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试...

更新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89 类型:期中考试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1. (2021高二下·武功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正值“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基于对这一现象的担忧,为了维护社会安定,巩固封建统治,孔子提出了如下思想:“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一些人把“寡”解为土地财产少当是误读,所谓“寡”类似于老子“小国寡民”中的“寡民”,孔子的“贫”是指土地和财产少。孔子的“均”应有两解:一是“平均”,如《荀子•君道》:“以礼分施,均徧而不偏”;二是“公平”,相当于《管于•形势》所言“天公平而无私,故美恶莫不覆;地公平而无私,故小大莫不载。”

    这段话经常被当作儒家宣传平均主义的经典表达加以批判。有的学者指出,社会财富分配的公正合理,确实是社会稳定的前提之一,但孔子“患不均”之正确,并不能证明“不患贫”之合理;“均无贫”不合事实,“不均才贫”更不合逻辑;“均”是分配形式,“贫”是财富多少,财富分配之均与不均,与财富之多少没有关系。“不患贫”是危险的,因为“贫”正是“不安”的首要原因;物贫则人争,争则不安;人所争者,正是这不足之物。“均无贫”彻底的没逻辑,其极端形式是人人都是零,也就不是贫;而人人都是零,均是绝对均了,但贫还是贫。

    这番言论虽不乏深刻,但存在诸多误解。不能脱离特定的语境加以解释。要知道,孔子这段话是针对季康子掌权者之流通过对外战争攻伐等不义手段掠夺土地和人口而讲的,不是泛泛而论。他分别把“均”、“和”、“安”和“贫”、“寡”、“倾”当作两种价值,“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表面上看是只追求平均、安定而排斥土地和人口的增加,其实不然,他不过是强调通过采用“均”、“和”、“安”的手段和途径达到解决“贫”、“寡”、“倾”的问题。总之,是利用“均”、“和”、“安”的工具理性达到无贫、无寡和无倾的价值理性目的。“均”作为分配形式同“贫”并非完全没有关系,它在一定程上影响财富的生产和不同人所占有的财富多少。“均无贫”是说“均无极贫”,绝对平均会致贫,但相对平均却可以防止极端贫困、防止两极分化。其实,从另外意义上说,孔子又何尝不“患贫”、“患寡”呢,他对足食、足兵、民信的肯定,对庶、富、教的赞许,就是最好的说明。“贫”确实是“不安”的重要原因,但历史表明“不均”也是“不安”的根源。就像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均贫富,并不是绝对的平均主义。在文化分子特别是儒家的心目中,它不过是相对的平均思想,是协调贫富差距,使之保持在适当限度之意。”(封祖盛、林英南:《开放与封闭》)一定的贫富差距在私有等级社会是必要和必然,只是孔子在肯定使各个等级的财富与其身份地位相一致、强调等级分配的同时,坚决反对过度贫富差距。当季康子试图借改革税赋制度以聚敛更多财富时,孔子说:“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孔子讲季康子比王朝的周公富有,而冉求还替他搜刮、聚积增加他的财富;冉求不是我的门徒了!你们大张旗鼓地去声讨他好了。

    (节选自涂可国《也谈儒家的财富观》)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春秋时代,贫富差距已造成了社会的频繁动荡,这引起了孔子的深深忧虑,为消除社会隐患,孔子提出了“均”富的分配主张。 B . 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中的“寡”,不能简单解释为土地财产少,而是类似于老子“小国寡民”中的“寡民”,指人口少。 C . 有的学者认为,孔子提的“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是在宣传平均主义, D . 反对孔子“均”富思想的人,言论虽不乏深刻,但存在诸多误解,因为他们是在脱离了特定的历史语境的条件下加以阐释的。
    2.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是(  )
      A . 孔子强调的“均”、“和”、“安”,都是手段和途径,他的目的是想利用这些工具理性达到无贫、无寡和无倾的价值理性。 B . 孔子提出的“均无贫”,不是绝对的平均,而是相对的平均,这样的社会财富分配方式可以防止极端贫困、防止两极分化。 C . 贫富差距在等级社会有其必要性和必然性,但孔子主张的协调贫富差距,使之保持适当限度,则更有利于这种社会的稳定。 D . 季康子比王朝的周公富有,冉求还替他不断搜刮、聚积财富,这让孔子无法忍受,他认为,季康子不应拥有比别人多的财富。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孔子提出的“有国有家者”应“患不均”,这是合理的,因为“不均”也是“不安”的根源。这一点学者们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B . “贫”是“不安”的首要原因,孔子理解这一点,他也因此“患贫”、“患寡”,对足食、足兵、民信给予肯定,对庶、富、教进行赞许。 C . “均”是分配形式,“贫”是财富多少,二者虽无必然联系,但“贫”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财富的生产和不同人所占有的财富多少。 D . 孔子提出了“均”富的分配主张,是为了维护等级社会的稳定、和谐,本质是在强调等级分配与诸侯、士大夫的身份地位相一致。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 2. (2021高二下·武功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冯其庸的“大国学”

