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六校(朝晖初中、回澜初中等)2020-20...

更新时间:2020-12-23 浏览次数:227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
  • 1. (2020八上·萧山期中) 阅读以下文字,请在横线的空处,选择衔接恰当的一项( )

    国家公祭日是国家为了纪念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民族灾难而设立的国家祭日。国家公祭日的设立,                  ,                 ,                 。国家公祭日的设立,             ,               ,                  ,促使人类历史记忆长久保持唤醒状态,而避免出现哪怕是片刻的忘却与麻木,共同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一起维护世界和平及正义良知,促进共同发展和时代进步。

    ①是为了现在和未来的不忘却纪念

    ②是为了中国与世界更好地沟通

    ③是缅怀过去

    ④是在向全世界表达我们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决心与责任

    ⑤扶慰民心、顺应民意的措施

    ⑥是在向全世界传递中华民族对于人权和文明的态度

    A . ③⑤①②⑥④ B . ③⑤②①④⑥ C . ②④⑥③①⑤ D . ①④⑥③⑤②
二、基础知识综合
  • 2. (2020八上·萧山期中)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甲)学完人物传记单元,我们认识了关心学生、悔人不倦的藤野先生,认识了一生劳碌、忍劳忍怨、性格和ǎi(    )、与(    )娌相处和睦的“我的母亲;认识了皮肤(    )黑、目光xī(    )利的列夫托尔斯泰,还有热爱科学、执着钻研、乐于献身的居里夫人。他们身上闪现出来的人性光辉,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伟大,教会我们心存善念、砥砺前行。

    (乙)《富春山居图①被誉为《画中之兰亭②,是元朝大画家黄公望为师弟郑樗所绘,后因“焚画殉葬”而身首两段,前后两段现分别收藏于浙江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馆。近八十岁的老人黄公望为了画好这幅画,终日不辞辛劳,奔波于富春江两岸,观察烟云变幻之奇,领略江山钓滩之胜,随时写生。扎实的生活基础,加上他晚年那炉火纯青的笔墨技法,使他落笔从容。昨日,八旬老人黄公望未因等待和犹豫而禁锢自己的灵魂③今天,年轻的我们,更需要摧枯拉朽的行动力④坚持不懈的毅力和超越自我的勇气。

    1. (1)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①性格和ǎi()      ②目光xī()利

    2. (2) 给语段中加点字注音

      妯娌(A.zhóu  B.chóu)          ②黝(A.yōu  B.yŏu)黑

    3. (3) 文中有两处错别字,请你找出来以后改正

      改成     改成

    4. (4) 文段(乙)中划线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变幻 B . 炉火纯青 C . 禁锢 D . 摧枯拉朽
    5. (5) 文段中画线的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 B . C . D .
三、句子默写
  • 3. (2020八上·萧山期中) 古诗文默写

    一切景语皆情语。看到庭中的奇树“①”的样子,诗人自然想到攀枝折花以寄托思念;王维奉命奔赴边塞,发出了“②,③”的飘零之感;崔颢登上黄鹤楼,远眺“④,⑤”之景,勾起了深深的思乡之情;吴均在富春江上任意飘荡,纵情山水,不禁发出了“⑥,望峰息心;⑦,窥谷忘反”的慨叹!

四、名著阅读
  • 4. (2020八上·萧山期中) 阅读下面①②两段选文,任选一小题作答。

    ①连续三夜,红军把部队分成西、南两个纵队。第四天晚上他们出其不意地进发了,几乎同时攻打湖南和广东的碉堡线。他们攻克了这些碉堡,敌军惊惶奔逃。红军猛攻不停,一直到占领了南线的全部碉堡工事封锁网,这就给他们打开了通向西方和南方的道路,红军的先锋部队就开始了他们轰动一时的长征。

    据红军告诉我 , 成千上万支步枪和机枪,大量机器和弹药,甚至还有大量银洋都埋在他们从南方出发的长征途上。他们说 , 现在遭到成千上万警备部队包围的红区农民有朝一日会把它们从地下挖出来,恢复他们的苏区。他们只等着信号——抗日战争也许就是那个信号。

