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博兴县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更新时间:2021-05-20 浏览次数:118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
  • 1. (2020八上·山东期中)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当老师走进教室的那一刻,全班的起哄声都戛然而止了。 B . 有网友报料称,在大湖溪有一条污染程度让人叹为观止的河流。 C . 这整个构思天衣无缝 , 真是无懈可击。 D . 一旦变换看问题的角度,你的生活就会豁然开朗 , 幸福快乐也会接踵而来。
  • 2. (2020八上·山东期中)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由格里什率领的美国贸易谈判代表团1月6日抵达北京,中美双方从今天开始将展开为期两天的面对面。(把“展开”改为“进行”) B . 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我校团委今年积极开展了“重视经典古文,弘扬传统文化”。(句末加“的活动”) C . 孟晚舟女土在加拿大被拘留,各大报纸关于这起震惊国际的事件都做了报道。(“关于”改为“对”) D . 那些为革命而献身的战士们,像一支支蜡烛,虽然照亮了别人,却毁灭了自己。这样的人生多有价值啊!(“照亮了別人”与“毁灭了自己”互换)。
二、句子默写
  • 3. (2020八上·山东期中)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 (1) 其间千二百里,,不以疾也。(郦道元《三峡》)
    2. (2) ?松柏有本性。
    3. (3)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4. (4) 李白《渡荆门送别》中“。”用游动的视觉来描写景物的变化。
    5. (5) 把崔颢《黄鹤楼》默写完整: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三、字词书写
  • 4. (2020八上·山东期中)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这是达卡多拉游泳场的八千名观众一齐翘首而望,bǐng xī liǎn shēng 的一刹那。

    ②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 cuī kū lā xiǔ,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③璀璨的银河划开整个夜空,繁星点点令人yǎn  huā liáo luàn

    ④如果支付宝的“圈子”里cáng wū nà gòu ,就可能吸引不法分子将病毒植入其中,对用户权益构成损害。

四、综合性学习
  • 5. (2020八上·山东期中)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答。

    我们要将“一带一路”建成开放之路。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开放如同破茧成蝶,虽会经历一时阵痛,但将换来新生。“一带一路”建设要以开放为导向,解决经济增长和平衡问题。我们要将“一带一路”建成创新之路,创新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力量。“一带一路”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创举,搞好“一带一路”建设也要向创新要动力。我们要将“一带一路”建设成文明之路,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

    1. (1) 请用一句话概括上述材料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0个字。

    2. (2) 根据对联常识,将下面六个短语组合成一副对联。

      各族同兴   一带春光   多边共享    一路情   千秋盛世   千年梦

五、课内阅读
  • 6. (2020八上·山东期中)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 竹柏影也/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 B . 遂至承天寺张怀民/十余里无迹 C . 相与步中庭/我如浮云 D . 庭下积水空明/知之者不好之者
    2.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①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 (3) 从文中可见作者当时思想怎样?你从中得到什么启发?
六、课外阅读
  • 7. (2020八上·山东期中)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有删节)

    注:①洛下:洛阳。

    1.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人从日边来/陶后鲜有 B . 元帝之/奇山 C . 元帝失/月入户 D . 尔何异昨日之言邪/渔者歌曰
    2. (2)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明 日 集 群 臣 宴 会 告 以 此 意 更 重 问 之

    3. (3) 本文中明帝在不同场合是如何回答同一问题的?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七、现代文阅读
  • 8. (2020八上·山东期中)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人体的好朋友

    ①一说起细菌,人们往往深恶痛绝,认为它们是引发疾病的“罪魁祸首”。其实细菌并非都致病,它们当中很多有益细菌还是人体的好朋友。

    ②美国基因学专家在研究了人体内几百种不同细菌的DNA后证明,刚出生的婴儿,其体表和体内是无菌的,但在出生后几个小时,随着吃奶、喝水等,一些细菌便乘机进入体内“安家落户”。此后,“移民”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一个庞大的“王国”。最初的“战争”决定了每个人体内细菌的类型,有的是“常住居民”,有的则属于“流动人口”。细菌也有自己的“语言”,喜欢群居,一般同一种细菌聚集在一起,既交友也树敌。如果将人体内的细菌逐个头尾相接,其长度可绕地球2周还多,仅人类消化道就含有将近2.04千克细菌。

    ③别以为细菌都是有害的,其实大部分细菌是有益于身体健康的。人的健康长寿离不开正常的菌群。比如生活在我们肠道中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可以帮助消化,还能保护人体不受病原体感染。再如,利用人体自身细胞不能产生的酶,合成人体所需要的维生素和营养物质,比如氨基酸等。

