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自贡市专用2017-2018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学月考试...

更新时间:2024-07-12 浏览次数:489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 1. (2017九上·自贡月考)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有错的一项是(    )
    A . (qiú)枝        (nán)木         坦荡如(dǐ) B . (lì)         (xùn)菌         (yà)苗助长 C . (hú)树         (jìng)流        (zhuì)惴不安 D . (còu)理        (chán)娟        (dàng)其租入
  • 2. (2017九上·自贡月考)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 秀颀     妙手偶得     潜滋暗长 B . 涸辄     旁逸斜出     纵横绝荡 C . 甬道     浮想联翩     无边无垠 D . 荒诞     叩石垦壤     恹恹欲睡
  • 3. (2017九上·自贡月考)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面对无意义的朋友关系时不如坦荡如砥 , 立马绝交,投身下一段高质量的友谊中。 B . 初中的科目比小学较多,因此,在学习中我们不能揠苗助长 , 一定要循序渐进。 C . 十八岁是成人的年纪,那时我们绝不可以继续惴惴不安地挥霍父母辛苦所赚的金钱。 D . 若疾病在人体皮肤上,一定不要讳疾忌医 , 以免病情恶化后造成诸多不良的后果。
  • 4. (2017九上·邵阳月考)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不仅唐诗涌现出了许多才华横溢的诗人,而且还是中国人引以为豪的文化遗产。 B . 《中华文明之美》开播以来深受观众喜爱的原因是其新颖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造成的。 C . 为了提高节目的文化水平,《朗读者》邀请文化艺术界专家参与了节目的录制与策划。 D . 2016年美国“玫瑰公主”在加州帕萨迪纳评选揭晓,17岁华裔女孩刘瑞麒入选。
  • 5. (2017九上·自贡月考)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语文,是语言和文学以及文化的简称。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                            

    ①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②语文的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

    ③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

    ④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特点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④②③ C . ①②④③ D . ①③②④
  • 6. (2017九上·自贡月考) 下列有关作家作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茅盾,现代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他的《白杨礼赞》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文章。 B . 《囚绿记》是一篇咏物抒情的文章。其作者陈蠡是现代散文作家,原名陆圣泉。 C . 陶弘景的《扁鹊见蔡桓公》启迪人们:犯了错误要及时改正,不能拒绝别人的批评。 D . 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现代文阅读
  • 7. (2017九上·自贡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纯音乐比歌曲有着更为广阔的“感受空间”,这个判断似是而非。说纯音乐有更大的宽容度,可是,说它在感染力或包容度上优于歌曲,则并不那么恰当。事实上,歌是一种极特殊的形式。我一直并不把作歌看成填词谱曲,原因即在此。我觉得歌曲的发展有它自己的方式和逻辑,而不是器乐(音乐)的方式和逻辑。理想境界的歌并不是词和曲的结合,两者不存在结合的问题,而是从诞生起就浑然一体。换个角度观察:语言和音乐有一部分是重合的,在那个部分里音乐和语言其实是同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就是歌。歌是人自身拥有的一种自然能力,它把自己撞出了声音,就是这样。这种说法有点儿神秘,但却是真实的。当然,真正的歌是太少了。

        有一句老话,好像是“情之所动,发乎于声”,这个说法倒有点儿像歌的定义。真正的歌,如果把它改编成器乐曲,不管怎么改编可能都是失败的,它不会比原先的内容多,或者说多出来的东西不会比原先的东西精彩。