    A.结合第①段内容,写出作者隐含的立场或态度。

    B.结合第②段中画线部分内容,简析纪实作品的特点。

    我选

  • 5. (2020八上·萧山期中) 某班举行读《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的交流会,请你帮助完成下面空格的内容。
    1. (1) (辨人物)“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魅力和领袖自信的奇怪混合产物。”以上文章中的“他”指的是(填人名)。
    2. (2) (忆历史)红军长征路上历尽千辛万苦,作者认为长征是“惊心动魄的史诗”,《七律·长征》中的“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两句诗分别描写了其中的两次战役,一次是,另一次是
    3. (3) (讲故事)作者在书中说:“我以前从未见过任何中国青少年有这样一种人格尊严,我发现在这些红红脸蛋、欢乐愉快、精神饱满、忠诚不渝的‘红小鬼’身上,洋溢着一种令人惊奇的蓬勃精神,让人看到希望。”请用书中一个关于“红小鬼”的故事来印证这句话:
五、现代文阅读
  • 6. (2020八上·萧山期中) 阅读

        _______________

    东方小四

    ①人的一生,原来可以这样浓缩定格:因岁月久远而泛黄的帮病人缴费的单据,与她少年时代几乎全优的成绩单,静静陈列在小小的玻璃柜里。此外还有一生各个阶段的各种证件、证书,只是,没有结婚证。

    ②她就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医学家、妇科大夫林巧稚。

    ③羊年春节的鼓浪屿,游人如织。林巧稚纪念馆毓园,如一朵花儿,静美绽放在这个以钢琴、步行、故事等闻名的小岛上。而我也因为那尊美好的汉白玉雕像,以及园外以翻开的书籍状呈现的金属上镌刻的林巧稚的生前语录,渐渐对她生出了几分好奇。身为历史学者的爱人对我说:应该思考一下,为什么从来没有人对林巧稚有微辞?

    ④是啊,对身为名人的她,几乎查不到任何有人说她坏话的文字记录。这无论对名人还是普通人,都是“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但林巧稚却毫不费力地做到了,为什么?答案在一些零零碎碎的叙述与小事里,徐徐展开。

    ⑤即便在春节假期,鼓浪屿的图书馆也是开放的,而且对我们这样随性的游人也不设门槛,不需任何证件就可以自由阅读。我在一本有关鼓浪屿历史的书里读到了一个细节,当年林巧稚与一个师范女同学一起远赴上海考点去考协和医学院,在考试进行中同伴突发急病,林巧稚毫不犹豫地搁笔救人,放弃了考试。考官感于巧稚的忘我与奉献精神,经过一番曲折,再加上林巧稚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终为她争取到了破格入学的机会。

    ⑥林巧稚一共在协和医学院学习八年,直至拿到博士学位。毕业那年,林巧稚获得了那一届协和毕业生的最高荣誉“文海奖”。这是一个外籍教会医生捐出全部财产设立的奖项,也是协和当时的最高荣誉,每届毕业生只有一人可获此殊荣。林巧稚不仅学业极为出众,且在课余热心公益,为人无私忘我,故获得了众口一词的赞誉和当届的获奖资格。

    ⑦在很多事情上,金钱确实是一个试金石,可以试出一个人的价值观与品性。林巧稚及其家人的可敬,也在这方面得以体现。当时协和医学院的学费较为昂贵,学程叉长,而巧稚的父亲在她读到漫长八年中的一半多的时候辞世。巧稚的兄长继承了家业,同时也继承了父亲对于巧稚的责任,继续供她上学直至拿到博士学位。巧稚在工作后,自然而然地予以回报,尽管自身的职位和单位历经变化,甚至在协和医院一度关闭期间还曾自开诊所等等,她都毅然决然负担起了兄长的四个孩子在北京求学的所有费用。

