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辽宁省葫芦岛市2021届高三语文二模试卷

更新时间:2021-06-17 浏览次数:66 类型:高考模拟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生物医学学科前沿领域的研究是基础理论创新和生物技术进步的基础。目前和将来相当长时间内研究的热点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基因组和后基因组:目前已初步明确人类基因在3万2千到4万个碱基数之间(35000左右)。后基因组研究,主要研究目标是确定基因的功能。接着,在基因组研究的基础上,研究细胞或组织中所有蛋白质空间结构,绘制人类蛋白质谱,对阐明生命活动和疾病起因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再者,干细胞定向分化及其调控等的研究也将成为现在和将来生命医学的热点。还有生物信息学,是用生物化学、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综合处理庞大的生物医学数据,如人类基因的碱基对、核苷酸、蛋白质组,揭示它们之间的内部联系以及与疾病之间的关系。生物信息学不仅在生物医学研究上,同时在新药研究上有广泛应用价值。

    由此,不难发现,生物医学的基本任务是运用生物学及工程技术手段研究和解决生命科学,特别是医学中的有关问题。

    (摘编自周林《生物医学研究热点及意义》)

    材料二:

    环境污染以及环境风险的本质源于人对环境的工具式利用。近代以来,随着工业社会的来临,人类对自然和环境的利用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利用现代科学不断征服自然。对自然的利用已远远超出了自然自身修复范围。环境不断遭到破坏,各种污染接踵而至,对人的危害也越来越大。对大自然的利用,只能在它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反过来,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生命伦理向度。

    生物医学是综合医学、生命科学和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而发展起来的前沿交叉学科。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对环境风险的忽视,与传统忽视环境保护是一以贯之的。因为它的研究主要探究人的身体构成与生命规律,关系到提高医疗诊断水平和人类的自身健康。因此,它的工具性愈加突出。只要是有利于治疗人的疾病的,都可以被拿来利用。只要是有利于解除人的痛苦的,利用起来都是合情合理的。可是,环境的危害却与日俱增,环境风险确实存在。

    然而,不同的生态伦理视野中,对环境的保护要求不同。总体而言,生态伦理有两种:一种是人类中心主义,另一种是非人类中心主义。

    玛什和平肖持有人类中心主义生态观,他俩认为,自然资源、生态环境需要保护,但归根结底是为了满足人的利益,自然界的权利是因为人而存在的,没有脱离人的自然权利一说。后来的诺顿和默迪发展了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观,诺顿将人类中心主义分为两种,强人类中心主义和弱人类中心主义。

    前者将自然看作人类的伙伴,后者将自然看作人类工具。诺顿主张弱人类主义。默迪认为,自然界不但具有工具价值,而且具有内在价值。某种程度上,这是向非人类中心主义过渡。然而,他强调自然界的内在价值也需要通过人的价值来衡量。辛格认为,动物和人一样,也有感受快乐和痛苦的能力,整个自然界也一样,它们有内在价值,可以用来衡量人类的所作所为。当人类的作为违反了它们的内在价值时,就会受到自然的报复。

    从不同的环境伦理视角,对于生物医学研究的环境风险有不同的度量,从而导致不同的风险来源。人类中心主义环境风险审查主要从环境变化对医疗工具的影响出发,有两种度量,一种是强人类中心主义。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环境域值考量看它对现有使用工具的影响程度,这些工具不仅包括医疗工具,还包括与此相关的其他工具,所有这些工具都影响到人类活动。强人类中心主义只从影响人类活动角度看生物医学研究有没有对环境造成影响。由此导致的环境风险主要是医疗工具设计及实施过程中完全屏蔽掉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环境负面影响总是难以避免的。另一种是弱人类中心主义。与强人类中心主义不同,弱人类中心主义认为,环境自身没有内在价值,环境是否遭到破坏,以有没有破坏现有的工具活动能力来衡量。现有的工具活动能力具有科学评价标准,环境是否破坏也要以这个标准衡量。弱人类中心主义试图找出现有工具活动之外的环境评价标准,它既以人类为中心,不同于现有的工具活动评价标准。从生物医学研究看,弱人类中心主义只关注特定领域的环境风险,这些领域归根到底涉及到人的现有活动。

