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

更新时间:2021-05-23 浏览次数:164 类型:期中考试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1. (2021高一下·宁波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人画的逐渐衰微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造化与笔墨的关系。《韩非•子外储说》中关于画犬马鬼魅的难易之辩,反映了人们对形象准确度的重视,孰难孰易的高下判断以能否准确描绘对象可否“类之”而定。我们回看晋唐的绘画传统,“存形”是绘画的一个重要功能,笔墨的意义在于为造化服务,这也符合绘画的基本功能,即造型性。这个时期的画法以勾勒渲染为主,先以线条勾勒出物象的外形和结构,再以墨色层层渲染表现物象的层次、明暗和色彩等,笔墨的独立性尚未自觉。到了北宋,对于犬马鬼魅难易的认识,苏轼是另外一种看法:“难易在工拙不在所画。工拙之中,又有格焉。画虽工而格卑,不害为庸品。”他提出了评画新标准:画贵有格,虽工无益。文人画审美趣味的改变己在此显现端倪,不但文人画家开始在实践中重塑笔墨,理论家们也为笔墨的崛起铺平道路。何为画格?宋代理论家黄休复将其分为四类:逸、神、妙、能。“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笔简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于意表”,这被称为逸格,而“画能性周动植,学侔天动,乃至结岳融川,潜鳞翔羽,形象生动者”,列为能格。黄休复将逸格置于众格之首,笔墨与造化的关系己悄然转变,“形象生动”先于“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笔墨不再服务于造化,笔墨逐渐成为绘画的主体;造化服务于笔墨,造化可以被改造从而符合笔墨的结构和韵律。

    宋代以降的数百年里,中国画从再现意境走向了表现意趣,从形象创造走向了笔墨创造,从师造化走向了师古人,从注重写生走向了隔代私淑,这一系列的变化使得写意日盛而画意萎靡,写意花鸟画在晚清、近代最后几位文人画大家的笔墨演绎之后,留给我们的是一个巨大的困局。

    当下画坛中,我们可以将写意花鸟画做纵向与横向的比较。纵向上,清代以来笔墨陈陈相因,鲜有新意,笔墨图式呈现僵化的画谱气,甚至因为不事写生,疏离造化,花卉面貌千篇一律,以至于桃花、梅花不分,而牡丹、荷花等又画目雷同。横向上,当今人物、山水都有较大的发展,尤其是人物画引入西方的造型观念,洋为中用,使人物画打破了传统人物画造型不足的局面而获得了较大的发展空间。而无论是山水画还是人物画,在重视写生方面都比写意花鸟画来得主动和自觉,山水画有黄宾虹、李可染等,人物画有徐悲鸿、蒋兆和等身体力行,积极探索笔墨语言在写生情景中的重构。潘天寿曾有感于写意花鸟画的凋敞,尝试将山水画和花鸟画相结合,加入写生的因素,约束文人画,促进了文人画的学院派改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影响甚大。

    (节选自《美术观察》2015年第5期,有删改)

    1. (1) 关于“造化与笔墨的关系”,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 北宋以前人们对形象准确度比较重视,造化比笔墨重要,笔墨的独立性也尚未自觉。 B . 北宋以来笔墨慢慢成为绘画主体,造化己居于次要地位,甚至可以为笔墨做出牺牲。 C . 当下画坛除了继承笔墨的传统之外,还有意识地拓宽了造化的发展空间。 D . 苏轼提出了画格的概念,并将逸格置于其余三格之上,从而转变了笔墨与造化的关系。
    2. (2)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北宋之前的中国画流行勾勒渲染的画法,讲究物象的层次、明暗和色彩等等。 B . 再现意境、形象创造、从师造化、注重写生曾是中国文人画的重要特点。 C . 晚清及近代画家的笔墨演绎,导致写意花鸟画陷入写意日盛而画意萎靡的困局。 D . 写意花鸟画在当下画坛比起人物、山水画的较大发展已现落后的局面。
  • 2. (2021高一下·宁波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道家以站在世俗之外的心态冷眼旁观,滋生出独特的处世智慧,既有指导实际生活的经验性方法、技巧,也有待人接物的理论性原则、价值,更有超越实际生活、追寻心灵自由的超越性境界。

    与其他诸子哲学相比,道家最显著的特点是守柔尚雌。老子在其书中以“母”“婴儿”,“水”等外表柔弱之物为道的喻体以表示其对柔弱的崇尚。不仅仅是老子,庄子在其书中以颜回之卫、叶公子高使齐、颜阖傅卫灵公太子等故事说明,面对强者的压力,弱者的生存之道是以柔弱的姿态应对:支离疏“颐隐于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胁”,却因其无用之德得以在混乱的世间生存,看似柔弱的残疾人在强者环伺的世界反而能自我保存。

