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熹微,高声诵读,liáo亮;夜色静谧,奋笔疾书,畅快。他们,踏踏实实,一步一脚印,一题一世界。面对困难,从容不迫;面对挫折,永不徘huái。
云淡风轻,是他们留给同学最艳羡的身影;他们用才华横溢,在老师心中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他们,用超强的 ① 冲破挫折的 ② ;用坚定的 ③ 越过前行的 ④ 。
夜色静谧( ) 面对挫折( ) liáo亮( ) 徘huái( )
通知
亲爱的同学们:
(甲)为了进一步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得体地使用敬与谦辞,班级决定举行一次实践活动,请大家按要求积极参与:
1) 提前了解、收集生活中常用的敬辞与谦辞;
2) 按照规定时间,准时参加班级活动;
3) (乙)主动交流,积极与老师互动,不耻下问。
①(甲)句有搭配不当的语病,应将“”改为是“”。
②(乙)句中“”一词使用不得体,可修改为“”。
③通知有一处格式不规范,请提出修改建议。
今天拜读了你的大作之后,我感触很多,相比我的拙作,你的文章更有真情实感。家父一直教导我要虚心学习,为了进一步请教,我想在周末到你的寒舍拜访,不知是否方便?
以上短信中的敬辞与谦辞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年龄 |
儿童两三岁 |
女子十三四岁 |
三十岁 |
七十岁 |
称谓 |
① |
② |
③ |
④ |
A.古稀B.孩提C.豆蔻 D.而立
小宇:都什么年代了,传统文化就是守旧,我可不想被它们束缚。
小兵:
小杰:是呀,小兵,我也这么认为,传统文化需要我们领会于心,落实于行。
①解剖学是两个教授分任的。最初是骨学。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②“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③后面有几个人笑起来了。他接着便讲述解剖学在日本发达的历史,那些大大小小的书,便是从最初到现今关于这一门学问的著作。起初有几本是线装的;还有翻刻中国译本的,他们的翻译和研究新的医学,并不比中国早。
④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①颇为熟悉的了。他们便给新生讲演每个教授的历史。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⑤他们的话大概是真的,我就亲见他有一次上讲堂没有带领结。
⑥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
⑦“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⑧“可以抄一点。”
⑨“拿来我看!”
⑩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⑪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
⑫“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⑬但是我还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
⑭“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⑮学年试验完毕之后,我便到东京玩了一夏天,秋初再回学校,成绩早已发表了,同学一百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②。这回藤野先生所担任的功课,是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
⑯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
⑰“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节选自鲁迅《藤野先生》
[注]①掌故:这里指学校里过去发生的一些事情。②落第:这里指考试不及格。
①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本句通过“管车的”对客人们的提醒,对藤野先生进行描写,表现出藤野先生的。这样的角度反而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②但是我还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本句写“我”内心的想法,是对“我”的描写,表现出“我”对藤野先生的要求。这是一种欲扬先抑的手法。
独爱藕花深处
①浮云在平静的小湖里打量着自己有些单调的身影,湖里也只有三两只鸭子在几竿残荷的枯茎中穿梭。小湖最落寞的便是秋冬季节,只怪那时“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如果有荷,小湖便多了几番风韵,浮云的倒影也不会如此孤单冷清了。
②想那时一声春雷,一场春雨,江南的湖泊、池塘都生机勃勃起来。它们渐渐舒展开身子,好奇地打量着周围的世界:湖堤上的草什么时候发芽了?围埂上的烟柳什么时候吐绿了?更奇怪的是谁将一支毛笔插在水中?笔尖的清香引来一只蜻蜓站在上面,抖着翅膀仿佛在为小荷歌唱。蜻蜓哪里知道,看风景的它早就走进了杨万里的诗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只需几天工夫,东一支,西一支,赶集似的从水里冒了出来。它们又像紧握的拳头慢慢地打开了,成了手掌,再后来一个又一个地或如碧绿的盘子铺在湖面,或如撑开的绿伞宛立在水中央。
③六月来临,湖里就热闹起来了。如果是雨后,这种感觉更为鲜明,几只青蛙蹲在圆盘上高声唱和,一阵风过,伞面上的珍珠儿,左右滚动,一不小心便滑落水中。六月天气燥热,最美的事便是独自站在湖边烟柳浓阴之下,看荷叶田田,赏映日荷花,轻轻吟诵“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眼前好像出现了一群红男绿女,荡舟采莲的画面,“荷叶罗裙一色栽,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是乱花迷眼,还是人之自迷,碧叶共罗裙一色,芙蓉与人面难分。
④我没有夜渡荷塘的经历,但我也曾采过莲蓬。生于江南水乡,没有采莲的经历是难以令人置信的。
⑤划一小船行至藕花深处,也就驶进了属于水乡孩子的乐园!水根曾是我们中游泳的高手,我们经常结伴到湖中采莲。一竿撑过,密密匝匝的荷叶向两边分开,船一驶过,便又摇摇摆摆地并排在了一处,不是船在行,荷在动,岸上的人是难以发现我们的。有时候水根搞起恶作剧,故意晃动小船,同行的女孩子吓得抓紧船舷,尖叫声,笑骂声便在荷叶间飘荡。天热了,摘一片荷叶顶在头上,那是天然的伞;口渴了,用荷叶舀一汪水,喝在嘴里,甜在心扉。摘一个莲蓬,剥掉外衣,饱满的籽粒就露出来了,去了外面的青皮,美美地品尝着白嫩的莲子。吃够了,船一会儿向东,一会儿向西,一个又一个的莲蓬就落进了我们的船里。多少来,莲叶间的清香,小伙伴的嬉戏一次又一次地甜蜜了我的梦乡。
⑥江南多有池塘、湖泊,人们充分利用这得天独厚的条件种植莲藕。据说莲藕的功用多着呢,妈妈曾叮嘱我回家给奶奶买东西,只要买点藕粉就行了,其它的东西她都不怎么爱吃,独有这藕粉例外。
⑦爱莲,同予者何人?宋朝的周敦颐常独自叹息。其实,爱莲者众矣,我们乡下叫莲的、叫荷的、叫芙蓉的女孩子多着呢!爱美之心,高洁之好,人皆有之,岂止周公一人呢?
它们又像紧握的拳头慢慢地打开了,成了手掌,再后来一个又一个地或如碧绿的盘子铺在湖面,或如撑开的绿伞宛立在水中央。
《论语》十二章(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劝学
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不亦说乎
择其善者而从之
逝者如斯夫
白首方悔读书迟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①从学习态度上来看:《<论语>十二章》“逝者如斯”的比喻,《劝学》中“黑发”与“白首”的对比,都在告诫我们要。
②从学习方法上来看:《<论语>十二章》中,《学而》篇强调“”《为政》篇强调“”;而《劝学》则重在“”。(各用文中的一个字作答)
请以“难忘的一节………….课”为题写一篇文章。写作前,请把题目补充完整。
(提示与要求)
①可以写你的经历、见闻,也可以写你的思考、感悟。
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否则会被扣分。
③抄袭是一种不良行为,相信你不会照搬别人的文章,否则会影响你的成绩。
④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要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