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宁夏青铜峡市高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6月月考...

更新时间:2021-07-12 浏览次数:99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 1. (2021高二下·青铜峡月考) 商王室祭祀的祖先神,不但有上甲以降的近祖先公及成汤以下的先王先妣等直系祖先,还有其高祖远公和旧臣神等旁系远祖,他们甚至还将未必有血缘关系的高祖远公“错之庙,立之主”。这些措施表明商王室(    )
    A . 肃清氏族构建血缘政治 B . 团结亲族试图加强王权 C . 扩大祭祀保证族权至上 D . 重视直系轻视旁系亲族
  • 2. (2021高二下·青铜峡月考) 秦朝的地方行政设置中,县、乡一级的正式官员是县令和乡啬夫。但《里耶秦简》中却记载秦统一后在东方六国的故地大量使用了守丞,乡守这种临时性的代理官员。这说明秦朝(    )
    A . 地方官员权力被削弱 B . 政府行政效率低下 C . 尊重东方六国的传统 D . 官僚制度尚不完善
  • 3. (2021高二下·青铜峡月考) 唐代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德才兼备、以德优先的官员考核制度,从而使选官制度不再是单纯的考试制度,而是在社会上发挥着无形统合功能的行政管理制度。其“统合功能”(    )
    A . 有利于维护文明的稳定和连续 B . 保证了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 C . 有利于促进各阶层的均衡发展 D . 有利于选拔较高素质的人才
  • 4. 洪武时期所有章奏的处理都是皇帝一人亲批,而永乐、洪熙时期则出现了皇帝与内阁阁臣共议的局面,虽然“批答出自御笔,未尝委之他人”,但所批答之意见已经包含了皇帝与阁臣“造膝密议”的内容。这说明(   )
    A . 君主权力受到内阁制约 B . 阁臣意见影响皇帝决策 C . 权力运行带有民主色彩 D . 朝议制度减少决策失误
  • 5. (2021高二下·青铜峡月考) 元朝,府、州、县在行省督办下征集赋税,再由行省汇总并将其中七成解运至京师,留三成供地方支用。行省严格管制府、州、县的经费,有权批准金额在一千锭以内的开销。这一规定(   )
    A . 存在集权与分权双重性 B . 旨在强化君主专制 C . 导致地方割据势力出现 D . 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 6. (2022高二下·砚山月考) 论及清朝中枢权力演变,有清人说:“国家初制,章疏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其特颁诏旨,由南书房、翰林院视草(起草)。自雍正初年设军机处……机要章奏皆下焉”“而政本悉出机庭,兼议政、视草而一之”。这一演变反映了(   )
    A . 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 B . 各衙门处理行政事务有章可循 C . 地方政治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 D . 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
  • 7. (2021高二下·青铜峡月考) 一位学者说:“虽然希腊人有司法制度,却很难说他们有法律制度(就这个词的罗马和现代意义而言)。他们在司法的一个贡献——民主陪审法庭,采取了最易流于任性的形式而与任何法律科学根本地不相容,他们将巨资耗于寺庙(如奥林匹亚的寺庙),而不像罗马人那样,用在法律建筑方面。”这主要说明(   )
    A . 古希腊法律制度建设存在严重缺陷 B . 陪审法庭实际没有民主性 C . 陪审法庭决策带有非理性特征 D . 罗马法制建设更接近现代意义上的法治精神
  • 8. (2022高二上·陕西期中) 公元前631年,贵族出身的基伦企图依靠自己的亲信,发动政变,以便建立僭主政治,但政变在雅典贵族与平民反对中失败。由此可知,当时雅典(    )
    A . 平民与贵族矛盾已解决 B . 民主政治是大势所趋 C . 直接民主受到严重挑战 D . 公民享有充分的权利
  • 9. (2021高二下·青铜峡月考) 表1中法律条文摘自《十二铜表法》。这表明《十二铜表法》(    )

