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思想政治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17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政治):专题10 文化传承与创新

更新时间:2017-11-03 浏览次数:749 类型:二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2021高三上·洮北期中) 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组织结构中,人们重视家庭的团聚、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和谐。受其影响,中国传统哲学有着浓厚的“尚圆”思维,讲究圆满、圆融、圆通,花好月圆、团团圆圆等也成为普通中国人的美好追求。由此可见(    )

    ①传统文化对社会变革有深刻影响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③哲学可以指导人们正确改造世界   ④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2. (2017·江苏) 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都留下了无数不朽作品。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时代的烙印和特征。今天要创作出在人民中传之久远的精品力作,就要(    )

    A . 超越生活、改变社会 B . 立足实践、扎根生活 C . 继承传统、满足大众 D . 博采众长、海纳百川
  • 3. (2017·江苏) 在一些旅游景区,国内外的许多标志性建筑如天坛、鸟巢、兵马俑、埃菲尔铁塔、悉尼歌剧院等,经常被照搬、模仿或抄袭,山寨景观多次出现。对此类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

    A . 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B . 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融合 C . 发展了国家倡导的大众文化 D . 需要通过文化创新去改变
  • 4. (2019高二上·靖远月考) 2016 年 11 月 30 日,我国的“二十四节气”获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对此有人认为,“二十四节气在今天的作用已经微乎其微,意义不大”。如果请你反驳这种观点,下列可能用到的关键词最合适的一组是(    )

    A . 文化平等  文化差异  文化交融 B . 文化影响  文化传承  文化自信 C . 文化借鉴  文化包容  文化繁荣 D . 文化传播  文化市场  文化自觉
  • 5. (2017·新课标Ⅲ卷) 80多年来,红军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最壮丽的远征吸引了国外许多作家和记者,诞生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埃德加•斯诺著《红星照耀中国》,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写《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向全世界展现了长征这部壮丽的史诗,引起强烈反响。这表明(    )

    ①革命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革命文化具有历久弥新的精神价值

    ③革命文化的内涵是在交流过程中确定的

    ④革命文化通过大众传媒的传播而具有价值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6. (2017·北京)

    在中国水墨画里,墨分五色,中的五色常指“焦、浓、重、淡、清”即使只用水墨,也可使画面产生视觉效果的变化,阴阳明暗,凹凸远近,苍翠秀润,动静巨微,尽在“五色”之妙。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①墨分五色在墨色运用上丰富多变,是思辨思维的体现

    ②墨色浓淡的变化,变现出无穷境界,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③墨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载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表现

    ④追求内敛、含蓄,崇尚飘逸、空灵,是时代精神的典型特征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7. (2017·新课标Ⅱ)   2016年9月,中国歌剧舞剧院复排的民族歌剧《小二黑结婚》在北京上演。该剧既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地域性音乐风格,又融入了时尚元素,洋溢着青春气息,在表演样式,舞美设计、服装造型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演出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受到观众热烈欢迎。这表明(  )

    ①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超越时空的艺术价值

    ②只有赢得市场,优秀传统文化才有价值

    ③只要引入流行元素,优秀传统文化就能很好地传承

    ④善于推陈出新,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满足人们的新需求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 ④
  • 8. (2019高二上·菏泽月考) 近年来,大批中国游客到俄罗斯参观“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斯莫尔尼宫、列宁墓等,感受俄罗斯红色文化的魅力。同时,毛泽东故居等中国红色旅游项目越来越受到俄罗斯人的喜爱。中俄两国之间红色旅游发展得益于两国的红色文化(  )

    ①是推动两国文化发展的主导因素

    ②是满足两国民众文化需求的重要资源

    ③既具有共同的精神内涵又具有鲜明特色

    ④规定着各民族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

    A . ① 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 ④
  • 9. (2017·新课标Ⅱ) 某社区有汉、回、白、彝、傣等二十多个民族居住。每逢民族节日,各族群众都一起欢庆,“通过民族节,众筹百家宴”。在泼水节大家到民族团结广场相互泼水祈福,在火把节组织篝火晚会一起载歌载舞,在开斋节一起吃馓子、油香……该社区各组群众通过民族节(  )