    孟宪实

    如何评价冯其庸先生的学术,这是一个难题。或许,只有“国学”这个词语,概括冯先生的学术人生最合适。众所周知,国学概念是在近代国运背景下为应对西学而产生的,国学因此成为国运的一个影子。艰难困苦,曲折沉痛,国运与国学的背景,就这样映照着冯先生的一生。

    1924年,冯其庸出生在江苏无锡前洲镇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这一年,冯玉祥发动北京事变,把末代皇帝赶出故宫。抗战时期,少年冯其庸经历过死亡威胁和失亲之痛。因为家贫,读书变得艰难,也变得奢侈。如果别人把读书当作义务,他则把读书当作享受。

    以冯先生的经历看,他的国学修养,不能不归功于江南之地传统文化的丰富留存。冯先生总是说当年书少,读不够。他读《论语》《孟子》《史记精华录》都是在初中之前。有一次,二哥帮他一次性买来史震林的《西青散记》、张岱的《陶庵梦忆》《西湖寻梦》《琅嬛文集》,还有叶绍袁、叶小鸾、沈宜修等人的作品。有一个朋友,家里富有图书但不爱读,随手送冯其庸两册,一部是王士祺的《古诗笺》,一部是袁昶的《安般簃诗续钞》。说实话,今天的中文系大学生的阅读书目,也未必有这么多。

    冯先生的戏剧爱好和修养,也离不开乡土的气息。秋天的时候,无锡各地都保存着社戏的传统。在抗日战争的艰苦时期,一个以演昆剧著称的剧团,为挣口饭吃,在前洲镇演出了很长时间。包括冯其庸在内的一帮学生,不用买票就可以入场听戏,时间久了,冯先生与一些昆曲名角渐渐熟络起来,并与他们保持了终生的友谊。

    1943年夏天,冯其庸再次失学,先是回乡务农,后来以教书为业,但读书写作,已经成为其日常功课。他的国学素养就是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中,“饥一顿饱一顿”地持续修炼着。1946年初,冯其庸入学无锡国专,接受了系统的国学教育。在当时西风劲吹的大环境下,无锡国专在中国传统学术的教育上,几乎是一枝独秀。冯先生至今仍记得朱东润先生开设的《史记》课和杜甫专题,朱先生会朗诵,声情并茂,引人入胜,然后备引诸家观点,在仔细对比评论后,得出自己的结论。正确的学问方法,很自然引得学生登堂入室。冯振心先生开设的《说文解字》课,让他看到了学问的深奥。有一次,钱穆来国专讲学,告诉学子要从大处着眼,称作“我见其大”,这让冯先生特感震撼。

    “文革”结束,在所有的运动冲击过后,冯先生留下了累累硕果。《瓜饭楼丛稿》分作三个部分,共三十三卷。另外,还有《瓜饭楼外集》十五卷已经提交商务印书馆。

    冯先生的国学基础,归于文学的范畴似乎过于狭窄;他的许多国学之思,在后来的新学科中,无处投放。直到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决定成立国学院,盛情邀请已经离休十年的冯先生出山,他一生的国学积累,才终于找到了安身之所,他倡导的导师制、游学制和国学论坛等办学特色,至今都在国学院施行。

    (有删改)

    (相关链接)

    冯其庸先生以其文人意趣名世,通书画以涵养学术,兼文史而心性双修。其书法逸笔草草、气韵幽远;其画卷师法古人、洗尽铅华;其学术结集《瓜饭楼丛稿》三十五卷册,以红学、西域学独领风骚,亦因所涉浩瀚而令人钦叹。

    (《首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颁奖词》)