    非人类中心主义有另一套对环境风险的评价,它确定环境有其内在价值,并且它的内在价值来源于环境本身,而不是人类活动。因此,首先应该确定环境内在稳定范围,而在此基础上评价人类活动。环境内在稳定范围是在现有的环境保护基础上形成的,将人类活动影响限制在一定的环境可承受范围内,是防范环境风险的有效举措。从这个角度看,对于生物医学研究的环境风险评价,就不是以人类活动为评价标准,而是从环境自身标准来评价人类活动。无论是医学研究工具,还是医学研究活动,都是如此。

    (摘编自肖健、邓线平《生物医学研究的环境风险初探》)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研究和揭示人类疾病与人类基因的碱基对、核苷酸、蛋白质组之间的内部联系的关系不是生物医学研究的范畴。 B . 诺顿还是人类中心主义者,默迪在某种程度上在向非人类中心主义者过渡,而辛格已经完全是非人类中心主义者。 C . 强人类中心主义认为,若生物医学对人类健康有利,那么医疗工具设计及实施过程中就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 D . 弱人类中心主义,虽然仍以人类活动为中心作为评价标准,但是关注的是生物医学工具是否对环境进行了破坏。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生物医学学科研究的热点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交叉,或某个热点研究基于另一个热点研究的基础上。 B . 在与传统忽视环境保护的行为比较时,作者对当前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对环境风险的忽视持批评态度。 C . 非人类中心主义对生物医学研究的环境风险评价,不是以人类活动为标准,故医学工具不会对环境有影响。 D . 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对环境风险评价标准不同:前者以人类活动为中心,后者以环境为中心。
    3.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的一项是(   )
      A . 马戏团的狮子被驯化后钻火圈供人们欣赏。 B . 悟空打死一只老虎,把虎皮做成了虎皮裙。 C . 六尺巷的张大妈把她家的小狗当作亲孙子。 D . 农民为了减少劳累,给农作物喷洒除草剂
    4. (4) 请结合材料内容,概括介绍“生物医学”的基本特征。
    5. (5) 请简要概述材料二的内容结构安排。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帘幽兰

    孙作平

    ⑴房子要装修,还没等完全“妆扮”好,我即买了几盆绿色植被——绿萝、仙人掌、芦荟、吊兰均匀置于房里的角隅吸收甲醛净化空气。

    ⑵房子装修后接着是长时间的通风,美化,布置。几经折腾,除了吊兰依然静默葱茏,精神矍铄,其它的便耷拉着小脑袋失去了精气神,像精神萎靡,一蹶不振的孩子。我便开始精心“伺候”,一天天下去,再不见昂首挺胸,生命已夭折。不免无奈中自责起来,是我伤害了这些小家伙儿。

    ⑶怅然回眸中,可爱健壮又翠色欲滴的吊兰正在逗我笑,宽慰一颗潮湿的心。我诧异于吊兰超然不凡的生命力而喜爱上它,并挪移到窗台且美其名曰“一帘幽兰”。以后家里再养什么花草总是“熬”不过它,只有它坚守阵地,青春永驻。从此我和它成为朋友伙伴,再后来又视它为亲人家人。

    ⑷古诗云:“何年一掬草,婆娑在盆中。叶瘦轻拖绿,花小不飞红。根疏杯水淡,格高冷意浓。无关冬与夏,飘洒自得风。”吊兰因根叶似兰,花梗横伸倒悬得名。叶丛生,线形细长。花茎奇特,枝叶下垂,叶色秀丽,淡雅清心,栽培简单又极易生长,四季常绿,极好的室内盆栽观赏花卉,被人们誉之为“空中花卉”。

    ⑸吊兰的种类繁多,形态特点各异,繁殖极易,常用分株扦插法。从春至秋随时随处都可以进行栽种。我家的金边吊兰年岁最长已做了母亲,花茎从叶丛中抽出,叶脉中抽生出的匍匐茎,长可尺许,既刚且柔;茎顶端簇生的叶片,由盆沿向外下垂,随风飘动,多像展翅欲飞的小仙鹤。