    ④益生菌是一种对动物有益的细菌,它们可直接作为食品添加剂服用,以维持肠道菌群的平衡。在欧洲一些著名长寿之乡,如高加索山区、地中海沿岸国家,当地人常饮自制的酸牛奶,极少患糖尿病、心血管病、肥胖症等疾病,研究认为这与酸牛奶中含大量益生菌有关。益生菌是人类的好朋友。

    ⑤当然,也有一些细菌会对人体产生危害。人体有几个细菌最多的角落,分別是ロ腔、鼻腔、腋窝、肠道等处。人的口腔是细菌生长难得的“沃土”,美味的食物残渣和适宜的温度、湿度,为细茵创造了舒适的生存环境,也为有害菌群的滋生提供了有利条件。一不小心,ロ腔溃疡、牙周炎、ロ臭、疼痛等扰得人不得安宁。

    ⑥常见的肺炎球菌则寄居在人的呼吸道里,在外部温度、湿度适宜的情况下,这种细菌与人体相安无事。当人体受凉、过度疲劳、精神受到强烈刺激、创伤等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时,这种平衡便会被打破,肺炎、“老慢支”等呼吸系统疾病就特别容易复发。

    ⑦但有害细菌并不全是“坏孩子”。

    ⑧即使是这些有害的细菌,其存在对人类而言也并非全是坏事。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 , 将细茵消灭得过于彻底的环境,反而会给人类的健康带来危害。英美科学家联合研究发现,儿童时期不接触细菌和病菌,是5岁以下人群1型糖尿病病例近年来急剧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那些生活在农村的孩子,由于更早接触到带菌的物质,有更多机会与宠物相处,患过敏症、哮喘和湿疹等疾病的概率反而很低。

    ⑨因此,目前医学界并不主张普通家庭大量使用消毒剂、杀菌剂,如果刻意营造这种无菌环境,反而会使人体变成“温室里的花朵”,使自身的免疫力越来越差。

    1. (1) 第③段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该种说明方法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 (2) 下列对原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科普说明文,由于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说明,让人觉得通俗易懂,富有情趣。 B . 第②段中的画线句,运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形象地说明了人体内的细菌之多。 C . 第⑧段加点的“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使说明文增添了科学性,更有说服力,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 . 有研究发现,近年来糖尿病病例急剧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患者在儿童时期没有接触细菌和病菌。
    3. (3) 现在,有许多年轻的母亲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更健康,经常在家用消毒剂、杀菌剂消毒,让孩子喝蒸馏水。请你运用文中说明的知识判断这些“年轻母亲”的做法是否正确。如果正确,请说明理由;如果不正确,请你劝说她们。
  • 9. (2020八上·山东期中)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核桃母亲

    上班的路上有一段林荫道,道旁栽着核桃树。

    路的右边紧邻着一所中学,红色的围墙。两个月的沉寂后,秋来学校又热闹起来。每当走到这里,我习惯慢下来,听听孩子们的读书声和喧闹声,心清心明。

    热闹的还有核桃树,青色的叶间垂挂着圆圆的绿皮核桃,沉甸甸的。凉凉的风穿于其中,有了温度,有了分量。

    不久,又多了一道风景。每天早上,一个衣衫破旧、矮瘦的中年女人会举着长竹竿打核桃,挥舞半天才落下一个,似乎很费力。奇怪的是她总蒙着面纱,看不到脸。

    开始,我向她热情地打招呼,试着和她聊天,想揭开我的好奇。她却不说话,一会儿摇头,一会儿点头,一会儿又用手比比画画。虽不说话,可眼睛里的真诚还是让人生出好感。之后,再看到地,我就会递上一个微笑。

    有时她更热情,硬塞给我几个核桃。说实话,生在中原的我还是第一次吃这样的青核桃。去皮后,才是日常见惯的核桃模样,坑坑洼洼却结实的外壳,敲去壳,是蝴蝶形的褐色核桃仁,有点苦涩,却分外地香,真是神奇。

    有一次,我看见戴着红色袖章的社区管理员走向她,心想坏了,管理员肯定要阻止训斥她了。不料,管理员竟接过她手里的竹竿挥舞起来,她在下面跑着接。我向管理员打听,终于知道了这个戴着面纱的女人的故事。

    十几年前,一场大火烧毁了她幸福宁静的家,丈夫在大火中丧生了。她本来是幸免者,起火时她不在,出去了。可是回来时面对熊熊火海,她想都没想直接跳进去了,任谁也拉不住,因为孩子还在里面。