    无论对自己的思虑还是欲望,道家都主张不可恣意,而要有所节制。这包括通过对外在知识追求的限制、管理权力的内收、名利欲望的节度等方法的修炼,以达到在应接他者时自己内心的安宁与祥和。老子指出“圣人为腹不为目”,即是说饮食上保证自己吃饱喝足即可,不需要满汉全席、奢侈浪费。庄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这里庄子并不是反对人们对知识的追求,而是反对仅仅追求知识、不知追求生命自身。自我节制的结果是对他者的宽容。《老子》讲“和光同尘”,《庄子》讲“宽容于物,不削于人",即是说在人世中,需要一种宏阔的心态对待另一个与自己不同的他者。但这并不是说道家主张无原则的原谅,老庄对道、德有自己的坚守。

    老子讲“万物负阴而抱阳,充气以为和”,是说万物保持阴阳平衡才能存在。人禀受天地之气而来,在世间也需要保持和谐状态。首先是自我身心的和谐。庄子在《人间世》中提到“心莫若和”的说法,意指以虚无之心、平和之境应接事务。其次,自我他者要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道家认为真实呈现的人性是自足的、不喜干涉的,每个人遵循自洽自适的性情,以无为的方式生活在世间,在位者和百姓互不知道对方的存在,百姓之间“老死不相往来”,则会形成一个符合人类理想的和谐社会。这种社会对自然环境也是顺应的。庄子曾经指出对于牛马,应该任其逍遥于草地,而不是“络马首穿牛鼻”。再次,道家处世之道要求不能局限于自我与他者的区分。在著名的“楚王遗弓”的故事中,老子藏弓于天下的视野比孔子藏弓于人的视角宏阔得多。道家追寻的最高道德不是儒家信仰的仁德,而是一种不为外在名利引诱也不为内在思虑控制的自我性情的自然发显,是一种空灵虚静之“虚”德,而不是有着仁义等实质内涵的“实”德,是为“游心乎德之和”“道通为一”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精神境界。

    (摘编自杨杰《道家处世之道》)

    1. (1)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中论述道家处世之道,突出了守柔的技巧、节制的准则、尚和的境界三个特点。 B . 第二段论证道家处世之道守柔尚雌特点时,分别以老子的喻证和庄子的例证来说明。 C . 第四段从自我身心和谐、自我与他者和谐、物我合一三个层次说明道家的和谐观。 D . 文章先总说道家处世之道的三个作用和特点,然后分三段来具体论述其作用和特点。
    2.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道家主张限制对外在知识的追求,内收管理权力,节制名利欲望;对人对己应宽容,但不能不讲原则。 B . 道家认为人首先要保持自我身心的和谐,然后在建立自我与他者的和谐中,应做到不区分自我与他者。 C . 道家认为和谐社会应顺应自然环境,每个人自由自在,以无为的方式生活,人与人之间“老死不相往来”。 D . 道家追寻的道德局限于自我,不具有仁义的内涵,但有利于个人修身以达到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 3. (2021高一下·宁波期中)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以下小题。

    流水函关

    是黄河这条道路引领着我抵达这里的。

    东西南北中,行走中原大地,万物都沿着黄河这条曾经的历史中轴线而生长。从这里,黄河进入中游峡谷的下一段,北为晋北,南为豫西。黄河也因山就势,硬生生将南北走向的水流折弯成东西走向,完成凌空俯瞰时“几”字的弯钩书写。这是潇洒的一笔,这条大河流到这里,有了节奏、矜持,也有了坠落、跨越。

    我该怎样描述“这里”?此刻,它是离三门峡市区36公里的灵宝市,是灵宝市区往北15公里的王垛村。往前追溯,是夸父逐日道渴而死弃杖化为的邓林之地,是“紫气东来”“鸡鸣狗盗”的起源地,是战国秦孝公从魏手中夺取的靖函……关于“这里”的定义,还可以说出数十、上百种。

    人们称“这里”为函谷关,它的名字就是它的身世。东去洛阳、西达西安的故道,所要穿越的崤山至潼关段,几乎都是在山涧峡谷之间,人行此中,如入隧道般不知深险,古称函谷,险隘之意。如此贴切的命名再没改变过。有传说是西周,武王伐纣至于牧野,大胜而归,置关于此,又专设司险管理关塞,也有一说是秦孝公战胜后选择了最险要的这一段来重兵把守。冷兵器时代,金戈铁马的战场是兵家必争、胜负定夺之地,是国君与枭雄一争高下、开创与终结一关定论的象征之地。这才有了“天开函谷壮关中,万古惊尘向此空”“双峰高耸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的浪漫诗性与现实抒怀。