    第一条

    如有人缔结抵押自身或转让物件的契约,而有五个证人及一个司秤人在场,那么当时所作的诺言不得违反。

    第八条

    不许取去或要求把被偷窃的并用做建筑或培植葡萄园用的木材或木柱作为自己所有,但同时允许按这些材料的价值之双倍价格对负责有使用之责者起诉。

    第九条

    凡高度达15英尺的树木,为使其不到损害近邻地区,其周围须加修剪。

    表1

    A . 体系完备应用性强 B . 注意物权保护 C . 蕴含人人平等原则 D . 体现贵族意志
  • 10. (2021高二下·青铜峡月考) 有学者认为,罗马帝国只是一个负责协调和管理的上层结构,大政方针由帝国上层制定,但日常事务的具体管理由地方负责。帝国上层与地方相互制约形成一种固定模式,这一模式强调一种可以约束统治者的契约观念。该学者意在说明罗马帝国(    )
    A . 法治是维系统治的关键 B . 制度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C . 统治秩序难以得到维护 D . 分崩离析的危险已消除
  • 11. “光荣革命”后,针对高级官员的不法行为,英国逐步形成了由下院提出弹劾案、上院审判弹劾案的弹劾制度。1864年起,英国议会废弃这种监督方式,代之以下院发起的对内阁的不信任投票程序,其目的是促使内阁辞职。这种监督机制的转变表明英国(    )
    A . 君主立宪制仍未最终确立 B . 民主运行机制有所完善 C . 政治传统得到了部分恢复 D . 政府完全听命于下议院
  • 12. (2021高二下·青铜峡月考) 1832年议会改革拉开了英国议会改革的序幕。1867年的第二次议会改革大大降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工人阶级大多得到了选举权。1884—1885年第三次议会改革后,英国基本实现成年男性的普选权。据此可知(    )
    A .   工业革命是英国议会改革的主要原因 B . 不合理的选举制度使得政治极其腐败 C . 英国通过改革开始确立近代议会制度 D . 英国逐渐成为资产阶级民主国家
  • 13. (2021高二下·青铜峡月考) 下表为美国新罕布什尔州与加利福尼亚州参众席位统计,据该表可知(    )

    新罕布什尔州(东部)

    加利福尼亚州(西部)

    面积

    24097平方千米

    423970平方千米

    人口

    约128万人

    约4000万人

    参议员席位

    2个

    2个

    众议院席位

    2个

    53个

    A . 小州的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B . 美国众议院居于主导地位 C . 联邦制导致东西部利益分配不均 D . 美国的宪制兼顾了大小州的利益
  • 14. (2021高二下·青铜峡月考) 汉密尔顿在制宪时说:“然而,对绝大多数代表来说,制宪会议的目的不是建立一个流芳百世的民主政府体制,他们关心的更多的是如何建立一个有效力的但又受到约束的政府”据此可知(    )
    A . 多数代表反对建立民主政体 B . 民主自由并未成为时代潮流 C . 联邦制下权力分配严重失衡 D . 制宪需要选择妥协并寻求平衡
  • 15. (2021高二下·青铜峡月考) 德国统一后, 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希望自己能被称为“德国皇帝”,这一要求遭到其它邦国反对,在俾斯麦劝说威廉一世接受了“德意志皇帝”(地位不高于其他邦国国王)这一方案,各邦国基本同意。俾斯麦的这一做法( )
    A . 确立了普鲁士在德国的统治地位 B . 旨在推动德意志统一市场的形成 C . 有利于巩固德国统一的历史成果 D . 极大推动了德国统一的历史进程
  • 16. (2021高二下·青铜峡月考) 有学者这样评价《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如此状况的共和制度不是一个派别所理想的制度,而是当时各主要派别能够接受的政治制度。”这说明(    )
    A . 该宪法违背历史进步的潮流 B . 妥协是推进民主的途径 C . 法国民主共和制度徒有其表 D . 法国政权结构非常稳定
  • 17. (2021高二下·青铜峡月考) 鸦片战争爆发一年后,清政府仍不承认这场冲突是一场"战争",而更倾向于是一场"边衅":官方文书中也把英国人被看作是"丑类""匪类""强盗""贼寇""叛贼"。这表明清政府( )
    A . 认识不到近代战争的残酷 B . 对殖民者的本质认识不清 C . 观念严重滞后于世界发展 D . 无力应对国家安全的危机
  • 18. (2021高二下·青铜峡月考) 《天朝田亩制度》的核心是“田产均耕”的土地制度,按人口平分土地,土地所有权归公。它一方面抓住土地所有权不放,另一方面作出“剩余归公”的原则规定,农民剩余劳动所生产的一切都收归国家。这反映出《天朝田亩制度》(   )
    A . 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 . 契合资本主义发展潮流 C . 实现土地和产品平均分配 D . 严重脱离农民实际要求
  • 19. (2021高二下·青铜峡月考) 历史学者马勇认为此战“让之前的三十多年中国的和平发展走向终结,也让因‘同光中兴’而恢复的自信丧失殆尽。此后,孙中山、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一大批政治新秀相继出场,由他们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的历史大剧,近代中国的政治激进主义渐渐成为思想主流,一浪高过一浪。”这场战争应该是(    )
    A . 鸦片战争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 甲午中日战争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20. (2021高二下·青铜峡月考) 民国成立后,孙中山签署命令抚恤革命烈士、奖赏普通革命参与者,并发起和参与了对革命参与者祭奠、追悼、题词、慰问、捐恤、稽勋、安置等一系列活动。这些举措(    )
    A . 开启了近代社会的转型 B . 加速了晚清政府的覆灭 C . 实践了主权在民的思想 D . 扩大了辛亥革命的影响
  • 21. (2021高二下·青铜峡月考) 虽然从形式上看,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纲领受到共产国际的极大影响,但其反映的诉求却完全是中国的,现阶段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表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纲领(   )
    A . 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B . 凸显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C . 以中国现实的政治需要为依据 D . 标志着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 22. (2021高二下·青铜峡月考) 表2为延安地区延川县第三乡321户阶级成分表(部分)