    ⑧一生未婚的林巧稚还坚持多年做了许多令人感佩的事。她从工作开始,就请人列出了鼓浪屿需要资助的亲朋名单,她按人头每月寄生活费,一直到辞世。如果说这些事情还与亲缘相关的话,她为不相识的贫穷病人付医药费的事例则难以计数。另外,她辞世时的遗嘱有三项内容,“三万元积蓄捐献给医院的托儿所。遗体供医院作医学解剖用。骨灰撒在故乡鼓浪屿的海上。”

    ⑨林巧稚是一个真正美好的人,若用图景形容,恰如“海上生明月”。我其实不太相信那个“经她亲手接生的孩子超过五万个”的传扬已久的数字,但因她而得到平安与幸福的人,则何止千千万。在事业上,她倾其一生只做一件事,那就是在医学上苦心孤诣、好学不倦、不断精进;在精神方面,她也只做一件事,舍一己私利去救助与帮助他人,一生通透完美如琉璃。

    ⑩说句实话,林巧稚年轻时的照片,面容姣好、明眸善睐,真的很美。可以想见,当年她的追求者不会少。但她没有选择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我想我们其实不够了解她,这个受过良好的西式教育、睡前读物几乎全为英文书籍的大夫,她将一生的使命定位为治病救人,豁出了全部的自己。

    ⑪这样的人是天使,即便是内心最黑暗的人,也难以找到她的人性弱点,因此我们也几乎找不到旁人说她是非的言词记录。不过我想,至少会有一个灵魂为她难过心疼,为她一生奋斗不息、忘记了停歇也忘记了自身而悲伤,那就是她那因患宫颈癌而早逝的母亲。其实,世上的父母,谁都不愿自己的儿女单方面去燃烧自己温暖世界,活成一个完美的雕塑,却没有一个可以小声叹一口气的小小家园。

    ⑫鼓浪屿上的鲜花常年盛开,图书馆里的陌生人拈花微笑,而生于斯长于斯的林巧稚,永远不会再回来。

    1. (1) 文章记述了林巧稚的一些典型生活片段和主要事迹,请依据文章5-8段的内容填空。

      ;她因为学业出众、热心公益而获得赞誉和荣誉;②;她资助亲属和陌生的病人;③

    2. (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 鼓浪屿上之所以游人如织,不仅因为这里景色雄秀,以钢琴、步行、故事闻名,更因为这里是林巧稚的故乡,有林巧稚纪念馆和她的汉白玉雕像。 B . 身为名人的林巧稚,竟然没有人说她的坏话,那是因为她是一个真正美好的人,一生通透完美,人们从她身上很难找到缺点和不足。 C . 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林巧稚懂得感恩,她不仅在艰难的条件下全部担负起兄长四个孩子上学的所有费用以回报兄长,而且还知道回报故乡的亲人。 D . 林巧稚是一位很有名望的妇产科医生,一生亲手接生的孩子有五万多个,她给千千万万的人带来平安和幸福,她就像那圣洁、明亮的海上明月。 E . 本文没有严格按照时间顺序完整地记述林巧稚的生平事迹,而是紧扣题目,选取人物的一些典型生活片段和主要事迹来叙写,从而刻画出一位天使般的美好形象。
    3. (3) 文章在结构上有很多前后呼应之处,比如文章从林巧稚纪念馆写起,结尾有写到纪念馆,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请你再举一例,作简要分析。
    4. (4) 关于本文的标题,有两种意见,一种是“林巧稚,一生只做一件事”,另一种是“一个真正美好的人”,你认为哪个标题更好?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5. (5) 林巧稚为了医学事业,终生未婚,作者认为这是她人生的一点遗憾,你赞同作者的观点吗?请结合文章材料及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相关链接)

      林巧稚1901年出生于厦门鼓浪屿一个基督教徒家庭。5岁时,母亲不幸病故,此后,她便萌生了长大后当一名医生的愿望。1921年7月,林巧稚从厦门女师毕业。父亲问她毕业后打算做什么,她说要考协和医学院。协和医学院是当时医学界名望最高的医科大学,八年才能毕业,每年的学费是四百五十个大银元。如此昂贵的学费,对她的家庭来说确实是一个沉重的负担。继母对林巧稚说:“三姑娘,你现在已经是20出头的人了,再上八年学,还嫁给谁呀?”林巧稚说:“那我就不嫁,一辈子不嫁。”本来一句无意的话,竟然成了她一生的承诺。