        因此我说:回到歌唱。

        即便从一般意义上来讲,歌唱亦是音乐的源头。在漫长的人类史上,歌唱肯定是音乐史的第一个阶段,随后才是器乐的阶段。从中世纪开始,器乐统治了西方将近四百年,致使整个近现代都成了器乐的天下,而歌曲只占据非常可怜的仆从地位。从本世纪开始,随着黑人布鲁斯的兴起,并乘着一个新大国的新的全球影响力,歌曲重新回到了音乐的主流地位,它的发展是迅速的、惊人的、幅员广大的、波澜壮阔的,而器乐的发展开始呈现缓慢和僵化的局面,因此我们或可以把二十世纪称为歌唱的世纪。而由于这个歌唱世纪的推动,千百年来在民间默默发生默默流转并分隔在世界各个局部地域的歌唱,开始得以在整个世界中流传,并有可能光荣地进入音乐的史册,使这部长期以来只有器乐史的人类音乐史,终于不再因歌唱的缺席而残缺。

        而这里你看到的,不过是一点点可怜的文字。对它们而言,更大的世界在于它们评价的对象内部。你可以把文字全部忘掉,然后脱去心上的所有累赘,像个刚刚出生的婴儿,怀着纯真倾听那些来自陌生世界的歌声。这是评论者所期望的,也是回到歌唱的另一层涵义。

    (节选自李皖《回到歌唱·自序》,有改动)

    1. (1) 关于作者所说的“回到歌唱”,与其涵义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 重新理解“真正的歌”的感染力与包容度并尊重其发展的方式与逻辑。 B . 重新思考将歌曲改编为器乐曲的方式与逻辑并使结果更加丰富与精彩。 C . 重新认识歌唱在人类史上的作用并站在时代高度上申明其应有的位置。 D . 从一个新的角度聆听本书中所论及的这些可能是既熟悉又陌生的歌曲。
    2. (2) 下列对文意的分析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 传统观念曾一度认为,纯音乐比歌曲有着更为广阔的“感受空间”,本文作者对这观点持完全否定的态度。 B . 不尊重歌曲的创作规律,将其任意改编为器乐曲,使“真正的歌”越来越少,本文作者对此现象提出了批评。 C . 本文作者力图以自己的文字重写音乐史,对器乐统治西方近四百年的历史予以澄清,还歌唱以本来的面目。 D . 本文作者认为,理想境界的歌是情感性、音乐性通过语言载体的完美传达。由此我们亦可以得到“诗歌同源”的论断。
  • 8. (2017九上·自贡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文化

        人类衣食住行这类维持生存的生活方式没有太大不同,即使有不同,也没有根本的意义。比方,用筷子还是用刀叉或直接用手抓吃饭,对于人类的命运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是主张义先利后还是义后利先,主张人是目的还是手段,把自然看作是与自己同属一个整体还是与己无关的对象,却足可影响人类甚至整个地球的命运。因此,这里不考虑作为物质现象的中国文化,而考虑这些现象中所渗透的中国的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或者说,中国之道。

        中国文化从产生的时候起,就推崇德性,倡导恃德者昌,恃力者亡,这是我们祖先的信念。我们的先人推崇的那些开天辟地的圣贤,其共同的特点就是舍己为人,克己让人,给人类造福。他们都有博大的胸怀,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牺牲自己,成全众人,被我们中国人奉为文明始祖的人,无论盘古、女娲,还是伏羲、神农,或黄帝、尧、舜,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创造文明,与民兴利,公而忘私,品德高尚。

        中国文化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也有种种不足为人道的地方,但是它的文化精神就总体而言是高尚的,是不会过时的,只要人类希冀在和平与平等的世界上生活的话。中国精神或中国之道的核心可以概括为如下几项: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和而不同的共同生活原则和思想原则、义利之辨的道德理念、己立立人与己达达人的淑世情怀、四海一家与天下太平的世界愿景等。这些中国之道并非中国文化所独有,但却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和中国文化能够复兴的根据。这些理念与西方现代性的许多原则是不相容的,却是人类生存下去不可或缺的。现代中国文化要有不同于现代西方文化的感召力,只有建立在这些普适的理念基础上,而不能以已证明是有根本问题的某些西方现代性原则为基础。

