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云南省砚山县第三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21 浏览次数:28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 1. (2022高二下·砚山月考) 在清朝疆域里,内地分立18省,各设巡抚为长官,每两省(个别地区为一省或三省)又设总督一名,相当于大军区长官。在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这反映了清朝(   )
    A . 对地方的控制弱化 B . 边疆危机空前严重 C . 疆域治理策略灵活 D . 中枢机构发生异变
  • 2. (2022高二下·砚山月考) 隋代规定县丞和县尉“尽用他郡人”,又规定州县的主要属官“三年一代,不得重任”;唐太宗时有“叔父兄弟不许同省为郎官”的惯例,唐朝规定父为宰相,子即不能为谏官。隋唐的这些规定旨在(   )
    A . 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B . 保证政权运行稳定 C . 杜绝地方吏治腐败 D . 完善人事任免制度
  • 3. (2022高二下·砚山月考) ト辞中屡见商王问各地“受年”“受禾”“受黍年”的情况,这表明(   )
    A . 商代农业生产技术进步 B . 商王关注农业收成好坏 C . 统治者都重视农业生产 D . 占ト是商代政治的特色
  • 4. (2022高二下·砚山月考) 从唐太宗时期开始,中书、门下省往往联合办公,官署即称为“政事堂”。后来,唐朝皇帝常常在上朝之后,召见尚书、中书、门下长官,共同讨论国政。这些情况表明(   )
    A . 唐朝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 B . 中央集权进一步发展 C . 君主的权力受到极大制约 D . 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
  • 5. (2022高二下·砚山月考) 公元前3500年左右,人类开始向文明社会迈进,其最根本的经济前提是( )
    A . 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 B . 社会分工的发展 C . 奴隶制度的形成 D . 文字的出现
  • 6. (2022高二下·砚山月考) 郡国庙制是西汉特有的产物。汉初,皇帝多次下令在郡国广建皇室宗庙,汉武帝时期及以后,郡国庙制的存在不断遭到质疑并逐渐被废止。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 宗法观念日益淡化 B . 王国问题得以彻底的解决 C . 思想控制趋于严密 D . 郡国庙制服务于现实政治
  • 7. (2022高二下·砚山月考) 下表为西汉大司马统领的中朝演进概况。它反映了西汉(   )
    时期 概况
    汉武帝时期 外廷之官统于丞相,中朝之官统于大司马,中朝官员主要职责是皇帝的应对顾问
    汉昭帝时期 大司马作为中朝领袖,领衔中朝官员预闻政事,参议决策,是地位最高的辅政大臣
    成帝、衰帝时期 赐大司马金印紫绶,置官属,禄比丞相,位在外朝上
    A . 中朝逐渐控制决策 B . 藩镇割据初现端倪 C . 宰相制度渐趋成熟 D . 朝廷权力再次分配
  • 8. (2022高二下·砚山月考) 汉武帝时,重用低级官吏和侍从人员为尚书令、侍中等,共议军国大事;东汉光武帝“虽置三公(司徒、司空、太尉),事归台阁(尚书台)”,尚书台官位低微,职权却较大。这说明两汉时期(   )
    A . 中枢机构出现重大调整 B . 行政机构形同虚设 C . 分权制衡体制逐步形成 D . 政府决策渐趋集中
  • 9. (2022高二下·砚山月考) 战国时期,秦国关中地区“田肥美,民殷富,……沃野千里,蓄积多饶”。下列选项中能作为该历史现象成因的有(   )

    ①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               ②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

    ③铁犁牛耕方式的采用               ④井渠技术的创造应用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10. (2022高二下·砚山月考) 中书省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中央机构。以下对于中书省的描述,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太史公司马迁曾任中书令     ②六部隶属于中书省

    ③负责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诏敕     ④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

