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化学 / 综合题
  • 1. (2020·兴庆模拟) 18世纪前后,人们把元素等同于一种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的物质,即单质。“燃素说”和“燃烧的氧化学说”一度成为科学家争论的焦点。

    材料一:1723年,施塔尔提出“燃素说”:燃素也是一种元素,燃素存在于一切可燃物中。如金属含有燃素,金属燃烧时金属释放燃素后成为金属灰(实际是金属氧化物);金属灰与燃素结合又会重新变回金属。

    材料二:1766年,卡文迪许制得氢气并认为它是燃素;1773年,舍勒研究发现,可燃物燃烧需要一种他称为“火空气”的单质参与;1784年前,人们认为水是一种元素;1796年,普里斯特利制得可在“脱燃素气”中燃烧的“可燃空气”,也把它当作燃素。

    材料三:1777年,拉瓦锡建立了“燃烧的氧化学说”,认为可燃物中不存在燃素;1801年,克鲁克香克证明了普里斯特利所谓的“可燃空气”是一氧化碳,从而结束了“燃素说”与“燃烧的氧化学说”之争。

    1. (1) 用你所学的燃烧条件分析,材料二中的“火空气”是
    2. (2) 材料三中的“可燃空气”一氧化碳属于纯净物中的,所以不可能是燃素。
    3. (3) “燃素说”自提出后就引起争议。下列是当时科学家分析的事实或现象,用“燃素说”解释不合理的是(可多选)。

      选项

      事实或现象

      用“燃素说”解释

      A

      金属成分比金属灰简单

      因为金属燃烧时燃素从金属中逸出

      B

      加热金属灰通入氢气,金属灰变回金属

      因为氢气是燃素

      C

      木炭与金属灰一起加热变回金属

      因为木炭富含燃素

      D

      铜在空气中加热后质量增加

      因为金属铜中含有燃素,加热后有燃素逸出

      E

      燃素(氢气)与脱燃素气(氧气)结合成为水

      因为水是一种元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