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小麦原产于西亚。中国关于麦类作物的文字记载,最早发现于商代甲骨文,其中还有专门围绕麦类作物种植和收获举行的祭祀活动。《周礼·天官·疾医》:“(疾医)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郑玄注:“五谷,麻、黍、稷、麦、豆也”。史料表明,至少在春秋时代,位于北方的东周、晋、鲁、郑、陈等都有了小麦的种植,并出现了以小麦制作酒母的酿酒工艺。汉代小麦在人们主粮中的地位普遍提高,是中国北方农业发展史上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
——摘自田成方、周立刚《古代中国北方粮食种植的历史变迁》
材料二 1618年,小麦从英国传入弗吉尼亚殖民地。独立战争以后,中西部地区也开始种植小麦,这一时期酿酒业和畜牧业对小麦和其他谷物的需求量增加,是刺激小麦和谷物种植的主要原因。1870年后,美国政府先后制定多项法律,鼓励开发大平原。20世纪初,美国开始大规模普及拖拉机,早已建好的铁路网,把小麦等农作物源源不断地运往东西海岸,远销欧洲,击垮了欧洲的农业体系,导致欧洲社会极度不稳定。一战前后,受世界小麦价格上扬的利益驱使,大幅度开垦西部地区土地种植小麦。由于干旱和持续数十年的农业扩张,以及未有相关防止水土流失的措施,1930年前后出现了一场著名的“黑色风暴(沙尘暴)”,美国的生态以及农业受到了巨大影响。
——摘编自《美国社会历史百科全书》
材料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在全国农村范围内开展扶贫开发。1986至1993年,农村扶贫工作的主要特点是把扶贫与开发结合起来,即把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与对农村贫困地区进行全面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1994至2000年,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主要特点是在坚持以往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基础上贯彻和执行《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主要特点是在坚持持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的基础上贯彻和执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
——整理自人民日报《中国扶贫改革的伟大历史进程》等
材料 1956年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改变了斯大林认为新的世界大战必将来临的看法,阐述了苏联对外政策的总方针,“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其基本构想是:与西方国家和平共处,在竞赛中超过美国;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可以通过议会道路和平取得政权;社会主义国家保持一致性;加紧渗透亚非拉地区,主张通过和平过渡走非资本主义道路。赫鲁晓夫强调,苏美关系对国际局势有决定性的影响,“如果我们为和平而联合起来,那么,就不会有战争,我们只要用手指吓唬他一下,就足以使他安静下来”。为此积极创造两国直接接触的机会,极力推崇首脑外交,在裁军和核禁试方面也做出了积极的姿态,在战后遗留问题的解决上也对美做出了一定的让步。同时还竭力促进两国经济关系的发展。
——摘编自陆丕朝《论赫鲁晓夫的“三和”路线》
材料 奢香夫人(1358年-1396年),中国古代杰出的彝族女政治家,是中国历史上建立了丰功伟绩的巾帼英雄。元朝建立后,西南地区进入了行省和土司并存的时代。明朝时期,推行“调北填南”,大规模向云贵移民,加速了云贵地区的改土归流进程。1381年奢香摄政,她审时度势,积极献粮通道,使明军得以顺利进拔云南,促进了祖国的统一。1384年贵州的都指挥马晔,企图激怒彝族兵衅,奢香走诉京师,向朱元璋面陈马晔逼反的真象。朱元璋欲除马晔,便问奢香“以何报答”,奢香回禀:“愿令子孙世世不敢生事”,并即表示“愿意刊山凿险、开置驿道”,驿道纵横贵州,打开了与川、滇、湘的通道。朱元璋说:“奢香归附,胜得十万雄兵”。奢香摄职期间,向外广聘汉儒,多方接纳文人学士,兴办宣慰司学培养各族子弟;招来能工巧匠,传授先进的耕织技术,开置农田,发展生产;倡导彝汉融和,安居乐业。
——据《明史》等
材料 关于接受日本投降,有人认为:照片中何应钦将军弯腰,毫无民族气节,而油画中何应钦将军腰身板正,是篡改历史真相。
照片《何应钦接受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的投降书》
油画《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时·南京》
——摘自方海霞等《一张抗战照片引发的历史解释》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阐释理由。(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解释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