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āo huǐ |
lǎn duò |
yǐn bì |
chóu xiè |
兴高采烈 悠然自得 惊慌失措
①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②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③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使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④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
⑤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_________,减之一分则嫌_________,素之一忽则嫌_________,黛之一忽则嫌_________。
⑥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白鹭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画面。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的镜匣。
⑦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于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⑧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生命了。
⑨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
⑩——不,歌未免太铿锵了。
⑪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文章第③自然段用的手法写出了白鹭的美;文章第⑤自然段写出了白鹭的美,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白鹭“适宜”的程度无可挑剔,感受到白鹭外形的美。
⑥⑦⑧
①“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的是在望哨吗?”这句话是说作者相信白鹭是在望哨。
②这篇状物散文是围绕“白鹭是一首诗”来写的,文章首尾呼应,有强烈的节奏感。
③文章描写白鹭的外形和不同场景中的美,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寄居异国,几乎年节不分。每到中秋,既无心举头望明月,也无兴趣买象征明月的月饼来应景,一心思念的却是当年母亲一双巧手做的团圆饼。
其实,母亲经常做各种香喷喷的饼。到了中秋节,她就说自己手里捏的是“团圆饼”,她并不称它为“月饼”。她说:月亮是高挂在天上,放光明照亮世间的,怎么可以摘下来吃呢?说得外公和阿荣伯都呵呵地笑了。
母亲做团圆饼时,先炒好馅儿,甜的是猪油豆沙,咸的是雪里蕻炒肉末。由阿荣伯揉好面,切成平均的一团团,她再来包。我当然少不了在边上帮倒忙,为的是想快快有得吃。
外公爱甜食,母亲就特别为他老人家加工加料,做鸡油豆沙加枣泥馅儿的,摆在他床边由他随时可以吃。我就在外公身边跟进跟出,不用说,又油又香的枣泥饼,大半都给我吃了。
在银色的月光下,我扶着外公在庭院中散步,听他讲母亲少女时代既能干又热心照顾邻居的许多事儿,我听了一遍又一遍,总也听不厌。母亲却说:“许多事儿都是你外公加油加酱编出来的,我哪有那么好?”外公又捻胡子呵呵地笑了。
母亲定定地注视着外公,低声对我说:“外公一年年老了,你一年年长大以后,要去外路读书,不知还有几个中秋节能在外公和我身边一起过呢!”
我听了心里怅怅的,抬头望外公,他笑得满脸皱纹,白胡须在月光中微微飘动。我觉得外公像一位老仙翁,就要冉冉升天而去,不由得一阵心酸,几乎掉下泪来。外公微微颤抖的手,紧紧捏着我的小手说:“小春,你赶快写信到北京给你爸爸,要他快点回来,逢年过节,总要一家团圆,吃你妈妈做的团圆饼啊!”
……
在摇曳的烛影中,母亲的笑靥里闪着泪光。我想念起远在北京、迟迟未归的爸爸,想起外公催我写信催他快回家的热切神情,也禁不住热泪盈眶,更深深体会到老师教我的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义。
①热泪盈眶:
②笑靥:
①中秋佳节,母亲和父亲一起制作团圆饼。
②月光下,外公对我讲母亲少女时代的故事。
③我们一家团圆,在月光下吃团圆饼。
A.这两篇文章都运用了借物抒情的方法,抒发了对亲人、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之情。
B.这两篇文章抒发的感情都十分真挚、深切,两篇文章中“母亲”的形象都是贤惠和美好的。
C.本文中描写的“团圆饼”比课文中的“桂花糕”更为可口,因此我更喜欢“团圆饼”。
材料一:
世界部分国家人均读书量如下表
国家 |
以色列 |
俄罗斯 |
日本 |
法国 |
韩国 |
中国 |
量(本) |
64 |
55 |
40 |
24 |
11 |
4.77 |
材料二:“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在玩手机。”这句广为流传的网络语,正是很多人真实生活的写照。一项网络调查显示,中国人33%的休闲时间用在网络上,尤其是手机上,17%的休闲时间用在电视上,只有10%的休闲时间用在阅读纸质书本上。许多人从清晨至深夜都必须有手机相伴,“手机依赖症”已经成为“社会流行病”。
材料一:
材料二:
1)每个人都有自己钟爱的东西,想想你的心爱之物是什么,写写它是什么样子的,你是怎样得到的,为什么会成为你的心爱之物。请以“我的心爱之物”为题完成习作,字数不少于350字。
2)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那是我们成长的地方。二十年后我们的家乡会是什么样子呢?请以“二十年后的家乡”为题,大胆、合理想象。字数不少于350字。
老师催促学生交作业,他扬了扬手上的作业本,问:“都交齐了吗?不会有漏网之鱼吧?”有位学生怯怯地说:“老师,那条鱼明天自投罗网可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