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清远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历史摸底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1-01-19 浏览次数:167 类型:高考模拟
一、单选题
  • 1. (2020·清远模拟) 商王对其臣下及妻妾子妇亦多用“令”“呼”“取”等词。下表是甲骨文资料中商王对诸侯的用语举例。据此可以得出 (    )

    卜辞

    出处

    令周从永止,八月

    《龟甲兽骨文字》

    呼夻伯于奄

    《殷墟文字乙编》

    呼取郑女子

    《殷墟文字缀合》

    A . 商朝存在明确的君臣关系 B . 商朝家族统治色彩浓厚 C . 商王与诸侯的关系较和谐 D . 国家结构已经十分严密
  • 2. (2020·清远模拟) 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虽出现用经文解释法律,对此后法律产生巨大影响,但是,将这一影响称之为“以礼入法”或者法律的儒家化却并不适当。这主要是因为 (    )
    A . 儒家经典未涉及法的解释 B . 法治与儒家治国理念相悖 C . 汉武帝重视法家法治理论 D . 汉代儒学吸收了法家思想
  • 3. (2020·清远模拟) 《唐律疏议》中记载,“近河及大水有堤防之处,刺史、县令以时检校。若须修理,每秋收讫,量功多少,差人夫修理。若暴水泛滥,损坏堤防,交为壬患,先即营修,不拘时限”。该记载反映的实质问题是唐代 (    )
    A . 地方官有修缮河堤义务 B . 农业水利工程有待完善 C . 农业面临自然灾害困扰 D . 政府对民生工程的重视
  • 4. (2020高三上·哈尔滨期末) 下图是元代书法家赵孟頫的《帝师胆巴碑》(拓片局部)。该作品 (    )


     

    A . 开创了新的书法体例 B . 兼具艺术与史料价值 C . 反映了佛教传入中原 D . 说明佛教开始中国化
  • 5. (2020·清远模拟) 严复在《马关条约》签订后不久即撰写《救亡决论》一文,喊出救亡图存的时代最强音。梁启超也对国家前途忧心忡忡,认为“敌无日不可以来,国无日不可以亡。数年之后,乡井不知谁氏之藩,眷属不知谁氏之奴,血肉不知谁氏之俎,魂魄不知谁氏之鬼”。这反映甲午战败 (    )
    A . 引起统治阶层内部发生分化 B . 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C . 推动了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 D . 促使中国社会两大矛盾汇流
  • 6. (2020·清远模拟) “闯关东”通常是指从清朝同治年间到中华民国这个时期内,我国山海关内的百姓去东北谋生的历史。下图反映的是民国时期山东省民众“闯关东”的情况,对其解读准确的是 (    )

