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别 | 培养基中的添加物 | MRSA生长状况 |
1 | 200 μg/mL蛋白质H | 正常生长 |
2 | 20 μg/mL青霉素 | 正常生长 |
3 | 20 μg/mL青霉素+200 μg/mL蛋白质H | 死亡 |
据上图分析,当叶肉细胞中蔗糖大量积累时,T-6-P合成基因的表达量将会,进而(“激活”或“抑制”)AGPase,使淀粉合成增加,储藏在叶绿体中。
①信号分子与受体结合后,通过G蛋白激活,并在其催化下由生成cAMP。cAMP的元素组成为。图中能体现生物膜蛋白具有和功能。
②由题意可知,信号分子可能为。
A. 促性腺激素 B. 抗利尿激素
C. 生长激素 D.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③生理过程“排卵”是指。
表一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对有关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影响 |
|||||||||||||||
植物生长调节 剂浓度/mg·L-1 |
愈伤组织诱导率% |
||||||||||||||
2,4-D |
KT |
中苜2号 |
草原3号 |
百脉根 |
红豆草 |
木樨 |
沙打旺 |
平均数 |
|||||||
1.0 |
0.02 |
88.00 |
82.67 |
86.67 |
69.33 |
53.33 |
58.67 |
73.11 |
|||||||
1.0 |
0.5 |
85.33 |
80.00 |
90.67 |
74.67 |
69.33 |
53.33 |
75.56 |
|||||||
1.0 |
1.0 |
82.67 |
77.33 |
85.33 |
64.00 |
60.00 |
48.00 |
69.56 |
|||||||
2.0 |
0.02 |
100.00 |
90.67 |
93.33 |
76.00 |
64.00 |
61.33 |
80.89 |
|||||||
2.0 |
0.5 |
94.67 |
89.33 |
100.00 |
89.33 |
73.33 |
68.00 |
85.78 |
|||||||
2.0 |
1.0 |
92.00 |
84.00 |
94.67 |
74.67 |
68.00 |
54.67 |
78.00 |
|||||||
表二 不同种类外植体形成愈伤组织能力的比较 |
|||||||||||||||
外植体 |
愈伤组织诱导率% |
||||||||||||||
中苜2号 |
草原3号 |
百脉根 |
红豆草 |
木樨 |
沙打旺 |
平均数 |
|||||||||
幼根 |
80.00 |
76.00 |
89.33 |
57.33 |
70.67 |
53.33 |
71.11 |
||||||||
下胚轴 |
96.00 |
92.00 |
97.33 |
84.00 |
72.00 |
65.33 |
84.44 |
||||||||
子叶 |
78.67 |
81.33 |
86.67 |
85.33 |
64.00 |
60.00 |
76.00 |
||||||||
茎 |
94.67 |
93.33 |
96.00 |
80.00 |
69.33 |
62.67 |
82.67 |
||||||||
叶片 |
84.00 |
74.67 |
81.33 |
64.00 |
56.00 |
54.67 |
69.11 |
||||||||
? |
—— |
||||||||||||||
|
能量转化效率 |
营养级 |
|||
Ⅱ |
Ⅲ |
Ⅳ |
Ⅴ |
|
22.11 |
25.72 |
18.57 |
13.40 |
①用接种针挑取(填“菌落A”或“菌落B”)接种于盛有完全液体培养基的离心管中,28℃振荡培养3~5天后,离心取沉淀物,用无菌水洗涤3次制成菌悬液。
②吸取1 mL菌悬液加入无菌培养皿中,倾注15 mL融化并冷却至50℃左右的基本培养基,待其冷凝后用记号笔在(“皿盖”或“皿底”)划分五个区域,标记A、B、C、D、E。
③在划分的五个区域上放入少量分组的氨基酸粉末(如下表所示),经培养后,观察生长圈出现的区域,从而确定属于何种氨基酸缺陷型。
组别 |
所含氨基酸 |
||||
A |
组氨酸 |
苏氨酸 |
谷氨酸 |
天冬氨酸 |
亮氨酸 |
B |
精氨酸 |
苏氨酸 |
赖氨酸 |
甲硫氨酸 |
苯丙氨酸 |
C |
酪氨酸 |
谷氨酸 |
赖氨酸 |
色氨酸 |
丙氨酸 |
D |
甘氨酸 |
天冬氨酸 |
甲硫氨酸 |
色氨酸 |
丝氨酸 |
E |
半胱氨酸 |
亮氨酸 |
苯丙氨酸 |
丙氨酸 |
丝氨酸 |
在上述鉴定实验中,发现在培养基A、D区域出现生长圈,说明该氨基酸缺陷型菌株属于缺陷型。
①查找数据库发现该放线菌的16S rRNA目的基因片段及相应限制酶识别序列如下图所示:
16S rRNA基因片段
限制酶 | EcoR I | BamH I | Hind Ⅲ | Sac I |
识别序列和切割位点 | G AATTCG | G ATCC | A AGCTT | GAGCT C |
为了获得目的基因16S rRNA,需要使用的限制酶是和。得到目的基因以后就可以利用PCR技术对16S rRNA进行体外扩增,此过程需要加入催化。
②聚合酶链式反应对引物的特异性要求较高,放线菌是一类GC含量高的细菌,设定退火温度时需要适当(填“升高”或“降低”)温度,为了摸索出最适退火温度,设定了55℃、56℃、57℃、58℃四个温度梯度,反应结束后,电泳检测PCR产物(已知16S rRNA片段大小为1 500 dp),不同温度对应的结果如图所示,1~4四个泳道分别对应的退火温度是(填字母)。
A.55℃、56℃、57℃、58℃ B.56℃、55℃、58℃、57℃
C.58℃、57℃、56℃、55℃ D.55℃、58℃、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