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书纪年》 | 益继位后,启杀益而夺得君位。 |
《中国历代帝王》 | 益继位后,有些部族并没有臣服益,而拥护启,并对益部族展开战争,最后启胜而夺得权位。 |
《上古时代》白寿彝 | 禹死后,本应由伯益做部落联盟的首领,可是由于夏部落的强大,他们借助禹的余威,共推禹子启为王。 |
人物 | 贡献 |
隋文帝 | 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
隋炀帝 | 正式设立进士科 |
唐太宗 | 扩充国学规模,增加考试人数 |
武则天 | 增设殿试、武举 |
唐玄宗 | 诗赋成为进士科考试的主要内容 |
时间 | 人口数量(亿) | 耕地面积(万公顷) | 人均耕地面积亩 |
1753年(乾隆十八年) | 1.84 | 约4902年 | 4.00 |
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 | 2.86 | 约5071 | 2.66 |
1812年(嘉庆十七年) | 3.34 | 约5260 | 2.36 |
1851年(咸丰元年) | 4.32 | 约5042 | 1.75 |
材料一 下表是汉朝中央政府为经略边疆而设立的不同机构。
机构 |
管理范围 |
职能 |
郡县 |
北疆、东北疆、西南地区、南疆 |
管理民政、防务和屯田 |
属国 |
脱离本民族主体而迁徙到内地的边疆民族 |
设属国都尉,其内部事务仍由该内迁民族的酋长负责 |
都护府、校尉、中郎将、将军等 |
不具备设置郡县管理的边疆地区 |
管理民政、军政和屯田 |
材料二 汉王朝在广阔的边疆地区以长城为主干,设置完善的由塞、障、亭、燧组成的瞭望、预警和防御为一体的边防体系,可以及时掌握边疆地区的情况,也可以防御来犯之敌。对强大的匈奴先后采取了和亲、武力进攻、纳降、内徙、分化瓦解等政策;对西域诸国则是先后采取了频繁遣使者往来、武力征服、和亲、屯田、册封官爵等措施;对南方诸族则采取了郡县制和羁縻统治并行、“毋赋税”等政策。从边疆稳定、民族关系和睦的角度看,汉王朝的边疆政策是较为成功的。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和边疆治理》
材料一 甲午战后,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开始,这是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机。“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梁启超)。……戊戌政变后,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这些人,或脱胎于洋务运动,或警醒于民族危机,使中国人看到了群体的形式和力量,为广开民智而介绍了西方的科学知识,这些知识在近代中国转化为政治力量。新式知识分子是“中等社会”最进步的部分,但他们的思想和观念并不是从中国社会里直接孕育出来的,而是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理论,这与他们所代表的社会之间有着某种程度的脱节。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戊戌变法兴起于民族危难之时,变法维新思潮的灵魂是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与以前相比,变法维新思潮的爱国主义思想要更加广泛和更为深刻。维新思想家以抵御外国侵略为基点,着重于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改革和经济贸易的发展,从根本上实现祖国的富强,才能彻底摆脱民族危机。维新派所从事的变法宣传和历次上书言事的内容中,无不把挽救民族的危亡作为当务之急。
——摘编自史仲文、胡晓林主编《中国全史:中国清代思想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