    A . ③①②④ B . ①③②④ C . ②③①④ D . ①②③④
  • 11. (2022高二下·砚山月考) 唐玄宗时期,开始出现使相。使相即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官衔的节度使,实际上不行使宰相权力。从玄宗朝开始,使相由8人发展到僖宗朝的60人。这一变化(   )
    A . 反映了宰相制度名存实亡 B . 与唐朝衰落有一定关联 C . 体现地方与中央分庭抗礼 D . 推动中枢权力体系完善
  • 12. (2022高二下·砚山月考) 明初,承宣布政使司负责地方民事,按察使司负责地方法律诉讼和监察地方官员,都指挥使司负责地方军事。后来,巡抚作为中央官被派至地方参与整顿与管理,逐渐成为地方“钉子户”,但跨省问题又使巡抚间“顶牛”,“总督”应运而生。清朝更是将巡抚与总督作为地方官常态化。明清地方行政的变化(   )
    A . 有利于提高地方的行政效率 B . 削弱了中央集权 C . 促使官僚集团内部开始分化 D . 实现了军政合一
  • 13. (2022高二下·砚山月考) 朱元璋是一位比较勤政的皇帝。他即使“眛爽临朝,日宴忘餐”还是招架不了,不得不承认,“人主以一身统御天下,不可无辅臣”。导致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A . 废丞相 B . 设内阁 C . 设军机处 D . 密折奏事
  • 14. (2022高二下·砚山月考) 有研究发现,至少在公元前8世纪,希腊各地的铁制农具已普遍使用,多山而贫瘠的土地因之成片地得到开垦与深耕,粮食生产大幅增长。在许多城邦,人民凭着对土地的拥有权而获得公民权,可以参与城邦事务。据此推知 (    )
    A . 希腊各城邦以农业为主 B . 冶铁业最早出现在古希腊地区 C . 古希腊农产品种类丰富 D . 农业推动希腊城邦政治的发展
  • 15. (2022高二下·砚山月考)

    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

    ①禅让制          ②分封制         ③世官制          ④宗法制

    A . ①③ B . ②④ C . ①②③ D . ②③④
  • 16. (2022高二下·砚山月考) 学术界目前普遍认为:农业革命最早发生在西亚、东亚和中南美洲等地区。其主要推断的依据是(   )
    A . 远古神话传说 B . 古代居民的体质特征 C . 古代史籍记载 D . 考古发掘的遗迹遗物
  • 17. (2022高二下·砚山月考) 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万机,亦间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表明(   )
    A . 清朝内阁权力得到加强 B . 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C . 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 D . 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
  • 18. (2022高二下·砚山月考) 论及清朝中枢权力演变,有清人说:“国家初制,章疏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其特颁诏旨,由南书房、翰林院视草(起草)。自雍正初年设军机处……机要章奏皆下焉”“而政本悉出机庭,兼议政、视草而一之”。这一演变反映了(   )
    A . 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 B . 各衙门处理行政事务有章可循 C . 地方政治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 D . 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
  • 19. (2022高二下·砚山月考) 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 . 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 . 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 . 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 . 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 20. (2022高二下·砚山月考) 考古专家对某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研究后,认为当时阶级分化明显。下列能够为此结论提供证据的考古发现是(   )
    A . 农作物和牲畜遗骸 B . 比较大的氏族公共活动场所 C . 制陶场和公共墓地 D . 墓葬大小和随葬品差异悬殊
  • 21. (2022高二下·砚山月考) 明朝中期,常熟一地主购买大片沼泽,雇用乡民加以治理;部分土地改造为良田,凿水池用以养鱼,池上筑舍养猪,其余空地种植不同果木蔬菜,副产品运往市场销售,所得“视田之入复三倍”类似现象从明朝中期起逐渐增多。这表明当时(   )
    A . 农业出现多种经营 B . 商业市镇大量兴起 C . 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D .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 22. (2022高二下·砚山月考) 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
    A . 推行郡县制 B . 焚书坑儒 C . 修筑长城 D . 统一度量衡
  • 23. (2022高二下·砚山月考) 两宋时期,南方的水稻成为全国产量最大的粮食作物,麦正式超越粟成为北方的首粮。麦粟等旱地作物传至江南地区,形成麦稻轮作的耕作制度,这种现象说明(   )
    A . 南稻北粟格局开始打破 B . 北方农业发展水平更高 C .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D . 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
  • 24. (2022高二下·砚山月考) 就如何分配有限的物质资源,荀子指出“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治之经,礼与刑必不穷于物,物不必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又言:“治之经,礼与刑。”荀子强调(   )
    A .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B . 隆礼重法的共享意识 C . 礼乐制度的现实需要 D . 道德教化的物质基础
  • 25. (2023高二下·银川期末) 封泥,又称泥封、艺泥,是盖有古代玺印的干燥坚硬的泥团,作为古代缄封公文书信,物品以防私拆的信验物。秦代出土的封泥中有称“某守”或“某大守”的,如“九江守印”“即墨大守”(如图)等。这类封泥可用来研究秦代(   )

