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条 | 如有人缔结抵押自身或转让物件的契约,而有五个证人及一个司秤人在场,那么当时所作的诺言不得违反。 |
第八条 | 不许取去或要求把被偷窃的并用做建筑或培植葡萄园用的木材或木柱作为自己所有,但同时允许按这些材料的价值之双倍价格对负责有使用之责者起诉。 |
第九条 | 凡高度达15英尺的树木,为使其不到损害近邻地区,其周围须加修剪。 |
(以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总额为100)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五国合计 |
1913 |
14 |
36 |
6 |
16 |
1 |
73 |
1920 |
14 |
47 |
5 |
9 |
2 |
77 |
1937 |
11 |
42 |
5 |
12 |
4 |
74 |
1948 |
11.2 |
53.4 |
3.9 |
3.6 |
1 |
73. 1 |
时间 |
主题 |
1933年 |
一个世纪的进步 |
1935年 |
通过竞争获取和平 |
1937年 |
现代世界的艺术和技术 |
1939年 |
明日新世界 |
1958年 |
科学、文明和人性 |
1962年 |
太空时代的人类 |
1964年 |
通过理解走向和平 |
1970年 |
人类的进步与和谐 |
1974年 |
无污染的进步 |
材料
自商鞅变法运动开始之后,由于其行动与理论的独特性,引起了学者与政治家的强烈关注。其后随着社会实践与文明程度的发展,学界更是把它作为法家治世的一种典型符号象征,进行了深入而又持续的研究。
从变法开始直至今日,对于商鞅变法性质的评判,从价值维度上可粗略地划分为四类不同的认知:第一类,传统法家学派“富强王治”的评判,积极肯定商鞅变法理论与实践,《商君书》《韩非子》等基本可以划归为这一类;第二类,传统儒家、道家、杂家等“背道刻暴派”的评判,即以道德为依据对商鞅变法持强烈批判态度,如荀子称商鞅为“盗兵”,孟子批评商鞅“强战”,等等;第三类,近代史学“富国强邦的军国法术派”的评判,如钱穆《国史大纲》、张荫麟《中国史纲》等;第四类,新中国成立后史学界“阶级服务派”的评判,主张商鞅变法顺应了经济变革的要求,为统治阶级的利益而服务,其中以郭沫若先生为代表。
——摘编自王云鹤《商鞅变法若干问题研究》
根据材料,任选一类关于商鞅变法性质的评判,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
材料一 北魏时期的飞天,西域风格是主流,但具体形象上已流露出中原之风。西魏的飞天洞窟,窟顶绘有道教诸神,有羽人、雷公、电母、雨神等诸神,另有伏羲、女娲等均人面蛇身,展示了中国传统的天地宇宙观念。
材料二 隋代莫高窟《献花伎乐飞天》,洞窟四壁环窟带状飞天一周,飞天呈辐射形式,或奏乐,或撒花,千姿百态、飘逸秀美,充分显示了古代民间画匠的功力和智慧:唐代飞天变化无穷的飞动之美与大唐奋发进取的时代精神完全吻合,画法较前代有很大的改变:由浪漫夸张步入现实,由天宫仙人转变为宫娥舞伎。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刘蓉《丝路多元音乐文化在敦煌壁画中的呈现》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敦煌壁画飞天的多元特征予以解释,并说明敦煌壁画的史料价值。
材料一 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模式与西方模式相去甚远,它是在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结构中展开的,也是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历史环境中展开的。它既没有形成城市工业化的强劲拉力,也没有形成农业资本主义化的巨大推力。西方是“大机器工业把越来越多的人口从农业吸收到工商业方面来”,中国则是农村经济的衰败把众多的农业人口排挤到城市中来;西方是城市的拉力强于农村的推力,中国则是农村的推力强于城市的拉力。
——摘编自行龙《近代中国的城市化特征》
材料二 1978~1998年我国城市化发展状况示意图
——据许成安等《我国城市化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中的若干问题》
主题 |
史实 |
核心 |
经济体制创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
新经济政策 |
利用市场和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经济 |
罗斯福新政 |
国家干预经济 |
|
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
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阐释:面对日益严峻的国内经济政治危机,苏俄(联)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等经济手段,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对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成功探索。
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罗斯福实施新政,改变自由放任政策,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推动了经济的恢复发展,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社会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请参照上述范例,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相关知识,拟定一个主题,完成一份探究设计。(要求:主题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主题 |
史实 |
核心 |
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