      1929年,林巧稚从协和医学院毕业,获博士学位,并留在北京协和医院当妇产科医生。

      当时,这个英美教会所办的医院的聘约上有一条规定:在聘期间不能结婚、生孩子。林巧稚毅然决然地与医院签了一年又一年的合约。

      (节选自百度网)

  • 7. (2020八上·萧山期中) 网络时代,触摸传统家书的温度

    (材料一)

    被遗忘的传统家书

    近二十年间,电话、互联网和手机汹涌而来,瞬间击垮了传统家书的千年大厦。家书,那一张张曾经温暖人们心灵的信纸,正慢慢变得模糊起来。

    下面是对500名大学生有关传统家书的问卷调查结果:

    (材料二)

    家书何以“抵万金”

    《北京青年报》:电话,微信、QQ的确方便快捷,但似乎少了一点情感表达上的温度。亲笔书写家信恰巧可以弥补这一点。当书信连接着母子、兄弟、夫妻,它便成为一个盛放思念和牵挂的容器,写信人用一字一句将其装满,它呈现在收信人眼前时依然热气腾腾。

    李蓝(中科院教授):在中国文化中,家书还兼具着家教的功能。长辈通过一封封家书,把人生体验、道德修养传授给自己的后代。中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留下200多封家书,在这些书信里,他与孩子们讨论国家大事、人生哲学,表达父子间的情感,督促子孙用功读书……梁家9个子女后来个个成才,有3个是国家级院士。无论是感人至深的《傅雷家书》,还是饱含真知良言的《曾国藩家书》都为后人所传诵。

    李正中(天津理工大学教授):家书里最重要的就是感情,写信的时候,人们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而且家书有收藏价值,从不同年代的家书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民俗风情。同时,家书也是种礼仪文化,中国人的书信格式严谨,体现着中国特有的礼仪文明。

    傅敏(傅雷之子,《傅雷家书》的选编者):中国传统书信是文化和艺术的综合体现。比如说,其中的书法既体现了人的个性特点,又能让读信者有“见字如面”的感觉,仿佛写信人就在自己面前。这样情感上的交流是西方拼音文字很难表现的。

    (材料三)

    传统家书将何去何从

    日本文化厅的一项调查显示,认为应该亲笔写信的10—19岁的年轻人的比例为62%,30—39岁的比例为57%,与前一次调查相比,分别增长了18和14个百分点。另外,10—19岁的年轻人中有54%的人认为应该保留信件的传统书写格式。

    张海鹰(“抢救民间家书”活动组委会秘书长):承载着数千年文化积淀的中国传统家书并不会消亡,但目前的现状的确让人感到遗憾。很多年轻人连给自己长辈写家书和写求职信的区别都搞不清楚,让人觉得滋味复杂。

    夏学銮(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这体现了现代与传统两种价值体系的碰撞。让人在家书和E—mail间做选择,就像让人在精神家园和物质家园做选择一样。

    黄桂萍(华南理工大学教授):科技在给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使得精神和情感趋向“快餐化”。然而,人们会因书信对情感有着长期保留、定格的魅力,而适时选择理性回归。

    蔡锐(山东大学生):虽然书信越来越少了,但是亲情和友情并没有由此而变淡。通讯更便捷了,联系也更加频繁,我觉得感情仍然跟原来一样。书信的退出,应该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1. (1) 阅读材料请分点概括传统家书所具有的功能或价值。
    2. (2) 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
      A . 调查显示大学生主是要通过电话与家人联系,其次是微信,而写家书的人很少。 B . 从调查数据看,日本青年认为应亲笔写信的原因是要保留信件的传统书写格式。 C . 与电话、QQ等现代通讯手段相比,传统家书最明显的不足是不够快捷方便。 D . 现代人越来越少提笔写家书这体现了现代与传统两种价值体系的碰撞。
    3. (3) 文中画线句子通过事例和数据来进行说明,请你分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 (4) 有人认为传统家书会逐渐消失,有人认为不会消失。请说出你的看法,并运用材料的相关内容作适当阐述。
六、课外阅读
  • 8. (2020八上·萧山期中) 阅读