    1. (1) 下列对冯其庸成为大国学家原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冯其庸虽然出身农家,家境贫困,但是他孜孜求学,享受读书过程,涉猎广泛。 B . 江南之地传统文化的丰富留存,使冯先生耳濡目染,获得了丰厚的文化滋养。 C . 无锡国专一枝独秀的系统国学教育,众多名师的指点,使冯先生登堂入室。 D . 在国学院施行的导师制、游学制和国学论坛等办学特色,深为世人学者钦叹。
    2. (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冯先生通书画,兼文史,擅红学、西域学,所涉浩瀚,故国学最能概括其学术人生。 B . 无锡的社戏传统,与昆曲名角的终生友谊,都促进了冯先生的戏剧爱好和修养。 C . 文中列举史震林、袁昶等人的作品,意在说明当今中文系大学生的国学素养堪忧。 D . 朱东润、冯振心和钱穆等大师的讲学,给予冯其庸学术上的启迪,使他受益匪浅。
    3. (3) 文中说“国运与国学的背景,就这样映照着冯先生的一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国运”对冯其庸先生的“国学”产生怎样的影响?
三、现代文阅读
  • 3. (2021高二下·武功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忧伤远逝

    非鱼

    忧伤像一湖清凉的水,她就像一尾喜欢冷水的鱼。

    她见过那种小鱼,细长,明黄色,很缓慢地在水里游来游去。她觉得,这鱼肯定是悲伤的、无奈的,早就练就一身刀枪不入的本领,才在这海拔三四千米的高原之上,艰难地存活下来。

    从小她就活在两个姐姐的阴影里。两个姐姐像她们的父亲,长得枝叶舒展,而她偏偏像母亲,单眼皮,小眼睛,厚嘴唇,皮肤生了锈般黑黄。她常常怀疑,她根本就不是父母亲生的。

    母亲似乎也不怎么待见她,总在抱怨:我怎么生了这么个丑丫头,将来可怎么能嫁出去哦?只有父亲喜欢摸她的头,高兴的时候拍她的小肩膀,夸她聪明、能干。

    于是,她唯一的骄傲就是聪明、能干,她只有更加聪明,更加能干。父亲说:要好好学习,将来考一流的大学。她就拼命地学,把所有能拿的奖状都拿回家,贴了满满一墙。

    她考上了一流大学。她的丑在那一刻被大家忽视了,包括两个姐姐,都热泪盈眶地祝贺她,说她给家里争了光。

    父亲已经退休了,笑呵呵地端起他的小茶壶,歪一歪右嘴角,从小壶嘴吸一口茶水,递给她一个MP3:丫头,奖励你的。母亲也送给她一把黑亮的牛角梳:用脑太多,拿这个多梳梳头有好处。

    她觉得,只有在那个夏天,才是她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候。可夏天太短暂,匆忙间就过去了。秋天的风,还有雨,长且冷,而且愈来愈冷。

    大学里,同学们开始悄悄恋爱,可从没有人约她,她总是孤独地呆在教室,使自己看起来很忙的样子。

    四年之后,她比别人多了一张“优秀大学毕业生”证书,也因此第一个被选调到省直机关。看着那些恋爱过的同学凄凄离别,执手相看泪眼,她独自抱着膝盖,坐在她的小床上。

    她听见心里被某种东西敲击的声音,轰,轰,轰,一下又一下,她突然感觉很疼,哪儿都疼。

    她的疼痛持续了很长时间,有四五年吧。她避免一切出头露面的机会,努力把工作干得更好,避免和年轻男同事一起出去,很小心地保护着自己的自尊。

    同事也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要给她介绍对象,都被她婉言回绝了,她不是不想恋爱,她怕失望,更怕伤害。

    直到有一天,她独自背了行囊去旅游,看到高原湖水中的鱼,她仿佛看到了自己。这么多年,自己就像小鱼在这冷水中,一直孤独地待在无尽的忧伤里。可人毕竟不是鱼啊,不是。

    那一刻,她有种欲哭无泪的感觉。

    回到家,她去看父亲。此时母亲已经去世了,两个姐姐也已经结婚,过着世俗的幸福生活,父亲独自一人守着家。

    父亲还喜欢摸她的头:丫头,该把自己嫁出去了,别总那么高傲。

    高傲?父亲,难道你觉得我是高傲?我已经把自己降低到尘埃里了,我从来就没有高傲过,我只有自卑。

    但看起来是这样。父亲说。

    你不觉得是我长得太丑,没人要?

