淡,亦庄亦喜,不带俗气,有伟大的心情,文学的趣味,能领略你的一位少女。”(叶灵风)作家们带着“伟大的心情,文学的趣味”为我们呈现出多彩的秋天。

    ②“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虽然南国之秋有它特异的地方,但是郁达夫还是更偏爱北国的秋,故都的秋,“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北方的果树,到秋天,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Days。”郁达夫是江南才子,不知为何却独爱北国的秋,甚至说出这样的“傻话”,“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③施蛰存与郁达夫同样喜爱秋天的树,但在他看来,秋天最美的树是柿树,因为“柿子殷红的时候,柿叶就开始被西风吹落了。柿叶落尽以后,挂满树枝的柿子就显露出它们的美丽来了。而且,这里的柿树的生殖力又那么强,在每一株树上,我们至少可以数到三百个柿子”,“每一株树上挂着三百盏朱红的小纱灯,而这树是绵延四五里不新的,在秋天的斜阳里,这该是多么美丽的风景啊。”

    ④钟敬文与郁达夫一样爱北平(京)的秋色,“秋天是北京最可爱的一个季节,尽管我们还嫌它的日子短了些。当这房子里火炉还没生火,气候凉爽可是并不寒冷的时候,观览香山一带(包含碧云寺在内)自然的丰富色彩,正是北京市民和远方游客一种难得的眼福。让古代那些别有怀抱的伤心人,去对叶子叹息或掉泪吧!我们却要在这种红、黄、赤、绿的自然色彩的展览中,作一个纵情的、会心的鉴赏家!”

    北国之秋,固然令人喜爱,但在孟超眼里,秋的圣地却是青岛 , “那里,山,在初秋,被翠绿的草色点染得更加清秀妍丽,遍山的爬山虎的叶子,红得像胭脂一样,不用三杯两盏也就心醉了。自然海浴场是阑珊了,软沙的轻梦,也快到了醒的时候,但晚间山高月小,秋涛击着岩石,南海沿人迹还不冷落,在煦煦的余温中,临着海去听秋声,的确会使人心情奔放的!”

    ⑥老舍最爱的是济南的秋天,“这个诗意秋光秋色是济南独有的。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在秋天,水和蓝天一样的清凉。天上微微有些白云,水上微微有些波皱。天水之间,全是清明,温暖的空气,带着一点桂花的香味。山影儿也更真了。秋幽秋水虚幻地吻着。山儿不动,水儿微响。那中古的老城,带着这片秋色秋声,是济南,是诗。”

    ⑦秋天除了有地域之分,还有时间之分——初秋、中秋、晚秋。林语堂最爱的是初秋,“那时暄气初消,月正圆,蟹正肥,桂花皎洁,也未陷入凛冽萧瑟气态,这是最值得赏乐的。那时的温和,如我烟上的红灰,只是一股熏熟的温香罢了。”

    ⑧给张承志印象最深的却是立秋之日。经历过长长无尽的苦夏后,“突然觉出‘凉爽’的一刹那,‘我怔了一怔。那低低的唤声正阴柔地浸漫而来,一瞬之间,不可思议,永远汗流浃背的身体干了。我吃惊地回顾,发现行人们——北京人们都在彼此顾盼。接着,满树叶子在高空抖动了,并没有风,只是树杈间传来一个讯号。我差一点喊出声来,一切是这样猝不及防,只在那分秒之间,凉爽的空气便充斥了天地人间,……我几乎想落泪。久久的苦熬居然真能结束,立秋是真实的。只这样怔了一刹那,天空中那凉爽开始疾疾运行……蓝天顿失了那种炫目的光亮,此刻蓝色纯正。风升得更高,连梢尖上的叶片也在凝思——但是涌涌的凉爽漫天盖地而来,在这一个时刻之中消除了全部往昔的苦热。”

    ⑨当然秋天带给人的并不都是欢喜,也有悲愁。“轻裹在云锦之中的秋月,像一个遍体蒙纱的女郎,她那团圆清朗的外貌像新娘,但同时她幂弦的颜色,那是藕灰。她踟蹰的行踵,掩泣的痕迹,又使人疑是送丧的丽妹,”在徐志摩看来,秋月的特色是“不论她是悬在落日残照边的新镰,与‘黄昏晓’竞艳的眉钧,中宵斗没西陲的金碗,星云参差间的银床,以至一轮腴满的中秋,不论盈昃高下,总在原来澄爽明秋之中,遍洒着一种我又能称之为‘悲哀的轻霭’和‘传愁的以太”’,使得我们“即使你原来无愁,见此也禁不得沾染那‘灰色的音调’,渐渐兴感起来”!