    如同黄河在我抵临之前就已经流淌多年,这座耸立眼前的关楼栉风沐雨,变了颜色,成了时间里的事物。我当然是这样以为的,但人们告诉我这只是上世纪90年代在原址上新建的。现代旅游,将它打扮得阔绰而夺目。所剩无几的原址,风雨历经的原址,只留在了黑白图片中。寻古访古却不可得古的人,会滋生怎样的失落?然而我释然了,风云际会,屡毁屡建,屡建屡毁,是它必然的命运。在这里,即使剩余一片空旷,留下的只有片瓦独木的想象,那也是荡气回肠的。

    我从广场上穿过,脚步急切,仿佛要超越消失的时间去抢先一步。北邻的黄河,奔流不停,没有人能走到水的前面,又怎能超越时间呢。绕过园区高耸的塑像、飞檐翘角的楼阁、保持年代原貌的屋舍、重点保护的纪念物,我小心翼翼地踩在被熙攘人流踩过的步行道上。移步易景,道道帷幕拉开,却还不是我想要见到的古关遗址。

    古代的故事,多是发生在河流、古道,或是边界的关楼。函谷关南接秦岭,北倚黄河,东西或绝涧或高頓,它的迷人之处,也是它的揪心之处,就在于那么多人想通过它、占守它。它是阻滞、关闭,也是畅通、开放。

    在这里,有一件事是不能回避的,那便是历史的追溯。无论藏在哪个角落,历史的风扑面而来,情绪的力量在历史的托举下,让去往函谷关的路变得跌宕起伏。始于90年代的修建,关楼只是历史的化身,过往痕迹被抹去——直到被一尊黑色石碑身后的函关古道所打开。在古代,那只是一条在沟谷中蜿蜒的土路。有记载说这条曾经崎岖狭窄、蜿蜒相通的路全长15华里,沟壁有50米高,坡度有40至80度,有的地方仅2米宽,仅能容一辆牛车通过。车不方轨,马不并辔,人行其中,如入函中。并非夸张的描述,可以想象它在军事战略上的利害。从遥远的春秋战国就开始了碰撞,直至秦国一统,函谷关扮演着决定胜负的关键角色。西汉贾谊在名篇《过秦论》中议论:“于是六国之士……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好一个“逡巡而不敢进”!

    然而到了公元前209年陈胜义军过关交战,刘邦绕关灭秦,项羽使黥布破关,怒而焚关,函谷关又为秦的灭亡画上了一个终结的句号。自此往后,进退之间,是“逐鹿中原”,也是“入主关中”,这八个字里藏着千钧重量和血腥杀戮。再去拨开时间的密叶,沿经“安史之乱”中的桃林大战,闯王李自成激战斩明兵部尚书孙传庭,1927年冯玉祥北伐驻防,直至1944年5月中国军队阻挡侵华日军西犯的函关大战,都绕不过此地。太多与函谷关勾连的历史细节需要叙说,铁打的雄关流水的战事,得失均因这里而起。这里,并不只是一座青砖砌起的城楼,还是一条真正通往时间深处的道路。也许它从来都是道路,如同它倚临的黄河,连接的不只是一个个地点,还有可追溯的来处、可前行的去往,它是立体变幻的时空,也是后人想象的原点。

    这条看不见的道路,更远的地方,是远方,也是远去。

    从古道上走过太多的出关者,有一人不能不提。公元前491年农历七月的一天,函谷关令尹喜清晨起床,看到了东方的紫气,知有异人来。他等来了八十高龄的老者——东周守藏史老子。这位又名李耳的老人骑着青牛,被他的崇拜者热情地挽留下来著书立说,从而有了五千言的《道德经》。也许连函谷关也没想到,在经历那万千厮杀争夺之后,被封堵在深井-里的血液依旧如岩浆般汩汩流动,为它加持的正是这位眉宽耳阔、目如深渊的老人。一块精致的黄河石被供奉在纪念祠屋的一侧,万千来客的手掌在石头上抚摸而留下了一层光泽。己无人探究石头的年代和书桌的真假,只为老子完成著述出关后的“莫知其所终”而好奇与叹惋。

    叹惋那散落时光里的,与一个人、一座关、一条河有关的秘密。谁能说,任何普通渺小的生命,不会因这片黄河流经的土地而变得不凡?