    傻丫头!世上从来就没有丑女人,只有笨女人。再说,你看看你,哪点丑了?

    她不相信父亲的话,父亲从来就是爱她的,不会说她丑,可她知道自己很丑,一直都丑,从小到大。

    你怎么这么固执?父亲好像有点生气:找个好小伙子去恋爱结婚。

    回到单位,她对同事大姐说:帮我介绍个对象吧。她想通了,哪怕为了父亲,就算受伤也得伤一次吧。

    同事大姐一脸的惊讶:真的?真的?哎呀,咱单位那么多小伙子等着呢,你总拒人千里,他们都怕了你了。

    真的?这回是她惊讶了。她从来没想过会有人喜欢她。

    怎么不是真的啊,瞧瞧,气质多好啊,他们都说你像三毛。

    刹那间,二十多年积攒起来的忧伤分崩离析。她的心里绽放出一朵灿烂的花,如鱼儿一跃跳出冰凉的水面,拥抱温暖……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姐姐们的漂亮、大学同学的恋爱,给“她”的生活带来了阴影,让“她”感到痛苦,促使着“她”更加努力地学习。 B . 高原湖水中的鱼孤独地生活在清凉的水中,“她”觉得自己与它们极为相似,同病相怜中也获得了生活的力量。 C . 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父亲摸“她”的头、赠送礼物、催促恋爱结婚等细节,表现了父亲对“她”的关爱。 D . “秋天的风,还有雨,长且冷,而且愈来愈冷’’的描写,间接表现了“她”的内心情感,也为后文情节作了铺垫。
    2. (2) 请简要概括小说中女主人公的形象特征。
    3. (3) 小说以“她的心里绽放出一朵灿烂的花,如鱼儿一跃跳出冰凉的水面,拥抱温暖”结尾,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四、文言文阅读
  • 4. (2021高二下·武功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 , 关令尹喜曰:“子将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昂太傅 , 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B .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C .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D .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至“关”,此“关”指玉门关,是古代西去长安、东达洛阳的通衢咽喉,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 B . “子将隐矣”中的“隐”是“隐居”之意。在古代,隐居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生活方式的选择,如陶渊明就是著名的隐士。 C . “汉孝文帝”,是汉文帝刘恒,谥号孝文帝,庙号太宗。 D . “太傅”,中国古代职官。周代设置,为辅弼天子之任。汉代复置,地位次于太师。西汉起称为太子太傅,后亦用作虚衔。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孔子在告别老子后,对弟子们说的一番话,彰显了圣人虚怀若谷、温良恭俭的品质,同时也侧面烘托了老子见识远过于常人。 B . 老子认为真正生意做得好的商人即使家有万贯看上去也好像什么都没有的样子,德行非常高尚的君子,表面上看起来却是十分的愚钝。 C . 《论语·长沮、桀溺耦而耕》篇中,孔子重视对社会道义的承担、对自身考虑较少的积极入世的思想与本文中老子对孔子的教导是一致的。 D . 本文记载当时有三位可能是道家的老子,一是李耳(早于孔子),再是老莱子(与孔子同时),三是太史儋(后于孔子)。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

      ②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

五、古代诗歌阅读
  • 5. (2021高二下·武功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幕次忆汉上旧居