    ⑹我把它的孩子“小仙鹤们”扦插栽入花盆内培植,然后浇透水放荫凉处养护。

    ⑺长时间的寒暑假里得不到一滴水滋润,也得不到一点温情呵护的它们,饱经了严寒酷暑的岁月沧桑。开学了,我惊艳于兰儿们面目虽已憔悴不堪,但身子骨还坚挺着。照顾几天便立刻茁壮如初,朝气蓬勃。优雅美丽源于内心美好强大的馈赠吧,难怪宋代诗人这么赞道:“忍犯冰霜欺竹柏,肯同雪月吊兰荪”那一帘幽兰,一帘花影,一簇春色,一卷书香,一群耕耘者与逐梦的“花朵”谐调成学校里一道独具匠心的亮丽风景线。

    ⑻而今家中的每个角落都被我植上这绿色的小精灵,或瓶或盆或罐,有的悬吊于窗前,有的摆放在窗边花架或窗台上,小屋因此有了四季盎然如春,馨香弥漫,有了翠绿欲滴的娇嫩和随遇而安的恬淡悠然,为我守候这一方天地。

    ⑼当下垂的花茎遇到微风吹拂时,宛若绿色的蝴蝶翩翩起舞,袅袅婷婷;花茎上长出的许多娇嫩的新植株体,随风缱绻,犹如“绿色仙子”在荡秋千,又好似“天女散花”,饶有风趣韵味。酷暑时用她绿绿的清凉把我浓浓包裹,让我轻盈从容;严寒时用她浓浓的绿茵把我轻轻簇拥,让我温暖如春。即便冷风冷雨,枯萎凋零,一适逢时令与阳光水润就会昂然挺立,精神焕发。这份坚强这份适应,外表柔弱却勇气十足,真让人钦佩!

    ⑽每次回到家第一眼就去看望我的“一帘幽兰”,它们也争宠似的在我面前献媚讨好,又是舞又是笑。每繁忙之余与它们对眸时,精神愉悦又轻松,心安宁又淡然。闲暇时最惬意的是:一帘幽兰一抹绿意一片春色里,一缕阳光一杯清茶一笺书香中,与轻暖的文字相伴对话,无言也最懂,无言也最美。正如黑夜与星月的相映、相衬、相趣。

    ⑾兰儿一生,不卑不亢,迤逦绰约,清香脉脉,素洁清芬。心向明媚,努力生长成自己喜欢的样子,无意苦争春,只把春来报。随风摇曳时浪漫与飘逸四溢,默默绽放,淡淡吐芳,静时如画,动时若诗。

    ⑿将温暖织就绿茵,让心音开成清韵。在清浅的岁月中“静观窗前花开花落,漫看天边云卷云舒”,柔而不弱,纤细有风骨。即便朴素而不失端庄优雅,即便忙碌也不乏悠然从容。让我油然想起杨绛,又想起她的百岁箴言——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⒀一帘幽兰为我打开了一帘不一样的风景!这种坚而不俗的德,静水流深的劲,光而不耀的韧,坚守初心的美,深深地让我为之动容,为之歌吟——幽兰飘逸一帘堂,温暖浅笑散菲芳。怡情不语满室香,清心静雅著妙章。