    孩子被完好无损地救了出来,她却受了重伤,奄奄一息。脸部被大面积烧伤,嗓子因吸进大量浓烟,再也说不出话来。她觉得值了,心中充满感恩,感谢苍天还给她留下一个完整的孩子。在所有人对她失去希望的时候,她坚强地活了下来。

    她原本是一个漂亮娇小的女子,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教书育人。因不能发声,学校是回不去了。为了生存,她硬着头皮找了几家单位,终因骇人的面容遭拒。她尝试着摆起了地摊,怕吓着路人,就戴上了面纱。可是因为不能说话交流,做小生意也不行。她又去学刺绣,这倒是适合她的。没日没夜地绣,勉强可以度日。

    孩子迅速地长大,她却迅速地苍老下去,被时间和生活风干成一枚干核桃,有着坚硬的外壳。

    眼看孩子上高三了,正是费脑子的时候,她也没钱买营养品,于是就来打一些核桃给孩子吃。

    后来,我见到了她的孩子,是一个帅气的男孩子,比她要高出一头。他从学校出来,搂着她的肩,又说又笑。忽然一阵大风,吹掉了她的面纱。那是一张怎样的脸呀,满脸烧伤的痕迹,皱皱巴巴,像核桃的外壳。那样的疼痛在脸上,让人不忍目睹。

    面纱被风吹着跑,男孩子追着面纱跑。她站在那里竟笑了,核桃壳的脸笑成了蝴蝶形的核桃仁,翩翩飞舞。

    1. (1) 选文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其作用是什么?
    2. (2) 试分析标题“核桃母亲”的作用。
    3. (3) 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 (4) 请结合本文内容概括“她”(母亲)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 10. (2020八上·山东期中) 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红军旅伴

    同他一起的一个孩子外号叫“老表”,他也是从差不多那么远的地方江西走过来的。“老表”十六岁。

    他们喜欢红军吗?我问他们。他们真的感到有些奇怪地看看我。他们两人显然都从来没有想到过会有人不喜欢红军的。

    “红军教我读书写字,”“老狗”说,“现在我已经能够操纵无线电,用步枪瞄准。红军帮助穷人。”

    “就这么ー些?”

    “红军对待我们很好,我们从来没挨过打,”“老表”说,这里大家都一样,不像在白区里,穷人是地主和国民党的奴隶。这里大家打仗是为了帮助穷人,救中国。红军打地主和白匪,红军是抗日的。这样的军队为什么有人会不喜欢呢?”

    有一个农村少年是在四川参加红军的,我问他为什么参加。他告诉我说,他的父母是贫农,只有四亩田(不到一英亩),不够养活他和两个姊妹。他说,红军到他村子来时,全体农民都欢迎他们,给他们喝热茶,做糖给他们吃。红军剧团演了戏,大家很快活,只有地主逃跑了。分配土地后,他的父母也分到了地。因此他参加穷人的军队时,他们并不难过,反而很高兴。

    另一个少年大约十九岁,在湖南当过铁匠学徒,外号叫“铁老虎”。红军到他县里时,他放下风箱、锅盘,不再当学徒了,只穿了一双草鞋、一条裤子就赶紧去参军。为什么?因为他要同那些不让学徒吃饱的师博打仗,同剥削他父母的地主打仗。他是为革命打仗,革命要解放穷人。红军对人民很好,不抢不打,不像白军。他拉起裤腿,给我看一条长长的白色伤疤,那是战斗的纪念。

    还有一个少年是福建来的,一个是浙江来的,还有几个是江西和四川来的,但是大多数是陕西和甘肃本地人。有的已从少年先锋队“毕业”,虽然看上去还像孩子,却已当了几年红军了。有的参加红军是为了打日本,有两个是为了要逃脱奴役,三个是从国民党军队中逃过来的,但是他们大多数人参加红军是“因为红军是革命的军队,打地主和帝国主义”。

    1. (1) 当时的人们为什么欢迎红军甚至参加红军?
    2. (2) 文中的红军战士有哪些特点?
    3. (3) 人们踊跃参加红军反映了当时中国怎样的社会现实?
八、作文
  • 11. (2020八上·山东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云卷云舒,日光常在;莺飞蝶舞,花香常在;时光荏苒,亲情常在……纵使尘世万般变化,但总有些什么,始终陪伴着我们走过生命的轨迹……

    请以“……………常在”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

    2)自选文体;

    3)不少于500字;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