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研究汉字发展演变 ②实证西汉农业发达 ③作为典型文献史料 ④了解西汉建筑规制
①冲击了中国传统的六部建制 ②有利于以考试方式选拔官员
③反映了甲午战败的直接影响 ④顺应近代统治机构变化趋势
①体现了十月革命后进步知识分子改造社会的热情
②关注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宣传,积极支持工人运动v
③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有了全新革命政党的领导
④指导无产阶级投身革命运动,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①为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②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③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④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① | 20世纪50年代 | “一边倒”(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
② | 20世纪60年代 | “两条线”(既反美又反苏,两个拳头打人) |
③ | 20世纪70年代 | “一条线”(与美、日、欧合作,反对苏联霸权主义) |
④ | 20世纪80年代 | “不结盟”(不依附于大国或国家集团,独立自主) |
①鲁迅的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是新文学的典范
②“同光十三绝”是中国京剧艺术迎来繁盛的标志
③电影《难夫难妻》是新中国拍摄的第一部故事片
④老舍的话剧《茶馆》是艺术领域百花齐放的成果
材料一 雍正以来,本章归内阁,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宜官)不得参,即承旨诸臣亦只供传述繕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赵翼《檐曝杂记》①
材料二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序》②
注①:赵翼,乾隆年间曾任军机章京,办理军机处日常工作。《檐眼杂记》是笔记随礼,内容大部分是作者亲历亲见,也有一些失实传闻。
注②:《清史稿》是中华民国初年由北洋政府设馆编修的正史。
西周时期已设立对进出境的人员、货物进行检查管理的关,但不征收关税。唐玄宗时期在广州设立市舶司,税率为10%,南宋时期有时税率高达40%,占政府财政总收入的5%左右。清朝乾隆时期大致可分为沿海关、沿江关、内陆关、沿边关四类征收货税。
鸦片战争后,沿海通商口岸逐渐设立起由外国人管理的西式新关,但国内原有的关并未被完全取代。宣统年间,海关税收约占财政总收入的25%,关税成为仅次于田赋的第二大税。1928年国民政府宣布“改订新约”,在关税自主权上取得了进展。1937年正式废除国内关税,实行统一的国境关税。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才真正收回关税自主权。
依据材料,概括中国从古代到近代关税的变化,结合所学,指出近代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材料一 中国传统“天下观”的核心是“华夏中心论”,在处理与他国关系时,制度化为以中国为宗主国、他国为藩属的“宗藩体制”。史书上,常用“以小事大,如子事父”“义为君臣,情为父子”形容这种邦交体制。到明清时,藩属国要按时携带特定贡物,按照指定路线到中国京城,住在指定官邸,按照指定礼仪,将贡品向中国皇帝呈送。中国皇帝要对朝贡国“还赐”;属国新统治者即位,要由中国皇帝册封。
材料二 1793年,英国派马夏尔尼为特使来华,以为乾隆皇帝祝寿为名开辟商品市场,最终无果。从1842年《南京条约》开始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是“用手枪抵在咽喉上逼勒而成的”,标志着中国近代条约制度的产生,致使中国国际地位大幅衰落。随着中外交往增多、西方国际法和近代国际关系准则传入,清朝官员逐渐产生了近代国家主权意识。到光绪年间,他们更明确认识到,“其实彼所施于我者,我固可还施之于彼”,注意运用国际法维护国家权益。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评析清朝“邦交体制”的演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
数说抗战
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根据地共计24块,面积100万平方公里,军队132万人,民兵260万人,人口近1亿。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作战12.5万余次,毙伤俘日伪军100多万人。
在整个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战场抗击着约60%的侵华日军和95%的伪军。
中国共产党抗战语录
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
——1935.8.1
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1937.7.8
把游击战争的问题放在战略的观点上加以考察。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1938.5
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
——1939.7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对此做出说明。要求:提取信息,分析全面,解释合理,史论结合。
下面是某部关于中国工业化历程的著作目录摘编
第二章国家与市场的变奏:工业化的二元启动
第一节自强远略;国家推动工业化
第二节开埠通商:市场诱导工业化
第三节从甲午到辛亥:工业化动力的转换
第三章从春天步入危机:未能实现的工业起飞
第一节春天到来:中国工业的凯歌高进
第二节春天落幕:流产的工业起飞
第三节战火连绵:战争对工业化路径的塑造
第四章国家意志:中国大规模工业化的展开
第一节鼎革:中国工业的恢复与改造
第二节计划与动员:中国工业化的新起点
第五章波动中前进:中国工业化的曲折探索
第一节“大跃进”超负荷的急行军及其调整
第二节自力更生:封镇状态下的工业化
第三节缺乏计划性:工业化的波动
第六章找回市场:改革开放与中国工业转型
第一节回归比较优势:工业化战略的重构
第二节喧嚣的九十年代:工业转型的深化
依据材料及所学,对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工业化历程做出阐释。要求:从材料提供的五个篇章中任选其三,围绕各章主题进行论述,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