    A . 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引发山东省民众第一次“闯关东”高潮 B . 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致使山东省民众“闯关东”骤减 C . 华北事变导致山东省民众出现第二次“闯关东”高潮 D . 日本投降、山东解放促使山东省民众“闯关东”情况骤减
  • 7. (2020·清远模拟) 由于战争和灾害的侵袭,近代农民大量离开农村,或逃荒或去城市谋生,当产业工人等。例如上海从1890年到1895年,由农民、手工业者、市民变成工人的人数有10万人,其中流向中国自办企业的工人约6万人。这一变化 (    )
    A . 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B . 导致城市职业结构的变动 C . 抵御西方资本输入的危害 D . 加剧农村产业结构的衰落
  • 8. (2024高三下·开学考) 1915年颁布的《中华民国民法草案》就《婿妇改嫁主婚问题》规定:“婿妇改嫁,由夫家父母主婚。无父母者祖父母,无祖父母者母家父母或祖父母。如母家并此而亦无之者,则应由夫家其余亲属主之。此现行律所规定也。”这表明当时 (    )
    A .   封建礼俗遗存影响立法 B . 婚姻自由受到法律保护 C . 国家立法推动男女平等 D . 传统观念阻碍妇女改嫁
  • 9. (2020·清远模拟) 20世纪30年代,追求“社会历史发展的法则”乃是知识界的普遍趋向,五四时期对科学的崇尚则转化为对“历史法则”的追求。这表明 (    )
    A .   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 B . 知识界认同社会发展规律 C . 民族救亡成为时代主题 D . 科学救国不符合时代需求
  • 10. (2020·清远模拟) 雅典城邦的公民大会只能在五百人议事会事先提出的议题范围内讨论,任何提议讨论新议题的公民都会因“违制罪”而被诉之陪审法庭。这反映出当时雅典城邦 (    )
    A . 存在着权力制约机制 B . 民主政治具有虚伪性 C . 公民大会地位被削弱 D . 摈弃威胁民主的问题
  • 11. (2020·清远模拟) 有学者指出,智者们的关注预示着哲学新方向,苏格拉底使这个方向进一步明确化了。他在自然哲学的尽头,调整了研究的方向。这说明 (    )
    A . 苏格拉底承袭了智者思想 B . 智者终结了自然哲学 C . 希腊哲学具有更多社会性 D . 哲学研究远离了政治
  • 12. (2020·清远模拟) 与《邦联条例》突出州议会权力至上的特征相比较,《联邦宪法》则贯彻了国家权力的分权制衡原则,对人民的民主权力只字未提。这一立宪原则的变迁旨在 (    )
    A . 确立民主共和体制 B . 限制民选政府权力 C . 建立中央集权体制 D . 协调各种思想立场
  • 13. (2020·清远模拟) 牛顿的研究使哥白尼关于天文学的设想不再只是一个假说,而是成为了在物理学和宇宙论上都可信的实情。这个变化 (    )
    A . 以科学实验为基础 B . 是科学事业长期发展的结果 C . 说明神学束缚消失 D . 得益于数学表达形式的运用
  • 14. (2020·清远模拟) 1917年3月,俄国杜马会议主席罗坚科告诉沙皇尼古拉二世说:“如果还想保全罗曼诺夫王朝,你惟一的选择就是退位。”罗坚科此言论的主要依据是 (    )
    A .   一战激化了俄国国内矛盾 B . 列宁已发表了《四月提纲》 C . 俄国民主革命的条件成熟 D . 布尔什维克党坚持暴力革命
  • 15. (2020·清远模拟) 中世纪末叶的欧洲,广大的直接生产者的技术革新和熟练技巧日益提高,社会上的劳动分工更加细致了。在1437年德国法兰克福城中仅有手工业专业行92种,到1443年已增107种,迨十五世末即增加到190种。此时,巴黎甚至有350种之多了。这一现象 (    )
    A . 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 B . 促进了世界市场的拓展 C . 推动欧洲商业革命的发生 D . 引起了早期商业殖民战争
  • 16. (2020·清远模拟) 有学者指出,19世纪是英国人引以自豪的“黄金时代”。在这个时代的中期,英国实现了由农业-乡村社会向工业-城市社会的转变。这一转变的发生 (    )
    A . 奠定了英国强国地位 B . 改善了民众生活环境 C . 缩小了社会贫富差距 D . 导致农业的普遍衰退
二、材料分析题
  • 17. (2020·清远模拟)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严复较早将“周召共和”与贵族共和相连,“夫所谓主治者,或独具全权之君主;或数贤监国,如古之共和;或合通国民权,如今日之民主。”在其后翻译的《孟德斯鸠法意》中,他将“贤政”归于公治之下,是为贵族共和。

    ——李爱军《中国古代“共和”观念考辨》

    材料二1903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的一系列演说中,反复称我们有必要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并在“革命成功之日,效法美国选举总统,废除专制,实行共和”。此缘于清政府之昏庸无道所以“断难行其君主立宪政体,故非实行革命建立共和国家不可也”。

    ——郭辉《孙中山的“共和”政制构想及其特征》

    材料三麦迪逊提出,共和政体的定义应当是:“它从大部分人民那里直接、间接地得到一切权力,并由某些自愿任职的人在一定时期内或者在其忠实履行职责的期间进行管理。”