    黄河在北,隆起的土塬隔阻了函谷关的视线,静寂中水声传来。古关与长河,都把各自印烙在对方的骨骼之上。这条大河,微微发出的声响,都是振聋发職的轰鸣。在抵达函谷关的短暂时光里,我能亲密地感应到从四面八方汇集而至的那些水声。流水声里,有风貌之变,也有愿景之欢,桩桩美好落色为图——筑坝建库后的水波清粼,生态改良后的天鹅栖息,挣脱贫困后的喜乐安宁……中原大地上的万千气象、幕幕大戏皆可沿着这条大河被我们遇见。

    河流之上的备忘与注脚,被时光拍打的浪花卷起。众生命运千差万别,然而与之有关的黄河故事到处流传。

    (取材于沈念的同名文章,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三段说“关于‘这里’的定义,还可以说出数十、上百种”,这是因为函谷关所在地历史悠久,文化丰厚。 B . 作为一个“寻古访古却不可得古的人”,作者虽然感到非常失落,但还是释然了,并由此生发出更深刻的感悟。 C . 老子过函谷关著《道德经》的故事,为函谷关增添了文化色彩,展现了函谷关作为军事要塞之外的文化价值。 D . “己无人探究石头的年代和书桌的真假”,体现岀作者对游客们只是好奇于老子的经历而不关心历史真相的批判。
    2. (2) 文中函谷关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3. (3) 本文着重写函谷关,为什么要在结尾处描写黄河?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三、文言文阅读
  • 4. (2021高一下·宁波期中)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幕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骑射,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口,縠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檐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悼襄王元年,廉颇既亡入魏,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居二年,庞煖破燕军,杀剧辛。后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骑。封李牧为武安君。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

    1. (1)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 B . 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 C . 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 D . 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
    2. (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牧再到边境后,还是没有立即攻打匈奴,士兵们却愿意打一仗,在这种情况下二李牧精选了大量的战车、战马和敢于冲锋陷阵的勇士以及射手,全部组织起来训练作战,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术,大败匈奴。 B . 赵王将李牧罢免后,匈奴每次来犯,赵国均出兵交战,屡次失利,影响边境放牧。赵王再请李牧出任,李牧因生病闭门不出。 C . 秦军在武遂打败并杀死赵将扈辄,赵军损失惨重。赵国便派李牧为大将军,大败秦军,后又向南抵御韩国和魏国。 D . 李牧不止一次见疑于赵王,虽屡有战功,但终因赵王相信了秦国的反间计,而被赵王派人杀害,司马尚也被撤职,赵国最终灭亡。
    3. (3) 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①日击数牛飨士,习骑射,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

      ②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

四、古代诗歌阅读
  • 5. (2021高一下·宁波期中)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①本诗作于开成四年(839),当时杜牧在宣州(今安徽宣城)为官,即将离任回京;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今安徽潜山)。②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③清弋江:长江下游支流,在宣州城西。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洁,交代了送行时间和环境,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 B . 颔联通过“云遮寺”“柳拂桥”这些景物,点明了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之景。 C . 颈联“君意如鸿”“我心悬旆”用对比手法,突出友人与诗人分别时的不同心境。 D . 裴坦刚中进士,将前往舒州为官,他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踌躇满志。
    2. (2) 请赏析本诗前两联艺术手法。
五、选择题
  • 6. (2021高一下·宁波期中)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 气候与地形会影响人类生活和(bǐng)性。北方寒冷干燥,北方人于是魁伟刚健,勇敢(biāo)悍;南方温润潮湿,南方人大多温柔细腻,机灵敏捷。 B . 民营企业的存在,也是稳定、可预期的生活图景的压(cāng)石。“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是个无须讨论,(wù)庸置疑的命题。 C . 人生在世,晴朗的日子也会有(cù)不及防的阴风晦雨袭来,它像一只乌鸦扇着翅膀在你周围(guō)噪不休,足以将你原本的好心情蹂躏得乱七八糟。 D . 《论语》多次用到“殆”字,都是作“危险”讲。孔子主张“放郑声,远(nìng)人,郑声淫,佞人殆”。为什么要禁绝郑声?因为郑国的音乐淫糜。为什么要远离“佞人”?因为这类人善于阿谀(chǎn)媚,如果国君周围都是这些人的话就很危险。
  • 7. (2021高一下·宁波期中) 下列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 批注是我国文学鉴赏的重要形式和传统的读书方法,它直入文本,少有迂回,多切中肯綮 , 体现着阅读者独特的眼光和情怀。 B . 解放战争中,共产党领导的部队纪律严明,对百姓秋毫不犯 , 所到之处深受欢迎。 C . 有人认为要为房地产松绑,说“除一线城市之外都可以放开限购”。如此救市,我认为是抱薪救火 D . 如果老师对课文讲解得过偏过细,那么学生在理解课文时会出现目无全牛的现象。
  • 8. (2021高一下·宁波期中)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乡村新职业不断涌现,适应了现代农业废展的需求,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因而各地各部门应当加大对乡村新职业的呵护、培育,让农业成为更有奔头的产业。 B . 为满足采购商的需求,进口博览会提供从技术方案到零部件到终端产品一站式服务,汇集各种酷炫的现场展示方式精彩纷呈,展现了科技带给日常生活的幸福感。 C . 公共卫生是全民健康的基石,中国大力推进医疗改革,积极筹措资金投入公共卫生事业,以全民健康助力全面小康,从而逐步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 D . 在传统表演中融入现代舞美,利用短视频吸引粉丝,扎根校园推广戏曲艺术……一些京剧院团采取多种创新方式,回应了年轻观众的呼声,也为京剧传承增添了新动力。
  • 9. (2021高一下·宁波期中) 下列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著作,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B . 我国古代礼仪,宴席的四面座位,以“坐西朝东”为最尊,其次是“坐北朝南”,再次是“坐东朝西”,最下位是“坐南朝北”。 C . 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体裁,讲究声调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而于结尾部分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 D . 《六国论》是北宋文学家苏洵的一篇借古讽今的论说文,借战国的历史来表明他的政治见解,论证严密,语言生动,气势充沛。
  • 10. (2021高一下·宁波期中)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项王即日留沛公与饮    击沛公于坐 B . 奔车朽索,可忽乎      吾还也 C . 杳不知其所也          然后驱而 D . 宗庙之事,会同        其礼乐,以俟君子
  • 11. (2021高一下·宁波期中) 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 冀君实或见恕也。