    阶级

    土地革命前(1935年1月)

    土地革命后(1939年12月)

    数目

    百分比(%)

    数目

    百分比(%)

    贫民

    204

    63.6

    136

    42.3

    中农

    50

    15.6

    123

    38.3

    富农

    16

    5.0

    22

    7.0

    地主

    12

    3.7

    0

    0

    表2

    据此可知(    )

    A . 地主阶级在中国已被消灭 B . 边区政府注重根据地建设 C . 解放区农民生活水平提高 D . “双减双交”成效十分显著
  • 23. (2021高二下·青铜峡月考) 1937年10月9日,《抗战》刊登一篇题为“心劳日拙”的报道,嘲讽日本的欺骗宣传黔驴技穷。文章以讽刺的口吻写到“日本正派了好几个活人赴欧美宣传,以为又可以大大欺骗一番,不料美国总统罗斯福一鸣惊人,发表演说痛斥横行违法的国家”。这说明(    )
    A .   中国抗战得到欧美国家广泛支持 B . 中国媒体积极塑造抗战正义形象 C . 日本利用欺骗宣传谋取国际同情 D . 《抗战》报道树立国人必胜信心
  • 24. (2021高二下·青铜峡月考) 对比下面两图,可知(    )

    1933年中共党员主要成分比例           1938年中共党员主要成分比例

    A .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改变 B . 中共党员人数激增 C . 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D . 国共两党走向合作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三道材料题,共52分)
  • 25. (2021高二下·青铜峡月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演变

    阶段

    演变

    秦朝

    ①确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颁布《秦律》

    ②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隋唐

    ①实行三省六部制②创立和完善科举制

    北宋

    ①解除禁军将领的调兵权;建立禁军

    ②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权力;派文官到地方做知州,与通判互相牵制;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明清

    ①明朝废丞相、设内阁,相权分六部,地方设三司分权

    ②清朝前期设南书房,后设军机处

    ③实行八股取士

    材料二:在大约10年的时间里,有近5000名公民,即30岁以上公民的四分之一左右,担任过负责为公民大会决定议案、接待外来使节、负有重要监督职责的议事会议员……正因如此,雅典民主政治也成为一种迄今为止公民最广泛参与国家管理的制度。