        当然,中国文化的复兴绝不是说只是将这些理念单纯再重申一下,而是要将它们予以现代的阐发,因为文化复兴实际是文化重建,这就需要我们不是把西方文化作为敌对的东西或对立的东西,而是要把它作为助缘。中国之道的理念若是普适的,它就能吸纳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就一定会有兼容性。重建中国文化不是恢复传统文化,而是发展中国文化。

    (选自《光明日报》2011年7月23日,有改动)

    1. (1) 下列有关本文中的“中国之道”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之道是指渗透着中国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的现象。 B . 中国之道并不存在于所有中国文化现象之中。 C . 中国之道的核心包括天下为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思想。 D . 中国之道是建立在普适理念基础上的高尚的文化精神。
    2. (2) 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任何生活方式都不足以影响人类的命运,无关乎中国的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 B . 中国文化一贯推崇的德性,既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也是复兴中国文化的根据。 C . 只要中国文化不过时,人类就能在和平与平等的世界上生活。 D . 体现中国文化精神的一系列理念与西方现代性原则具有不相容性。
    3. (3) 根据本文提供的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
      A . 坚持中国之道,并能吸纳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中国文化才能够发展、复兴。 B . 西方文化中也可能包含中国之道的某些内容。 C . 西方现代性原则不具备有利于人类生存下去的普适意义。 D . 现代中国文化要具备不同于现代西方文化的感召力,就必须重建中国传统文化。
  • 9. (2017九上·自贡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窗中戏剧

        ①女人倚在窗子边,朝对面望去。风微微地从河边吹来,感觉和平常没什么不一样。她住在顶楼的倒数第二层,街道在远远的下面,就连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的噪音也很少传到这里。就在女人准备从窗边转身离开的时候,她突然发现,对面那个老人房间里的灯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打开了。天色还不晚,外面还很亮,老人房间里的灯光并不明显,那种感觉就好像太阳底下开着的街灯,又像是灯火通明的教堂里,某个人在窗边点亮的蜡烛

        ②女人站住了。

        ③老人打开窗子,朝着这边点了点头。

        ④他是在向我打招呼吗?女人心里暗自想道。她所住的房子上面一层是空着的,下面一层是一个工厂,这会儿早就关门了。女人于是微微地点了点头,作为对老人的回应。只见老人又冲着这边点点头,同时伸手去摘帽子,却突然发现,自己的头上并没有帽子。老人转身消失在了后面的房间里。

        ⑤很快,老人又出现在了窗前。这次,他的头上多了一顶帽子,身上加了一件外套。他脱下帽子,微笑着向女人致意。接着,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白色的手帕,开始挥舞起来。一开始,是轻轻的,接着,越来越激烈。他把身子倾在窗台上,让人不得不为他担心他的整个身体会从窗子里跌出来。女人有些愕然地后退了一步。

        ⑥这时,窗子对面的老人一抬手,将手中的帽子远远地甩开了。同时,他将围巾顶在了自己的头上,就像一个穆斯林人一样,将自己的头包裹了起来。接着,他将双臂交叉,合在胸前,开始鞠躬。每次抬起头时,他的左眼都闭着,仿佛在向女人传递着他们两人之间的某种秘密信息。女人饶有兴味地看着这一切,直到她突然发现,窗子中出现了两条穿着窄窄的、打着补丁的丝绒裤子的双腿。老人在做倒立!当他那满脸通红、满是汗水而又兴高采烈的脸重新出现在窗前时,女人终于拨打了警察局的电话。

        ⑦老人仍然没有停下来。他披着一个床单,在两个窗子前交替出现。三条街道以外的警局接到了女人的电话,女人在电话中有些语无伦次、声音十分激动,以至于警察们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此刻,对面的老人笑得更厉害了,脸上的皱纹堆成了一团。他伸出一只手,做了个模糊的手势,在脸上一抹,随即,他脸上的笑容消失了,似乎,他的笑容已经瞬间被他攥在了手里。女人一直站在窗边看着这一切,直到警车赶到楼下。