    译文:希望您或许(能够)原谅我。 B .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译文:做君主的人,能够诚实地看到自己的欲望,就要想到知足来自我克制。 C .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

    译文:而且您曾经被晋惠公恩赐,答应给您焦、瑕这两个地方。 D .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译文:百姓认为我爱护(他们)是理所当然的。

六、语言表达
  • 12. (2020高二下·衢州期末)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柿饼上有一层白霜,有人认为这是人工添加的防腐剂,确实如此吗?吃之前要不要洗掉呢?收获的柿子削皮后进行晾晒,柿子内部的糖结晶就会积累到表面,。而白霜的多少取决于多种因素,。含糖量高的柿子肯定容易出霜,而自然形成的白霜是需要足够的晾晒时间的,晾晒不足的话,柿子的水分未完全蒸发,糖分较难结晶,白霜就会较少。再者,,这是因为温度低时会“出霜”,而夏季则会少一些,这层白霜可能因为温度高而融化。所以,柿饼上的白霜是天然形成的糖霜,并不是防腐剂,吃前不必洗掉。

七、其他
八、情景默写
  • 14. (2021高一下·宁波期中)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春水初融,春风拂面,让人不禁想起《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为我们描绘的画面:。古时,在春天到来之际,人们总是像这样沐浴祈雨,冀望一年的风调雨顺。
    2. (2) 《阿房宫赋》中,描写宫殿、楼阁依地形而建,结构参差错落、精致工巧的一句是:
    3. (3) 《阿房宫赋》中,体现秦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挥霍无度,将掠夺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的语句是:“?”
    4. (4) 在《阿房宫赋》中,杜牧认为后代统治者哀而不鉴,不肯引以为戒,只能重蹈前人覆辙,即“”。
    5. (5) 苏洵在《六国论》中直接指出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告诫统治者不要被强敌的积威吓到的句子是:“”。
九、材料作文
  • 15. (2021高一下·宁波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你好,李焕英》讲述了一心想成为母亲骄傲的女孩贾晓玲刚刚考上大学,母亲却突遭严重意外,悲痛万分的贾晓玲意外穿越回八十年代,与年轻时代的妈妈李焕英相遇的故事。电影呈现了母女间的简单、纯粹、诚挚的爱,打动了千万观众。片方发布消息称电影《你好,李焕英》即将全球上映,同时表示,“这部电影献给天下所有的妈妈”,“让我们与更多的小伙伴们,一起孝顺父母,合家更高兴”。

    消息一发布,便有网友提出疑问,认为电影制作水准没有那么好,去国外上映是找丢人的节奏;有人认为由于文化差异,国内卖得好国外未必叫座。也有人提出不同意见,认为国产电影应走向世界,要有文化自信;爱无国界,只要打动人心的电影就值得去欣赏。

    针对不同的声音,作为青年学生的你如何看待网友的反应。请为校报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