    ⑩有的人独爱秋天的感觉,有的人惆怅于秋天的悲凉。说到底,秋天自身并无好坏之分,只是人心境的不同而已,正如李国文所言,“秋天来临,天高气爽,万里无云,心情好的人,自然觉得非常痛快,”“可是,假如这个人十分懊丧,碰上了倒霉的事,连喝凉水都塞牙的时候,就会感到秋天不那么快活了。触目荒凉,冷风飕飕,落叶飘零,枯草萋萋。”

    (选自2019年11月01日16版《光明日报》)

    1. (1) 请你简要分析文章开头(首段)的作用?
    2. (2) 简要分析第⑤段画横线的语句在文中的作用,并在文中找出相同作用的另一个例句。
    3. (3) 从修辞的角度,品味第⑥段中“秋山秋水虚幻地吻着”中“吻”字的表达效果?
    4. (4) 联系上下文,从表达方式或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5. (5) 写一段话描绘一下家乡的秋天(至少用上一句诗词,古诗、现代诗均可,70字左右)。
二、诗歌鉴赏
  • 3. (2020八上·随县期末)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卜算子·咏梅

    [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 (1) 诗的上阕通过哪些意象营造了一种凄清落寞的意境?
    2. (2) 下列有关诗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这首小词以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咏梅,表现了词人孤高傲世的情怀。 B . 梅花与“群芳”不同的是,纵使凋落于地,马踏车碾成为尘埃,仍是香气不改,精神犹在。 C . 词的上阕,写梅花的品格精神托梅寄志;词的下阕,写梅花的生存状况,困难处境。 D . 陆游一生在仕途上屡遭排斥、怀才不遇。他所写的梅花,正是他独立不倚、坚持正义的人格写照。
三、课外阅读
  • 4. (2020八上·随县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与元九书

    (节选)白居易

    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仆虽不肖①,常师此语。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时②。时之来也,为云龙,为风鹏,勃然突然,陈力③以出;时之不来也,为雾豹④,为冥鸿,寂兮寥兮,奉身而退。进退出处⑤,何往而不自得哉?故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⑥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故览仆诗,知仆之道焉。

    (注释),①仆虽不肖:我虽不贤。②所守者道,所待者时:所坚守的是大道,所等待的是时机。③陈力:尽全力。④雾豹:藏在深山的豹,与“冥鸿”均喻指隐退的贤人。⑤出处:出,出仕;处,退隐。⑥言而发明:用语言阐发清楚。

    1. (1) 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3处)。

      谓    之    讽    谕    诗    兼    济    志    也    谓    之    闲    适    诗    独    善    之    义    也

    2. (2)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穷则独其身        陈康肃公尧咨 B . 始终之则为道    择其善者从之 C . 来也            以君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D . 览仆诗            人西辞黄鹤楼
    3.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②进退出处,何往而不自得哉?

    4. (4) 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首句引用孟子的话,统领全段,也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行事准则。 B . 作者写闲适诗是表达“兼济之志”,写讽喻诗是表达“独善之义”。 C . 白居易奉行孟子思想,认为大丈夫要做到独善其身、兼济天下。 D . 选文提出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创作观。
四、情景默写
  • 5. (2020八上·随县期末)  根据提示,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曹操的《龟虽寿》中最能体现诗人慷慨激昂、壮怀激烈的情感的诗句是
    2. (2) 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中表现诗人怡然自得、恬淡闲适、热爱自然、旷达胸襟的诗句是
    3. (3) 在《春望》中,春天花开鸟鸣的绚烂之景反而使诗人杜甫生出忧国和思乡之情,即所谓“。”
    4. (4) 吴均《与朱元思书》中表达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念以及鄙弃功名、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的句子是
五、基础知识综合
  • 6. (2020八上·随县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两年,全国各地的书店如 __________般层出不穷。新开立的书店变得越来越跨界 , 提供的服务从咖啡到餐饮甚至到美容美发,_____________,让人眼花缭乱。曾经只是堆满书籍的小众文艺场所,如今也与“网红”“爆点”“打卡”等等网络热词挂钩,成为新的城市话题。

    材料二:

    书店的环境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是店内的装潢、装饰和格调,而软环境则是店里的内容和人。硬环境可以通过专业的设计机构参与予以解决,这与餐馆、咖啡馆、服装店等所有商业场所一样。而选择什么样的书、以什么方式陈列,举办什么样的活动,才是一家书店真正的个性。

    在过去线上购物未出现之前,消费者来到书店多数都是消费书籍,直到线上购物的出现,打破了原有的消费行为,突破了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相比实体书店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换言之,现在的书店需要有新的吸引消费者的东西,吸引消费者回到书店。书店能把握的就是环境与内部设计,逐步提升消费者体验感,增加体验享受过程,_________ 出全新的体验,才可以将消费者重新拉回书店。