        ⑧女人气喘吁吁地跑下楼。警车周围已经围了许多人。一群人跟着警察和女人上了楼,有好几个甚至跟到了最后一级楼梯上。他们凑在一起,好奇地等待着——先是有人上前敲门,没有人应;然后按门铃,仍然没有回应。作为训练有素的警察,打开一道门并不是难事——门很快被打开了,干净利落。顺着窄窄的走廊,他们终于捕捉到了走廊尽头隐约的灯光。女人蹑手蹑脚地,紧紧地跟在警察后面。当通往里间的那道门被打开时,只见老人背对着他们,仍站在窗子旁。他的双手拿着一个大大的白色的枕头,放在自己头上,又拿下,不断重复着。那样子仿佛是在告诉什么人,他要去睡觉了。而他的肩上,还披着一块地毯。众人几乎已经走到了他的身后,老人仍然没有转身——这个老人的听觉已经非常迟钝了。女人的视线越过老人,望向对面,她看到了自己家那扇昏暗的窗子。

        ⑨就像她所想的那样,底下那一层的工厂已经下班了。不过,在她家楼顶上,不知什么时候搬来了一对小夫妻。在他们房间的窗子旁,有一个围着栏杆的儿童床。一个小男孩正站在里面。

        ⑩这个小孩儿头上也顶着一个枕头,身上披着一个床单。他不停地在床上蹦着跳着,朝着这边挥动着双手,嘴里咿咿呀呀地叫着。他先是笑着,接着,用手在脸上抹了一把,随即,他的脸变得严肃起来,仿佛他在一秒钟之内将自己的笑容攥在了手中。紧接着,小男孩伸出手,用尽全身力气将手中的笑容抛到了所有目瞪口呆的人们脸上。

    (选自《读者》,作者:[德]伊尔泽·爱辛格尔)

    1. (1) 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小说使用多种人称方式,通过有限视角和无限视角的自如转换,讲述了一个女人驻足窗边偶然发现的“窗中戏剧”——一位老人为对面楼上的小男孩的倾情表演。 B . “外面还很亮,老人房间里的灯光并不明显”这句话暗示女人能够看到老人的表演,较好地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 C . 这篇小说精心刻画了一位老人的形象。一方面尽情展示“窗中戏剧”,对老人进行正面的动作和神态描写,另一方面也通过小男孩的表演对老人进行了侧面烘托。 D . “窗子”这个意象在小说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窗中戏剧”窗子是观察点、立足点,女人所站立的“窗子”和老人表演的“窗子”分别是误会的源起点和终结点。 E . 小说选择一个偏僻的题材,尽情展示老人在窗前逗孩子玩的独角戏剧,老人表演只是排遣自己的孤独寂寞,让我们透视到了当时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猜疑。
    2. (2) 小说开头第①段画线句对老人房间灯光的描写有什么作用?(答出二点即可)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 (3) 小说是怎样刻画老人形象的?请从人物描写方面指出两种描写手法,举例并作出简要的分析。
    4. (4) 小说题为“窗中戏剧”,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拟题的理由。
三、文言文阅读
  • 10. (2017九上·自贡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捕蛇者说

        永州野产异蛇:黑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选自《柳河东集》)

    1. (1)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而白章                  质:底子,底色。 B . 可以大风                  已:止,这里指治愈。 C . 貌若甚者                  戚:亲戚。 D . 之乎                    毒:痛恨,怨恨。
    2. (2)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之”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 永州野产异蛇 B . 募有能捕 C . 今吾嗣为十二年 D . 若毒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毒蛇的外形异。它黑色的身子上,长有白色的花纹,与其他普通毒蛇不一样。 B . 毒蛇的毒性异。它碰到草木,草木全都枯死;它咬了人,就没有治愈的办法。 C . 毒蛇的用途异。它可以晒干后用来治好麻风、手脚弯曲不能伸展等许多病症。 D . 毒蛇的数量异。它的同类有上百条,因此皇帝每年都招募捕蛇人征集这种蛇。
四、语言表达
  • 11. (2017九上·自贡月考) 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1) 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2. (2) 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 12. (2017九上·自贡月考) 下列情境中的语言表达是否得体。得体的,请选“A”;不得体的,请选“B”。

