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贤良是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
②布衣为相客观上加强了君主专制
③公孙弘为相表明“中朝”形成
④治《春秋》者拜相体现儒学地位提升
①格物致知 ②循序渐进 ③本心体悟 ④知行合一
刊名 | 办报宗旨 |
《启蒙画报》 | “今人开智言问,喊否人4物日勿迷,是非朝政目勿告,我愿小英雄,览画报,启颤蒙,从兹世界开大同。” |
《时事画报》 | “仿东西洋久画报现圃办法,者物及记事,俱用图画,以开通群智,振发精神为宗旨。” |
《开通画报》 | “有开愚故事.特别感化社会之演说,惟望写文寄信本馆,必能说明图画,以扩充耳目。” |
①党和国家重视昆曲的保护和发展 ②传统剧目按照时代精神创新广受欢迎
③《十五贯》被誉为“昆剧之母” ④“百花齐放”方针利于文化事业繁荣
①助长了人类的理性化倾向
②鼓励人们去探索自然物质世界
③对科学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起到了促进作用
④使人们的思想从传统意义上的宗教束缚中解脱出来
项目 | 世界 | 欧洲 |
工业生产总值 | 2 | 1 |
机器制造业 | 2 | 1 |
拖拉机 | 2 | 1 |
电力 | 3 | 2 |
石油 | 2 | 1 |
钢 | 3 | 2 |
材料一 1915年-1916年,以毛泽东、萧子升、蔡和森为首的一批同学好友,在一起研究学术,交流心得。毛泽东作了这样一种概括:“这时候这些人大概有一种共同的感想:“如何使个人及全人类的生活向上?””新民学会的宗旨集中体现了毛泽东的宏伟志向。20世纪20年代初,对毛泽东来说,他正在更加完整地了解俄国革命。1921年1月,蔡和森从法国寄来信件,为他分析了共产主义的优点,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毛泽东宣称自己对这个“完整的解决方案”表示赞同。
--据[美]瑞贝卡·卡尔《毛泽东传》等整理
材料二 中共一大的纲领是一个直接实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纲领。历史选择了社会主义,历史又以客观现实限制了主观愿望。在这种选择和限制的统一中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和理论。这一思想和理论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接续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未竟的事业,又以无产阶级的领导取代资产阶级的领导,表现了新旧革命的嬗变。同时,它赋予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以社会主义的未来前途。沿着这条道路,中国人在千辛万苦之后取得了民主革命的最后胜利。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一 阿克菜特是不可多得的传奇人物,为现代工业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做出了杰出贡献,代表着真正的资学本主义精神。虽然他并不是第一流的发明家,但具有组织企业的坚韧毅力,能够在逆境中克服科艰难险阻,勇往直前地扩张企业。阿克莱特的种种素质,更像一个世纪以后的企业家,预示了网工厂时代的来临。总之,重大的技术发明,没有合理的生产组织形式和企业家的创造精神,不足以形成现实生产力。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工厂制度导致了有产者阶层的产生,有产者阶层付出资本购买工人买不起的机器设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的工厂需要大量廉价劳动力,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变成产业工人,产业工人只有靠出卖劳动力获得微薄的薪金,依靠他们的雇主生活。另外,工人在从前作工匠时候所学的手艺,在一个只需要单一技术的工作环境之中就没有用武之地了。而且,工业化时代重复简单的工作使工人根本不了解他们的工作和他们生产的产品。
--据[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等整理
材料一:隋唐时期,中华文明展现出丰富多彩的雄姿。汉字伴随着汉文化东传朝鲜、日本,南被越南,形成汉字文化圈,又称“儒家文化圈”。考察某一文化圈的形成,固然要从一定的社会着眼,也要从文化的载体-具体的人出发。630年,日本派出第一批遣唐使,一方面是为了输入唐朝的典章制度和文化,同时也是为了进行朝贡贸易。“遣使来朝,因请儒士授经。诏四门助教赵玄默就鸿胪寺教之……所得锡赉,尽市文籍,泛海而还。”
--摘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等
材料二:先秦时期的一部文献提出“左祖右社,面朝后市”,这个都城设计原则为历代王朝所遵循,并远播海外,为周边的亚洲国家所接受。所以在广大的汉文化圈内,出现许多中国式的城。
朝鲜历史上曾经为中国的藩属国,受儒家文化影响很深。李氏朝鲜的景福宫得名自《诗经》“君子万年,介尔景福”,其正殿勤政殿是举行仪式以及接受百官朝会的地方,地基明显高于其它宫殿。
--据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等整理
材料三:近代以来,随着列强的入侵与西方文明的输入,儒家文化圈既有格局发生裂变。在中西文明的大碰撞中,“中弱西强”的现实动摇了中国作为儒家文化圈核心的地位,中国展开了向西方学习的近代化历程。
--摘自曾光光《近代以来儒家文化圈的裂变与走向》
几万万被压迫的、沉睡在中世纪停滞状态的人民觉醒过来了,他们要求新的生活,要求为争取人的起码权利,为争取民主而斗争。亚洲的觉醒和欧洲先进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斗争的展开,标志着20世纪初所揭开的全世界历史的一个新的阶段。
--摘自《亚洲的觉醒》(1913年)
材料一:19世纪,民族主义起初是一种人道的、宽容的信条,这种信条不是建立在各种民族主义运动相竞争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手足之情这一概念的基础上。但是,在19世纪后半世纪,它变得愈来愈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其原因在于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影响,在于俾斯麦用马基雅维利式的外交手腕和他所称的“铁血”战争成功地统一了德国,并建立起了德意志帝国。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1919年6月28日和约签订当天,德国各右翼报纸普遍在头版加上了表示哀悼的黑色镶边,《德意志报》更是在头版鼓吹:“复仇!德意志民族!”没有一个德国人将条约视为一项“既没有胜利者也没有失败者”的公平的解决方案来接受它,所有德国人都打算一有机会就立即摆脱至少是和约的某些部分。法西斯纳粹的“族民共同体”不过是一个极端民族主义的、极端独裁专制的、极端反动的法西斯国家,可是它居然迷惑和吸引了德意志民族大部分芸芸众生。1933年希特勒的上台不是德国“历史的中断”,纳粹的思想意识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20多年统治德国的政治思潮基本一致。
--据刘自强《<凡尔赛和约>与战后德国民族复仇主义的勃兴》等整理
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希特勒拖到反人类战争中去的德意志民族遭到了正义的报复,国家被摧毁,民族被分裂。但是接受了历史教训的德意志民族在争取民族统一的精神鼓舞下,在短短的十几年重又东山再起,进入世界先进工业国行列,而强大的民族亲和力最终冲决外力人为的藩篱,使分裂达整四十年的德意志民族再度统一起来。
--摘自丁建弘《德国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