    A . 中央政府的行政机构 B . 地方割据称雄的概况 C . 贵族政治体制的特征 D . 地方职官体系的史实
  • 26. (2022高二下·砚山月考) 东晋建立之初,琅琊王氏当权。此后,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家族相继掌权。上述材料反映了东晋(    ) 
    A . 地方出现众多割据政权 B . 士族专权 C . 宗室诸王争夺中央权力 D . 国力强盛
  • 27. (2022高二下·砚山月考) “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描述的是哪一朝代的行政管理体制?(  )

    A . 隋朝  B . 唐朝 C . 北宋 D . 元朝
  • 28. (2023高二下·安庆月考) 目前,我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众多,其中在良渚文化的墓葬遗存中,有的墓葬建有人工堆筑的大型墓台、宽大的墓穴、精致的葬具,特别是随葬有一大批制作精美的玉礼器。有的墓穴狭小,随葬的只是简陋的陶器及小件的装饰用玉饰件,也没有专门的营建墓地,只是散落在居住址的周围。这说明当时(    )
    A . 社会分化日益加剧 B . 墓葬风格呈现地域差异 C . 礼乐制度日趋完备 D . 手工业生产趋于专业化
  • 29. (2022高二下·砚山月考) 东汉刘秀时期,三公高高在上,享受一万石的俸禄,却没有权力。尚书台的长官尚书令掌管朝廷大权,却没有三公的地位,俸禄只有一千石。东汉前期这一奇特局面的出现反映了(   )
    A . 中央机构权力制衡 B . 君主权力得到加强 C . 外戚专权受到遏制 D . 贵族等级体系严格
  • 30. (2022高二下·砚山月考) 明太祖朱元璋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鉴于此,他采取的措施是(   )
    A . 废分封制 B . 设立中朝 C . 废除宰相 D . 置军机处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
  • 31. (2022高二下·砚山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安史之乱后,藩镇“相望于内地”,“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喜则连衡(横)而叛上,怒则以力相并”。

    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

    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 (1)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唐、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
    2. (2)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从唐朝至元朝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规律和发展趋势。
  • 32. (2022高二下·砚山月考) 材料  710年,唐睿宗李旦登基,改年号为“景云”。其时,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征的办法,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景云二年,唐朝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自此始有节度之号”。同年,改变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风俗一变”。712年,唐玄宗正式即位,随后十余年间,节度使制度在边境地区广泛推行,十三道增为十五道。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等

    1. (1) 根据材料,说明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目的。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影响。
  • 33. (2022高二下·砚山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秦文化政策带有很大的逆反心理和明显的报复心理。早在秦统一之前,秦人就备受歧视,秦文化不为六国文化所容;秦统一后,六国旧贵族和诸多儒生仍然蔑视秦国文明,诽议秦政,甚至在朝廷公开毁议秦政。骄傲的秦国,趾高气扬的秦始皇,被激怒了,他们再也不能忍受这种屈辱,不能容忍任意诽谤朝政。更不能纵容儒生们继续反秦。这是秦实行文化征服、兼并政策的导火索,也是秦文化统一政策的一个根源。根植在秦始皇内心深处的暴烈、刚愎、功利等特性被诱发,秦文化政策的失误也就暴露出来了。

    ——胡明焕《秦亡新论》

    评材料中关于秦文化政策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