    ——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

    1. (1) 如何理解材料“共和”的含义的变化。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对“共和”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孙中山在政治上为共和作了哪些努力?
    3. (3) 运用所学的有关美国宪法的内容,解读麦迪逊关于“共和政体”的定义。
  • 18. (2020·清远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就是建立在一种双金属通货制的基础之上,日常购物用铜钱,较大的商业交易用白银。16世纪白银成为通用货币,大部分税收都以银子来计算交付,这种做法一直延续到清代。铜钱要铸造,而银子不用铸造。这两种货币金属的兑换率随着供应情况很容易波动,对所有百姓有直接的影响。虽然纸币最早产生于中国,但明初几次试发纸币都不成功使得纸币不受欢迎,很快满人政府就下令禁止再发纸币。

    ——摘编自韩书瑞(关)《十八世纪中国社会》

    材料二19世纪50年代,清政府迫于财政与经济压力,进行了一次货币改革尝试,但除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之外,在货币制度方面并没有取得任何进展。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世界主要工业化国家先后实行了金本位制,金银比价发生很大变化。这不仅影响着中国对外贸易的结算,而且直接影响到清政府的对外借款与还本付息问题。在甲午战争后的对日赔款与义和团运动后的庚子赔款中,清政府遇到了严重的“镑亏”问题,从而引发了关于货币改革与本位问题的激烈争论。

    ——摘编自燕红忠《本位与信用:近代中国白银货币制度及其变革》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货币发展状况及其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货币改革的背景。
    3.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代货币发展的历史启示。
  • 19. (2020·清远模拟)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历史的巧合,中西两种文明在16-18世纪相逢了。中国和西方两大文明开始了持续的和多方面的接触和交往。中国和西方两大文明之间基本上进行平等交往和交流的世纪,双方都从这些交流和交往中获益多多。尽管法国启蒙思想家没有到过中国,但通过阅读来华传教士、商人、使节的著述,以及与汉学家和中国留学生的直接交往,他们对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们认为,在儒家经典中经常出现的天、道、礼或理,就是这个造物的上帝。它要求人们无论修身、治国,都必须遵循自然的规律,即理性。在启蒙思想家看来,中国儒教是人类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正如赫德逊所言:“18世纪的欧洲在思想上受到的压力和传统信念的崩溃,使得天主教传教士带回来的某些中国思想在欧洲具有的影响,超过了天主教教士在中国宣传的宗教。”

    ——摘编自陈超《明末清初的“东学西渐”和中国文化对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

    材料二  晚清时的中西文化交流中,传教士再次东来已没有了先前的谦逊和善,而是“一手拿着十字架,一手拿着宝剑”。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由于当时中国现实的需要,西方数理化知识的最新成果系统地传入了中国。但洋务派对西学的引进,主要从实用的目的出发,重在西方的技艺。从整体而言,他们学习西方确乎舍本求末。当然“很有几位忠实的学者——如李善兰、华蘅芳等辈在里头,译出几十种科学书,此外国际法及其他政治书也有几种,自此,中国人才知道西人还有藏在船坚炮利背后的学问,对于西学的观念渐渐起了变化。

    ——摘编自杨荣《论西学东渐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1.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清初的“东学西渐”的原因和作用。
    2.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学东渐”与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三、论述题
  • 20. (2020·清远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对于“自由主义”的定义,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在霍布豪斯看来,“自由主义”最初是作为一种批判出现的,有时甚至作为一种破坏性的、革命性的批判。格雷在《自由主义》一书中标示出这一思想传统的4个特征:个体主义的、平等主义的、普同主义的、社会向着善论的。除此之外,李强在《自由主义》一书中指出,“自由主义在其300多年的发展中……自由主义发展从它最初出现时起,就没有将自己的视角局限于具体的政治经济、审核问题,而是试图发展出一套关于个人、国家、社会的基本理论,这些理论构成哲学自由主义的基本内涵”。他们虽有不同,但大都包括了经济自由、个性自由、社会自由、政治自由等内容。

    ——摘编自黄小雪《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自由观”的转变》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自由主义”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