    王安石

    汉水泱泱绕凤林,岘山南路白云深。

    如何忧国忘家日,尚有求田问舍[注]心。

    直以文章供润色,未应风月负登临。

    超然便欲遗荣去,却恐元龙会见侵。

    (注)据《三国志》记载,许汜曾向刘备抱怨元龙让自己睡下床。刘备对许汜说:当今天下大乱,你没有忧国忘家,反而求田问舍,如果是我,就睡在百尺楼上,让你睡地下。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描写了汉上旧居周围的环境,山水相依,远离喧嚣尘世。 B . 本诗两处涉及求田典故,第一处侧重于借许汜暗示自己有归隐之意。 C . 颈联写诗人沉醉于扑面而来的美景,文思泉涌,立马提笔写诗作文。 D . 汉上旧居为回忆之景,诗人由此生发自己对仕途和人生的感慨。
    2. (2) 本诗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析。
六、情景默写
  • 6. (2021高二下·武功期中)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论语》中,孔子强调让别人成为自己修身养性的镜子,学习好的,摒弃不好的句子是:
    2. (2) 《论语》中,强调学习态度要端正,切莫不懂装懂的句子是:
    3. (3) 《生于优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导致亡国的原因的句子是:
七、选择题组
  • 7. (2021高二下·武功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期,一档叫《上新了·故宫》的综艺节目频频登上网络热搜榜,以往      的故宫深处,伴随镜头移转,徐徐展现在观众眼前。翻阅演职人员列表,不难发现这档综艺节目的制作团队人员都特别年轻。今天的年轻人,传统文化节目创新的主力人群是他们,他们奉献才智并且日渐欣赏传统文化。在年轻人聚居的网络平台,每遇      之作,常常能带动一番热烈讨论。在“新生代”的炯炯目光中,传统文化正汲取着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青年人热爱传统文化的现象令人欣喜,但我们仍需留意,(       )。源起西周的陕西秦腔,年轻一代鲜有问津;始自宋代的评书艺术,历经辉煌之后,影响力      ;传统手工艺刺绣门类举不胜举,但是不论哪个类目如今都为找不到“接班人”长吁短叹……新颖的创意,激发了年轻一代了解传统文化的热情。当传统文化再次被激活,光彩焕发时,它也穿越时空,为我们的创新创业提供资源与灵感。青春是取之不竭的创造力与活力,当这股力量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      , 二者定能交相辉映、携手向前。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寂寂无闻      推陈出新      细微      汇合 B . 鲜为人知      推陈出新      式微      融合 C . 寂寂无闻      革故鼎新      细微      汇合 D . 鲜为人知      革故鼎新      式微      融合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还有很多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正频频告急 B . 几乎没有人关注并呼吁保护传承传统文化了 C . 当代青年人并不能很好地拯救传统文化 D . 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缺少不断创新和关注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今天不仅年轻人日渐成为欣赏传统文化的主力人群,还为传统文化节目的创新奉献才智。 B . 今天的年轻人,不仅以主力人群的身份观看传统文化,还为创新制作传统文化节目奉献才智。 C . 今天的年轻人,不仅为传统文化节目的创新奉献才智,还日渐成为欣赏传统文化的主力人群。 D . 今天不只是年轻人在为创新传统文化节目奉献才智,更日渐成为欣赏传统文化的主力人群。
八、语言表达
  • 8. (2021高二下·武功期中)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中国的儒者将孔子看成圣人,把孟子看成亚圣。历代帝王几乎都将孔子视为无可挑剔的圣人,但对孟子,总觉得味道有点儿别致。既然如此①这也许因为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孟子的性善论,一是他的民本思想。这里说孟子主张性善论,②。孟子认为人性本是善的,因了后来的不良教育及社会熏染而变坏了;荀子认为人性本是恶的,但通过教育和觉悟可以走向善。③,其价值取向也都是让人培养和保持善和美,但切入点不同。

  • 9. (2021高二下·武功期中) 把下面一段话的主要意思压缩成一段话,不超过70个字。

    已出版的作品,需在保持表达主旨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调整,如自16世纪末《论语》被译为拉丁文始,现已有数十种语言的译本,但有影响的很少。而林语堂的译本为何深受喜爱?一是他按照西方人容易理解的思维层次,把《论语》内容分门别类重组输出,一目了然;一是注意采纳西方汉学家观点,摆脱生硬的先入为主。更关键的是,贯穿始终的比较方法,使得西方读者容易产生共鸣。其他创下文化交流佳绩的大师,如卫礼贤、辜鸿铭等,莫不如此。如果说老子与惠特曼一样怀有宽博的慈爱,庄子则像梭罗一样具有个人主义者的坚强朴质。可以说,正是因为贴近,才容易被接受、被扩散,据此,“走出去”图书的组稿工作需要编辑对中外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与把控能力

九、材料作文
  • 10. (2021高二下·武功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子夏问孔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何谓也?”孔子回答“绘事后素”。“绘事后素”,意思是先有白色的底子,才能在上面绘画。油画创作中,第一层着色被称为底色,底色会影响整幅画的色调。其实,一个人具有或选择怎样的底色,与他的人生发展密切相关。

    请以“谈底色”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合理,言之有物。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