    书与书之间搭配的潜在逻辑,门口与书架、动线与转化的陈列方法都对一家书店的经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甚至在书架的高度、宽度、深度的设计上,也能够体现一家书店是否专业、是否以书为核心进行_____________。

    书店里展示、售卖优秀的书籍,是决定一家书店是否有品味、有调性和有层级的核心。在大众教育普及的今天,进入书店的人是能够对于台面上展示出来的书籍质量进行判断的,更成为是否有回头客的决定因素。所有这些内容所构成的“场”,沉淀在书店里变成“味”,这些软环境才是人们真正感受到的、与装潢同样出彩的咖啡馆、艺术馆不同的调调。

    材料三:

    未来,“书店”这个名称仍然会存在,但会建立一套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运营体系,销售的产品更加多元化,有演出、社交、旅游、交流的功能,是一种纵深化的枢纽。书本身具有休闲娱乐、知识获取、思想文化功能,如今书籍的休闲娱乐和知识获取功能相对有所减弱,大众对图书的崇尚更多是从文化、思想上来说,是一种象征。下一站书店,可能会是专业书店、独立书店或是大型生活融和书店。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书店或许还没有找到这个时代最适合的角色和模样,但是不管如何变化,书店,还得是书的店。

    材料四:

    近年来,实体书店互补发展、良牲竞争,会有更多的“以书为核心”的“书店+”的实体书店开设。通过资本入注、资源整合、成果共享等方式进行行业跨界合作,打造“书+文化”“书+教育”“书+阅读”的新型复合型书店、主题书店、特色书店。将立足商业圈,并积极向社区、景区、文化街区、特色古镇、校园等延伸。

    2020年,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智慧书店”将更多出现,书店图书的陈列分类也将进一步创新,书店与读者的粘性进一步增强,书店将营造与读者共创共享的良好氛围。书店变得更智慧,更友好,与读者的关系将更紧密。在书店,读者们可以交流,积聚思想,激发创意,成为文化创意的孵育地,书店也可以根据读者需要推荐和定制书单,提供读音想要的文化知识。

    1. (1) 结合材料语境和课内所学,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 (gōng)      啡(jiā)      书(jí)       守(kè) B . (luó)       与(cān)      辑(luò)      游(gē) C . 计(kuài)      纽(shū)      色(jiǎo)     样(mú) D . 塌(tān)       势(qū)       围(fēn)      育(fū)
    2. (2) 下列选自材料和课文中的词语书写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 仲裁      锐不可当      层出不穷      跨界 B . 浩瀚      殚精竭虑      眼花缭乱      装潢 C . 诽红      鹤立鸡群      得天独厚      融和 D . 轩昂      坦荡如砥      日新月异      积聚
    3. (3) 依次将下列词语填入材料中的横线上,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 雨后春笋      不一而足        打造        策划 B . 繁花似锦      不胜枚举        创造        策划 C . 雨后春笋      不胜枚举        创造        规划 D . 繁花似锦      不一而足        打造        规划
    4. (4) 下列从材料中摘录的句子有语病的项是( )。
      A . 曾经只是堆满书籍的小众文艺场所,如今也与“网红”“爆点”“打卡”等等网络热词挂钩,成为新的城市话题。 B . 而选择什么样的书、以什么方式陈列,举办什么样的活动,才是一家书店真正的个性。 C . 书店里展示、售卖优秀的书籍,是决定一家书店是否有品味,有调性和有层级的核心。 D . 近年来,实体书店互补发展、良性竞争,会有更多的“以书为核心”的“书店+”的实体书店开设。
    5. (5) 请用一句话概括材料四的主要内容。
    6. (6) 使用加点字仿写句子:
            书籍是进步的阶梯,为我们搭建成功的平台;书籍是前进的航船,将我们渡向成功的彼岸。
    7. (7) 下列对下面的书法字体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

      A . 颜真卿的“宁”字是楷书。横画细竖画粗,点画丰厚饱满,结构阔大端正。 B . 《曹全碑》中的“宁”字是隶书。笔画有折无转,并有波挑,字体略扁平。 C . 王羲之的“宁”字是行书。笔画遒劲、稳健,整体上刚健娟秀、朴素精巧。 D . 张旭的“宁”字是草书。起止、转折纹丝不乱,笔画端正工整、方润沉着。
六、作文
  • 7. (2020八上·随县期末)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梁启超《最苦与最乐》)

    虽然我们的工作条件带给我们许多困难,但是我们仍然觉得很快乐。(艾美·居里《美丽的颜色》)

    你对“乐”有怎样的认识与思考?或者,在学习与生活中,你有那些关于“乐”的经历和感悟?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提示与要求)

    1. (1) 自拟题目,自选文体;(2)文中不要出现透露你个人身份的信息; (3)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