    ——晏绍祥《雅典民主政治的危机与民主信仰的重塑》

    材料三:1714年辉格派在大选中获胜后,次年沃波尔被任命为财政大臣,不久解职,但于1721年重新被任命为财政大臣。在当时的内阁大臣中,财政大臣总是处于首要的地位,也就是首席大臣。人们有时直接称他为“首相”,意指他的地位在各大臣中的重要性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首要的地位。事实上,沃波尔是英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内阁首相。他虽然是由国王任命的,但他的权力实际上来自下院中辉格派的支持。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四:在美国的复合共和国里,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种不同的政府,然后把各政府分得的那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因此,人民的权利就有了双重保障。两种政府将互相控制,同时各政府又自己控制自己,在共和国里极其重要的是,不仅要保护社会防止统治者的压迫,而且要保护一部分社会反对另一部分的不公。

    ——【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

    1. (1) 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主要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在我国古代史上发挥的积极作用。
    2. (2) 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体现了怎样的政治体制?依据材料二概括其特点。
    3. (3) 材料三表明当时英国政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影响。
    4. (4) 据材料四,概括美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并结合美国1787年宪法的相关知识加以说明。
  • 26. (2021高二下·青铜峡月考) 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发展与中华民族反抗西方列强侵略的斗争紧密相连。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生活在这一尚未现代化区域中的人们,体会现实,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情感油然而生。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材料二:建立近代民族国家,是近代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他还最早表明建立民族国家的问题,于1902年发表的《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

    ——转引自《光明日报》关于“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的对话

    材料三:1924—1927年国共合作实际上是以“国民革命”为号召的民族革命。这场革命的直接斗争目标就是所谓“打倒列强除军阀”,北伐战争即为这场革命最具体的实现手段。北伐战争这一军事统一行动,从一个侧面清楚地反映出,中国社会民族主义观念广泛发酵,多数社会大众对国家统一运动明显抱以期待和欢迎的态度。

    ——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材料四:日军侵华暴行,没能摧毁中华民族的抗战意志。正是因为“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所以爱国救亡运动风起云涌,抗日烽火在各地燃烧。地不分南北,人不分民族,唤起了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新的民族觉醒。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沈祖炜《抗日战争与中国的民族主义》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南京条约》中丧失的国家主权,由此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析梁启超当时提出“中华民族”、“民族国家”等概念的时代背景,并分析其目的。
    3. (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场革命”的实质任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场革命取得的主要成果?
    4. (4) 据材料概括指出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民族主义发展的影响。
  • 27. (2021高二下·青铜峡月考)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改革的成败,既取决于社会基础,也取决于改革者的智慧与能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初期,欧洲和日本一样,是从多样性的封建体制(注:指分封体制)和充分发展的社会结构的母胎中诞生的。

    明治领导人在竭力实行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显著成果。他们废除了藩体制,撤销了原来的阶级制度,依靠征兵制设置了军队以取代过去的武士阶级,建立了近代经济机构的基础,这都促进了日本的工业化,进而创建了近代政治体制。

    ——赖肖尔《近代日本新观》

    材料二:从中古东方型的社会,转入现代西方型的社会。……其工程之浩巨,可想而知。但是那光绪也要把这百年难变之“型”,而变之于指顾之间,其必然失败。

    诏书一日数下,朝野莫知所适,也不是个办法。不幸这位年轻皇帝,显然感到国亡无日,所以迫不及待。但是他的军师谋臣,应该有见及此。不幸康某木讷执拗,识见不足;而操切浮躁,且有甚于幼主。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材料三:这场变法引起了满清权贵保守派的政治反动。一批更为昏庸、眼界更狭隘的“原教旨”保守派……注定成为清王朝残存的权威合法性资源的巨大消耗者。

    另一方面,戊戌变法的失败,使相当一批现代化知识精英,由于对体制内的变革失望,而开始走向体制外的革命。

    ——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在明治维新中采取了哪些革故鼎新的措施?有何效果?
    2. (2) 同为近代化改革,中国的戊戌变法却失败了,请据材料一、二概括其失败的原因。
    3. (3) 据材料三指出,戊戌变法的失败客观上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4. (4) 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改革成功的关键因素有哪些?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