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温度/℃ | 水的质量/克 | 加入硝酸钾的质量/克 | 所得溶液的质量/克 |
① | 10 | 100 | 40 | 120.9 |
② | 60 | 100 | 40 | 140 |
选项 | 实验目的 | 操作及方法 |
A | 检验NaOH溶液中有Na2CO3 | 取样,滴加足量氯化钡溶液,观察现象 |
B | 鉴别氮气和二氧化碳气体 | 用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
C | 除去二氧化碳中水蒸气 | 将气体通入装有氢氧化钠固体的干燥管 |
D | 分离CaCO3和CaCl2固体的混合物 | 向混合物中滴加足量稀盐酸、过滤 |
a.鸡蛋 b.米饭 c.白菜 d.西瓜
材料一:1723年,施塔尔提出“燃素说”:燃素也是一种元素,燃素存在于一切可燃物中。如金属含有燃素,金属燃烧时金属释放燃素后成为金属灰(实际是金属氧化物);金属灰与燃素结合又会重新变回金属。
材料二:1766年,卡文迪许制得氢气并认为它是燃素;1773年,舍勒研究发现,可燃物燃烧需要一种他称为“火空气”的单质参与;1784年前,人们认为水是一种元素;1796年,普里斯特利制得可在“脱燃素气”中燃烧的“可燃空气”,也把它当作燃素。
材料三:1777年,拉瓦锡建立了“燃烧的氧化学说”,认为可燃物中不存在燃素;1801年,克鲁克香克证明了普里斯特利所谓的“可燃空气”是一氧化碳,从而结束了“燃素说”与“燃烧的氧化学说”之争。
选项 |
事实或现象 |
用“燃素说”解释 |
A |
金属成分比金属灰简单 |
因为金属燃烧时燃素从金属中逸出 |
B |
加热金属灰通入氢气,金属灰变回金属 |
因为氢气是燃素 |
C |
木炭与金属灰一起加热变回金属 |
因为木炭富含燃素 |
D |
铜在空气中加热后质量增加 |
因为金属铜中含有燃素,加热后有燃素逸出 |
E |
燃素(氢气)与脱燃素气(氧气)结合成为水 |
因为水是一种元素 |
[提出问题]滤液中含有哪些成分?
[实验并得出结论]过滤,滤液为无色,说明溶液中一定没有(填离子符号)
a.NaOH溶液b.AgNO3溶液c.NaHCO3溶液 d.生石灰 e.石蕊试液
资料:CO2与饱和的Na2HCO3溶液不反应。于是她用如图所的装置来制取CO2并验证其与Na2O2的反应。
(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Na2CO3
猜想二Na2CO3和Na2O2
猜想三Na2CO3和NaOH
你认为还可能是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①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水,振荡 |
固体完全溶解, |
样品中一定没有 Na2O2 |
②取少量实验①所得溶液于另一试管中,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振荡 |
|
猜想三正确 |
③取少量实验②所得上层清液于另一试管中,加入溶液,振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