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人物 | 主张 |
1862年 | 曾国藩 | “商鞅以耕战,泰西以商战” |
19世纪70年代 | 李璠(湖广道御史) | “以商敌商”“以商制商” |
19世纪80年代 | 张之洞 | “以商务为体,以兵战为用” |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后,伴随中西交流的大规模展开,钟表开始作为生活用品在市面流通。1862年,京师同文馆首先采用钟表对学生作息做出精确规定,此后,各大学堂相继仿效。1876年正式通车的吴淞铁路,诞生了首个列车时刻表。1880年代后,钟点时间已被上海、广州、南京等城市的近代企业普遍使用。同时,上海等地的政府机关开始对上下班实行精确的时间规定。到1890年代,钟表在城市的洋行、娱乐房、茶馆等商业机构中,也已被广泛使用。20世纪初,座钟与手表作为时髦的象征已经进入普通中产家庭与内地城市。
——摘编自封磊《晚清都市钟点时间的社会化及其现代性》
材料二 1893年我在乡村私塾读书时,时钟是很难见到的。家塾里当然没有钟……时间是靠日晷来计算的。我的父亲因对西方机械技术感兴趣,1895年在书房置办一座时钟。每当整点报时时,却被当时家里的雇工及村民视为“鬼在作怪”。在乡村,时钟实际上并不必要,因为在乡村里,时间算得再准也没有用处。早两三个钟头,迟两三个钟头又有什么关系。乡下人计时间是以天和月为单位的,并不以分或小时来计算。
——摘编自蒋梦麟《西潮与新潮——蒋梦麟回忆录》
材料一 1651年,为了打破荷兰人在商业上的垄断地位,在英荷谈判破裂后,英国颁布“航海条例”。该条例规定:从欧洲国家进口产品只准英国船只或原产国船只载运;从亚洲、非洲或美洲进口的物品,只能由英国船只或有关的殖民地船只运送到英国。爱尔兰或英国的殖民地出口产品只准英国船只运送。通过三次英荷战争,英国胜利,荷兰接受“航海条例”,丧失其在国际贸易上的霸权。
——摘编自岳恒《试析英国历史上的“航海条例”》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起,日本和美国贸易摩擦不断升级,从最初的纺织品到后来的钢铁、彩电、汽车、半导体等领域。1985年,日本对美出口额占日本出口总额的比重达37.1%,对美贸易顺差高达1987亿美元。80年代中期,日本半导体产业全球领先,美国则以反倾销、反投资、反并购等手段打压,使得日本半导体产业一蹶不振。美国以维护“国家安全”和解决“知识产权”为借口,在贸易摩擦过程中迫使依赖出口的日本不断做出各种妥协,以日本陷入“失去的二十年”而告终。
——摘编自杜婷婷《美日贸易摩擦的历史回顾及经验教训》
材料 1931年,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确立了许多为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谋利益的原则,但其中有不少脱离中国实际特别是农村实际的内容,如:片面强调劳动者利益,照搬照抄苏联的劳动法规,机械地规定了过高的劳动条件和物质福利待遇。这种劳动政策在实践中给苏区经济和红色政权建设造成了严重危害。1933年初,张闻天、陈云进入中央根据地后,对此有所察觉,提出了修改意见。同年10月15日,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重新颁布劳动法的决议,对原劳动法中不切实际的条文作了修改,降低了经济要求,增加了必要的灵活性。新《劳动法》颁布后,减轻了私营企业的负担,缓解了劳资矛盾,从而对稳定苏区的私人企业,发展苏区经济,巩固红色政权,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
材料 1951年,随着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参战各方,尤其是美国和中国,对彼此的军事能力和战争可能的发展方向都形成了比较理性而现实的认识。美国及其盟国迫切需要尽早从朝鲜半岛抽身,以避免长时间陷入战争而无法解脱。对于美国来说,朝鲜半岛及东北亚地区在当时并不是美苏冷战的焦点,继续在这一地区牺牲兵力、耗费财力和物力已经无法获得更多的利益。而在朝鲜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成功挽救了朝鲜的党、政府与军队,抗美援朝的目标已经基本实现。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最终在板门店签订,朝鲜战争正式停战。这场战争所产生的影响并没有局限于朝鲜半岛,也没有止于20世纪50年代,对当代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王宇《中美两国在朝鲜半岛的安全博弈》
材料 常衮生于唐玄宗开元十七年,唐玄宗天宝十四年乙未科状元及第。累官至宰相后贬为福建观察使。广德元年以右补阙充翰林学士,不久任考功员外郎。期间宦官鱼朝恩恃宠专权,群臣竞献珠宝邀宠,常衮上书曰:所贡宝物,源出于民,是敛怨以媚上也,请皆还之。代宗赞许,加封常衮为集贤院学士。大历九年升礼部侍郎。连续三年主科考。处事谨慎、墨守成规。大历十二年拜相,杨绾病故后,独揽朝政。以文辞出众而又登科第为用人标准,堵塞买官之路。对朝中众官俸禄亦视其好恶而酌定。德宗即位后,先后被贬为河南少尹、潮州刺史、福建观察使。常衮注重教育,增设乡校,亲自讲授,闽地文风为之一振,在其奖掖下,唐德宗贞元年间潘湖榜眼欧阳詹、徐村状元徐晦等一代又一代士子“腾于江淮,达于京师”。卒于唐德宗建中四年享年五十五岁。
建国以来体育口号的演变
50年代 |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为革命锻炼身体”“锻炼身体,建设祖国”“锻炼身体,保卫祖国”“健康的身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
60年代 |
“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更待何时”(为中国获得第一个世界冠军的容国团在1961年北京世乒赛上喊出的口号)“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
70年代 |
“友谊第一,比赛第二”(1971年周恩来总理接见应邀参加日本名古屋世乒赛的中国国家乒乓球队提出的理念口号)“胸怀革命壮志,勇攀世界高峰” |
80年代 |
“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提高水平,为国争光”“学习女排,振兴中华”(1981—1986中国女排获得世界大赛五连冠) |
90年代 |
“团结、友谊、进步”(1990北京亚运会口号)“全民健身,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生活奔小康,花钱买健康” |
21世纪初 |
“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2008北京奥运口号)“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和谐中国,全民全运” |
——据王永安《新中国体育口号时代特征演变》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体育口号”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