    ①中秋节那天,全家去酒店聚餐。结束后,只喝了一点儿酒的爸爸坚持要自己开车。女儿劝阻说:“爸爸,酒后驾车会造成车毁人亡的悲剧,你不要命了吗?”

    ②舅舅送给小明一款新手机,父母不让他把手机带到学校去,小明很郁闷,有同学安慰他说:“你父母是为你着想,担心手机会影响你的学习,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吧。”

    ③我国《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中规定:室内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小玺在车站候车室看到一位老大爷正在吸烟,于是对老大爷说:“老大爷,您好!为了大家的健康,请您到车站吸烟区吸烟,好吗?”

  • 13. (2017九上·自贡月考) 仿照下面画横线的部分,续写一个句子组成排比句。

    潇洒是人们心中的美丽风景,潇洒的内涵包罗万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一种与世无争的潇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是一种豪迈自信的潇洒;

五、诗歌鉴赏
  • 14. (2017九上·自贡月考)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 (1) 下面是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请选“A”,错误的请选“B”。

      ①上片抒写由喝醉酒后而触发的怀旧之感、伤今之情、惜时之意。

      ②下片抒写了消逝中的再现、重现中的变化,以及词人对这种现象的感受与思索。

      ③“夕阳西下几时回”透露出对美好景物和难忘情事的流连,以及对光阴流逝的惆怅。

      ④结句“小园香径独徘徊”中的“独”字突出了独享歌筵之乐的得意之情。

      ⑤此词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词人对年华流逝、好景不长的伤感之情。

    2. (2) 下片“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传诵千古的佳句,请简要分析这两句诗,并说说这两句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默写
  • 15. (2017九上·自贡月考)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1) 商女不知亡国恨,。(杜牧《泊秦淮》)
    2. (2) 但愿人长久,。(苏轼《水调歌头》)
    3. (3) 河伯欣然自喜,。(《庄子》)
    4. (4) ,故园无此声。(纳兰性德《长相思》)
    5. (5) ,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七、命题作文
  • 16. (2017九上·自贡月考)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一)也许你曾经因学习的重压而放弃过;也许你曾经因朋友的误解而苦恼过;也许你曾经因父母的指责而伤心过;也许你曾经因老师的批评而自卑过;也许你曾经因生活的失意而痛哭过……不过,这一切都已过去,这一切都成为你永久的怀念。回首往事,你一定会有很多感触。

    请以“从此,我不再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文体自选(诗歌除外),立意自定;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文中的人名、地名、单位名一律用“××”代替;④卷面整洁,字迹清楚;⑤不少于500字,最多写满格。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火了,也火了来自复旦附中16岁的诗词学霸——武亦姝。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评价:“武亦姝站在那里气定神闲的样子,诗意就出来了,这就是所谓的‘腹有诗书气自华’。”想学金融的上海高二学生姜闻页,并不觉得读诗词浪费时间,她说“接受美的熏陶,让自己能诗意地栖居在现实的土地上。”有的同学说:“中考只占5分的古诗文默写,用背书的时间可以多做好几道理科题,分数早回来了!”“我又不读中文系,有必要学这么多吗?”还有的同学说:“中国的未来不会属于像武亦姝那样只会背中国古诗词的少年。”

        请参照以上材料的内容及含意,根据你的理解和体会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标题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立意自定;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文中的人名、地名、单位名一律用“××”代替;④卷面整洁,字迹清楚;⑤不少于500字,最多写满格。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