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基本情况 |
西汉初期 | 诸吕乱政,刘姓诸王全部参加铲除吕党 |
汉景帝时期 | 七国之乱时同姓诸侯国二十二个,十五个支援中央平乱 |
东汉时期 | 顺帝永和六年,”诏贷王、侯国租一岁” |
1911/1914 | 1920 | 增长% | 1936 | 增长% | 1947/1948 | 增长% | |
外国资本 | 102125 | 133000 | 4.50 | 571758 | 9.54 | 73414 | —16.35 |
国家资本 | 47807 | 66952 | 3.81 | 222454 | 7.79 | 420079 | 6.72 |
私人资本 | 28741 | 57977 | 10.54 | 204844 | 8.21 | 161499 | —2.05 |
合计 | 178673 | 257929 | 5.16 | 999056 | 8.83 | 654992 | —3.61 |
材料一春秋时,戎狄“妄侵”华夏,夷夏之别更为严格。当时民族矛盾尖锐、各诸侯国之间政治斗争激烈。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提出了“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内诸夏而外夷狄”等思想。蛮夷必须向天子朝贡,承认天子的统治地位;如有不贡、不王,则先“修名”、“修德”,即要名尊卑,动之以“德”;若再不贡不王,则将“修刑”,动用“刑罚之辟”、“攻伐之兵”了。战国时,儒家这一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如孟子等人,鉴于当时夷狄多融入华夏的现实,对四夷的看法又进了一步。他们更多地消除了对夷狄的鄙视,不再视之为未开化。他们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义,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
——摘编自周伟洲《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民族观》
材料二雍正皇帝历数了明代的“失德”诸端,认为明清易代是清朝顺天应人和体道崇德的结果。他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及入主中原,都是符合“中华”价值标准的正当举措。清朝并没有自视为“夷狄”,而是“中华”,并且是理直气壮的“中华”。雍正皇帝的这种自信,理论上来自儒家哲学,而事实上则根源于“中外一统”、“华夷一家”的巨大版图。
鸦片战争以来的内忧外患,使清朝的执政能力受到了空前的挑战。当清朝即将覆亡之时,满族统治者在《逊位诏书》提出“合满、蒙、汉、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这一逻辑严谨、内涵明确的“大中华”、“大中国”的概念。清王室将一个偌大的帝国疆域和平转让与中华民国,从而为现代中国的构建,为这个未来中国的领土疆域之完整和巩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清以后的政权,凡涉及中外疆域纷争问题时,莫不以清朝的“完全领土”为法理依据。
——摘编自韩东育《清朝对“非汉世界”的“大中华”表达》
材料一 由于煤矿马拉煤车的轮距长久以来都是4英尺8英寸(1435mm),斯蒂芬森设计第一条主要用于运货载客的铁路时,采用了这一既有轨距。1846年,英国政府颁布法令,将其规定为英国铁路的标准轨距。欧洲大陆早期的铁路大多数都是靠英国的资金、用英国的技术修建的,因此也采用了英国的标准,只有俄国等个别国家例外。部分出于军事防御原因,俄国的轨距比欧洲其他国家的宽。美国19世纪末按此标准铺设的铁路长度已占到全国铁路总长度的87%,铁路网一体化开始形成。1937年,1435mm轨距被国际铁路协会规定为国际通用的标准轨距,现主要分布在东亚、西亚、北非国家,以及欧洲大多数国家和部分美洲国家。
材料二 尽管中国在国内统一采用标准轨距,但陆上邻国大都采用其他轨距。中国的跨境铁路运输与建设都面临轨距差异造成的障碍,与陆上邻国的轨距差异限制了中国向外发展的地理空间。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未来的交通”分论坛上,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化龙表示,中车将在2020年左右推出一款时速400公里且可变轨距的高铁。届时,北到俄罗斯、南至东南亚,高铁轨距都能实现快速切换。
材料 王莽在取代西汉建立新朝后,面对当时社会的问题,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经济上,首先,他下令实行“更王田”,恢复井田制,田地和奴婢一律不得买卖,田地超过限额者,一律分给四邻,无田者授田。其次对工商业进行国家统制政策。设立“五均”,负责平抑各地物价,实行“六菑”,对盐铁、名山大泽、酒等工商业实行统一管理。再次是多次进行货币改革,使得币值不固定,币种比价不合理。在政治上,采用《周礼》的记载,下令将各官职改为《周礼》上的名字,并将当时的地名按古名进行更改。其次,为表明新朝的正统,他又下令将周边少数民族首领的称号一律由王改称为侯,还派多路大军征伐匈奴、西域、高句丽等。王莽改革导致天下大乱,最终出现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运动。
——摘编自白寿彝等《中国通史》
材料 在一战爆发后,欧美知识分子群体中提出了外交公开,战后不割地赔款、附属民族自决等办法来预防战争的再次爆发。美国参战后,曾派代表赴欧洲盟国调停,希望能促成协约国与美国在战争目标上的合作,但未能成功。俄国十月革命后,提出了和平建议在世界引发了巨大反响。威尔逊在1917年提出了十四点和平原则,主要内容有:1、缔结公开合和约,避免秘密外交;2、维护航行自由;3、尽可能维护平等的贸易条件;4、降低各国军备;5、允许殖民地民族自决;6、成立一个专门的国际组织,来维护战后世界的和平安全。十四点和平原则在当时取得了巨大的反响。
——摘编自苏华《威尔逊十四点和平原则的实践过程及历史反思》
材料 陈澧,广东番禺人。清末广东著名学者。陈澧的学术,主张汉宋调和(汉学,即考据学,宋学即宋明理学,为儒学的两大分支),被认为是清末汉宋调和的主将,被誉为“海内大儒”,极大的提升了当时广东在全国的学术地位。在当时广东官员的支持下,陈澧还曾任学海堂、菊坡精舍等书院的主持人,培养了文廷式、梁鼎芬、廖廷相等一大批在广东乃至全国闻名的学者,形成了广东本土的学术流派——东塾学派,刊刻了《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十三经注疏》、《通志堂经解》等书籍。陈澧在2005年被列入首批56人的南粤先贤名单之中。
——摘编自李绪柏《清代岭南大儒陈澧》
材料 19世纪90年代初期(清)中央政府年收支的估算数(库平银)
收入 |
支出 |
田赋 25088000 漕粮 6562000 盐税(包括盐厘金税) 13659000 商品厘金税 12952000 关税(1893年) 21989000 地方关卡收入 1000000 对国内鸦片征收的税和厘金税 2229000 杂税、捐纳和“贡献”等 5500000 合计 88979000 |
中央政府行政费用、皇室津贴和满洲戍军军饷 19478000 海关行政费用 2478000 公共工程 1500000 现代化军队、沿海防 8000000 满洲防务 1848000 甘肃和中亚的民政和军务支出 4800000 北洋水师、南洋水师 10000000 铁路建设 500000 广西、贵州和云南三省拨款 1655000 各省行政费用、各省军队 36220000 偿还外国贷款的本利 2500000 合计 88979000 |
——费正清、刘广京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注:漕粮,通过河运和海运由东南地区漕运至京师的税粮。厘全,一种商业税。捐纳,是中国古代政府为弥补财政困难,允许士民向国家捐纳钱粮以取得爵位官职的一种方式。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中的主要历史信息。(要求:提炼材料中的三条信息,并做简要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