    ①是各民族实现共同繁荣的有限途径

    ②体现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③实现了多民族地区社区组织的自我完善

    ④是各民族相互尊重、文化交融的生动写照

    A . ① 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10. (2017·新课标Ⅰ)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世界一流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世界第一颗量子通讯卫星“墨子号”遨游太空,5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世界领先,“蛟龙号”创造了作业类载人潜水器下潜深度新的世界纪录,超级计算机排名稳居世界第一……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的文化意义在于(  )

    ①凸显了科学素养在文化素养中的核心地位

    ②为文化发展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手段

    ③强化文化的统一性、缩小文化的差异性

    ④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
  • 11. (2017·江苏) 社区是我们共同生活的家园。传统社区是一种“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血缘、地缘、感情为纽带,身边都是亲人、熟人,人情交往密切。随着社会变迁和生活节奏加快,社区已近乎一个“陌生人社会”,个人权利得到更多尊重的同时,人与人之间的界限也越来越分明,居民之间缺乏必要的互助和互动,甚至出现“对门不相识”的状况。

    如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共享已逐渐成为时代潮流,这为建设新型“熟人社区”提供了新思路。社区通过建设“云平台”,公示政府公共服务政策、社区业务办理流程、活动通知等,实现信息共享。此外,还在“云平台”上专设“邻里互助”“邻里商圈”等专栏,使玩具、图书等闲置物品顺利置换,实现物品共享;私人厨房、书房、车位临时出借,实现空间共享。基层党组织、居委会还通过“云平台”与居民加强互动交流,实现共同治理……共享、共治使得“邻里之间不再陌生”成为可能。

    结合上述材料,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 (1) 从经济、文化角度看,“共享”会给社区带来哪些改变?

    2. (2) 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谈谈社区“共治”需要各方作出哪些努力。

    3. (3) 展望共享社区的未来,有人说,“共享是一种向传统的回归”。请运用一个最恰当的哲学道理评析上述观点。

       要求:①观点明确,紧扣主题,理由充分,合乎逻辑。

       ②学科术语使用规范,字数250字左右。

  • 12. (2017·新课标Ⅲ卷)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以高铁为代表的中国铁路“走出去”,已成为中国制造的“亮丽名片”。

    材料一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形成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目前,中国建成了营业总里程达2.2万千米的高速铁路网,居世界首位。近年来中国加快高铁“走出去”步伐。2017年4月,中国企业经过激烈竞争,获得了印度尼西亚雅加达至万隆高速铁路的建设合同。该铁路的开工建设,促进了中国高铁从单一的产品输出向产品、服务、技术、品牌、管理和资本的全产业链输出的转变。

    材料二

    中国铁路项目遍及亚洲、欧洲、北美洲和非洲。在埃塞俄比亚,中国企业近年来为当地培训了1.5万名铁路员工,满足了亚吉铁路建设运营需要。在肯尼亚,7年内将有超过3000名蒙内铁路的员工在当地和中国接受培训。中国企业负责人说,我们不仅要完成铁路工程硬件的良好建设,更注重铁路工程技术和管理经验等软件的完整移交,实现“中国标准”真正为肯尼亚人所用。中国铁路“走出去”越来越成为中外经济往来的桥梁、民心相通的纽带,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1. (1) 运用经济知识分析中国高铁“走出去”对中国相关产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并就如何加快高铁更好地“走出去”提出两条政策建议。

    2. (2) 运用文化传播的知识并结合材料,说明中国铁路“走出去”的文化意义。

  • 13. (2017·新课标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2017年春节期间,大型文化类竞赛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成为陪伴人们欢度新春佳节的一道文化大餐。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组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为己任,仅仅抓住受众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在赛制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大胆创新。比赛诗词涵盖《诗经》、楚辞、唐宋诗词、毛泽东诗词等,主要选自中小学教材,聚焦爱国、仁义、友善等主题。参赛选手来自各行各业,有学生、教师,有工人、农民、公务员,有海外华人、外国留学生。嘉宾现场点评,或分析诗词的深刻内涵,或发掘诗词的道德价值,或讲述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赛会设置竞猜、“飞花令”等环节,启用水雾台、大屏幕展示等舞美设计,应用新媒体互动、多屏传播等技术手段,打造出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节目的播出,引起强烈的反响,总首饰观众超过11亿人次,引发新一轮中国诗词热。

    1. (1) 《中国诗词大会》是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功案例,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其成功的原因。

    2. (2)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说明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中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3. (3) 请就学校如何开展中华优秀文化教育提两条建议。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