        天石砚铭(并序)

    (宋)苏轼

    轼年十二时,于所居纱縠行宅隙地中,与群儿凿地为戏。得异石,如鱼,肤温莹,作浅碧色。表里皆细银星,扣之铿然。试以为砚,甚发墨 , 顾无贮水处。先君曰:“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也。”轼宝而用之,且为铭曰:

    一受其戒,而不可更。或主于德,或全于形。均是二者,顾予安取。仰唇俯足,世固多有。

    元丰二年秋七月,予得罪下狱,家属流离,书籍散乱。明年至黄州,求砚不复得,以为失之矣。七年七月,舟行至当涂,发书笥,忽复见之。甚喜,以付迨、过其匣虽不工,乃先君手刻其受砚处,而使工人就成之者,不可易也。

    (选自《苏轼文集》第二册)

    (注释)①纱縠行:苏轼故里,在四川眉山。②发墨:指砚台磨墨易筋浓。③先君:这里指苏洵。④德:品质。⑤祥:吉祥之兆。⑥迨、过:苏迨、苏过,苏轼的儿子。

    1.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释义不同的一组是(   )
      A . 石             奇山水,天下独绝 B . 铭曰           孤岂欲卿治经博士邪 C . 明年黄州         每晴初霜旦 D . 砚不复得         二石兽于水中
    2. (2) 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块石砚是苏轼小时候,和一群少年玩游戏时无意间发现的。 B . 苏轼的父亲认为这是他文章发达的祥瑞之兆。 C . 苏轼想要借这块石砚,来告诫自己,要保持初心不改。 D . 苏轼的这块石砚形状有缺陷,所以他不太在意,以至于丢失在被贬官的途中。
    3. (3) 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并翻译句子(限断两处)。

      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

    4. (4) 文中画线句子中的“赐”“付”都是父亲将砚交给儿子,作者在其中寄寓的情感有何异同?

      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也。”

      甚喜,以付迨、过。

七、诗歌鉴赏
  • 9. (2020八上·萧山期中)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南湖早春

    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睛,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苹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注释)①南湖:鄱阳湖分南湖、北湖,自星子县、甕子口以南称南湖。元和十年(815)夏,宰相武元衡被人谋杀,忠直的白居易愤而上疏,请求朝廷缉捕凶手,洗血国耻,反被政敌诬为越职言事,于是年秋被远贬江州。②返照:阳光倒影。③不道:不是说。

    1. (1) 《南湖早春》一诗,可从诗中的“”等景物的描写中看出早春的季节特点。
    2. (2) 同样是写早春,诗人的情感态度却有很大的不同,请你结合诗歌内容对以上两首的思想情感做比较分析。
八、作文
  • 10. (2020八上·萧山期中) 根据要求写作。

    (新闻事件)

    疫情发生以来,社会各界踊跃捐款,支援抗疫。3月5日,在杭州萧山区务工的河南信阳男子杨术强向瓜沥镇政府捐赠自己全部存款约13万元。瓜沥镇政府了解到其家庭情况并不富裕后,向其退回12万元。

    该不该退回捐款,引发了社会热议。对此,你怎么看?写一段话论述你的观点。要求:观点鲜明,理由充分,不少于150字。

  • 11. (2020八上·萧山期中) 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写作。

    有人说:走着走着,我们就长大了。是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前行的过程。走在路上,我们欣赏春夏秋冬;走在路上,我们辨别美丑;走在路上,我们品味酸甜苦辣;走在路上,我们抒发喜怒哀乐……

    请以“走在路上”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不少于600字;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班名、校名;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得抄袭本试题卷文段。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