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梁启超全国巡回演讲内容(部分)
地点 | 演讲内容 |
南京东南大学 | “中国之学术就如矿产,宝藏极富,应用新方法来开掘,新的方法是西方来....但不是用西方文化来替代中国的旧有文化,而是选出西方文化好的部分,补充我们的文化,造成一种新文化。 |
武昌中华大学 | “湖北不独能代表长江文化,并能沟通黄河文化。如山东、河南,只能代表北方文化,不能传播南方文化于北方。湖北则容纳黄河文化,而传播于长江一带。一面自己产生文化,一面又为文化的媒介者,因其沟通南北,能令二元文化调和。” |
长沙市第一中学 | 不同意称湖南人为“蛮子”的贬义,认为蛮子没有什么不好。......“湖南蛮子应该保持为主义奋斗牺牲的精神,做全国的向导模范,把国家基础定稳固这才算湖南青年的特点。” |
材料一 唐朝长安城(见下图)以来雀街为界。将外郭城分为街东和街西两部分:街东归万年具管辖,街西归长安县管辖。这两部分就其面积而言。以来雀街为轴,东西是对称的;而且东西里坊数目也基本相等。但与此相反,朱雀街东万年具有住宅955处:朱雀街西长安县住宅为474处,仅为万年县的一半。《长安志》记载:“自朱雀门街南第六横街以南,率无居人地宅。“皇城周围、朱雀大街两侧和兴庆宫、大明宫之间区域为住宅分布密集区。
——摘编自张永帅《空间及其过程:唐长安住宅的分布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材料二
北宋东京城(见下图)以人口众多著称于世。东京宫城的人口密度约是2.5万人/平方公里:宫城城墙与内城城墙之间,人口密度最高达到4.5万余人/平方公里,由此逐渐向外围递减;内城城墙与外城城墙之间,人口密度约是1.2万人/平方公里。外城城墙以外的郊区,人口稀少,密度不超过100人/平方公里。内城和外城的城门附近都是人口密集的区域,即使是外城以外,虽然人口稀少,但外城的域门附近依然集聚着相当多的人口,形成草市,重要的街区、大道两侧均构成为线状的人口密集带。
——摘编自梁建国《北宋东京的人口分布与空间利用》
材料一 英国是较早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大国之一。1950年,英国外交部在记者招待会上向全世界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声明,但又声称不改变同美国一起“反对共产主义的长期目标”,并要继续同台湾国民党集团“保持实际上的联系”。1954年日内瓦会议后,中英两国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1960年,毛泽东与来访的英国蒙哥马利元帅进行会谈,毛泽东指出英国在个别问题上的态度(如联合国讨论蒋介石代表权问题的时候,同美国站在一起:在台湾英国还有领事以及西藏问题等)使得中国不能同英国正式互换大使。由于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中国领导人坚持原则,与英国进行了有理、有力、有节的斗争,英国政府终于放弃了“两个中国”、“台湾地位未定论”的错误立场,使中英外交关系在1972年3月13日升格为大使级,两国终于建立了全面外交关系。
——摘编自张树德《红墙大事》
材料二 中英两国建交40多年来,双边关系取得了全面而快速的发展。例如,1972年,中英贸易额只有3亿美元,2012年达到631亿美元。中国在吸收英国投资的同时,也在英国进行投资,2004年中国在英国的直接投资存量仅为1.1亿美元,2012年高达89.3亿美元。2011年,中国赴英人次为20多万,是1972年的1000倍。1972年,中国赴英留学生约100人,2011年达到12万人。
——摘编自江时学《中英关系的回顾与展望》等
材料 根据生产力发展变化,世界文明史可以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各文明的共同点是农业成为文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经济上的不平等直接表现为等级分别,统治政权一般采取帝王个人或者贵族寡头专政的形式,宗教速信是主导意识。工业文明时代,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工商业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主要支柱,人口快速增长。过去的社会分层逐渐消失,平等、民主成为政治上最大诉求,科学和理性日益主宰人类的意识形态和思维方式。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个观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材料 在清末十年新政中,以政治改革最为艰难,以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仿行预备立宪为界,经历了行政体制内的1901-1905“整顿旧法”和预备立宪政治改革两个阶段,前者为后者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改革之前,清朝的中央行政机构有军机处、内阁、六部等;地方行政机构分为省道府县四级,特殊及边远地区则有一套与行省有别的行政机构。随着时代的发展,清朝旧有行政机构的弊端日益暴露,1901年清政府宣布启动新政,相继增设一些新的行政机构,如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设立陆军部、巡警部、学部、商部等。还裁撤了一些过时或重叠的行政机构,如因黄河改道、漕米改折裁撤河东河道总督一职;将督抚同城的云南、湖北、广东三省巡抚裁撤,由云贵总督、湖广总督和两广总督分别兼管三省巡抚事;广东海关、福建水师提督等衙门因其职能已名存实亡也分别加以裁撤。
——摘编自崔志海《1901-1905年清末政治改革述论》等
材料:在反法西斯同盟的重创下,德意相继战败。在亚太战场,中国人民的顽强抗争、美国的反攻已使日本陷于困境。但日本的军事力量仍不能小觑,尤其是关东军有约70万人。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全面胜利虽已可预见,但要在短期内战胜日本还相当困难。按照美国之前的保守估计,在德国投降后,单纯指望美国政府至少还需要一年半的时间才能彻底战胜日本,美国要为此付出极大的伤亡代价,因此美、英政府特别是美国希望苏联能及早出兵对日作战。事实上,德黑兰会议期间美英就对日作战与苏联已有过讨论;雅尔塔会议期间,美英与苏联还达成了一系列不惜损害中国利益的协议,以满足苏联提出的对日作战要求。在既有协议下,1945年8月9日,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对日宣战,150多万军队从东、北、西三个方向,越过中苏、中蒙边境,向日本关东军发动突然袭击。号称“皇军之花”的关东军在苏军的打击下迅速灰飞烟灭。美军也兵临日本本土,8月15日,日本政府走投元路,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
——摘编自熊美云《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的原因和影响》
材料 怀素,湖南零陵人。其自叙:“(吾)幼而事佛,经禅之暇,颇好笔翰。”怀素虽为僧人,但性情狂放,好酒常醉,痴迷于草书,与前辈张旭齐名,世称“张颠素狂”。怀素居零陵时,贫无纸可书,乃种芭蕉万余株,以蕉叶供挥洒,名其庵曰“绿天”。他勤学精研。又用漆盘、漆板代纸,写至再三,盘板都穿,秃笔成冢。“然恨未能远睹前人之奇迹,所见甚浅。遂担笈杖锡、西游上国(京师),谒见当代名公”。曾从颜真卿、张旭之友邬彤学书,与李白等人交游。他妙悟自然,曰:“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遇坼壁之路,一一自然。”他化禅法为书法,笔为心用,形为意表;且创造性地融篆入草,用笔飞动圆转刚健。世人敬仰醉素之狂草,赞其书“点画飞动,变幻莫测”“张妙于肥,素师妙于瘦”。怀素狂草虽然在章法上形式狂癫,但元代赵孟頫认为其书“千变万化,终不离魏晋法度”。
——摘编自方凌波《论怀素狂草的艺术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