    (原文刊载于2018年6月18日《安徽青年报》“诗意的红烛”栏目)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第(3)自然段的描述可以看出吊兰之所以成为作者的朋友伙伴,甚至后来又视它为亲人家人的唯一原因是它能够坚守阵地,青春永驻。 B . 文章第(4)自然段引用古诗是由怅然回眸中逗笑的吊兰给我宽慰所引起的诗意联想,意在转向描写“空中花卉”的淡雅清心、朴实无华。 C . 文章第(7)自然段引用诗句是由兰花长时间未得滋润稍微照顾就朝气蓬勃而引起的诗意联想,意在转向描写耕耘者与“花朵”的谐调。 D . 文章以对吊兰的相关描写来比喻不卑不亢、迤逦绰约的翩翩君子,是借吊兰的形象来展现作者心向明媚、努力生长的姿态及追求。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层层铺垫,确定全文的描写角度,即始终以一个养花人的视角来叙述“我”与吊兰的故事,使叙述语调显得亲切而又温暖。 B . 文章第(5)段写“吊兰从春至秋随时随处都可以进行栽种”除了强调吊兰坚韧的生命力,也为下文栽培、养护、守候、感悟作铺垫。 C . 文章倒数第二段引用杨绛的百岁箴言,意在表述我们无需外界的认可,因为人生最曼妙的风景,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与他人无关。 D . 文章最显著的文字特点是运用大量四字词、抒情性语句,形成繁复恣肆的修辞效果,同时表现了吊兰幽香飘逸、淡淡吐芳的品性。
    3. (3) 作者对吊兰与我相伴相随生活经历的叙述很有层次感,请结合作品概括分析。
    4. (4) 请探究文章结尾段,“一帘幽兰为我打开了不一样的风景”这句话所包含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三、文言文阅读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茂字成逊,虚靖好学,不以世利婴心。建兴初,南阳王保辟从事中郎,又荐为散骑侍郎、中垒将军,皆不就。二年,征为侍中,以父老固辞。寻平西将军、秦州剌史。太兴三年,其兄张寔既遇害,州人推茂为大都督、太尉、凉州牧,茂不从,但受使持节、平西将军、凉州牧。乃诛阎沙及党羽数百人,赦其境内。复以兄子骏为抚军将军、武威太守、西平公。岁余,茂筑灵钧台,周轮八十余堵,基高九仞。武陵人阎曾夜叩门呼曰:“武公遣我来,曰:何故劳百姓而筑台乎”姑臧令辛岩以曾妖妄,请杀之。茂曰:“吾信劳人。曾称先君之令,何谓妖乎!”太府主簿马鲂谏回:“今世难未夷,唯当弘尚道素,不宜劳役崇饰台榭。”茂曰:“吾过也,吾过也!”命止作役。明年,刘曜遣其将刘咸攻韩璞于冀城,呼延寔攻宁羌护军阴鉴于桑壁,河西大震。参军马岌劝茂亲征,曰:“今大贼自至,不烦远师,遐迩之情,实系此州,事势不可以不出。”茂曰:“马生之言得之矣。”乃出次石头。茂谓参军陈珍曰:“刘曜以乘胜之声握三秦之锐,缮兵积年,士卒习战,若以精骑奄克南安,席卷河外,长驱而至者,计将何出?”珍曰:“曜虽乘威怙众,恩德未结于下,又其关东离贰内患未除精卒寡少多是氐羌乌合之众终不能近舍关东之难增陇上之戍旷日持久与我争衡也若二旬不退者,珍请为明公率弊卒数千以擒之。”茂大悦,以珍为平虏护军,率卒骑一千八百救韩璞。曜阴欲引归,声言要先取陇西,然后回灭桑壁。珍募发氐、羌之众,击曜走之,克复南安。茂深嘉之,拜折冲将军。太宁三年卒,临终,执骏手泣曰:“昔吾先人以孝友见称。自汉初以来,世执忠顺。今虽华夏大乱,皇舆播迁,汝当谨守人臣之节,无或失坠。”年四十八。

    (选自《晋书·张茂传》,有删改)

    【注释】①武公:这里指的是张茂父亲张轨,其谥号为武公。下文的“先君”也指张茂的父亲。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又其关东离/贰内患未除/精卒寡少/多是氐羌乌合之众/终不能近舍关东之难/增陇上之戍/旷日持久与我争衡也/ B . 又其关东离贰/内患未除/精卒寡少/多是氐羌乌合之众/终不能近舍关东之难/增陇上之戍/旷日持久与我争衡也/ C . 又其关东离贰/内患未除/精卒寡少/多是氐羌乌合之众/终不能近舍关东之难/增陇上之戍旷日/持久与我争衡也/ D . 又其关东离/贰内患未除/精卒寡少/多是氐羌乌合之众/终不能近舍关东之难/增陇上之戍旷日/持久与我争衡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建兴,帝号。这是古代社会的一种纪年方法,此外还有干支纪年法和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B . 拜,授予官职,如李密《陈情表》中的“诏书特下,拜臣郎中”,而“不拜”指不接受任命。 C . 使持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直接代表皇帝行使地方军政权力的官职。权力次之的还有持节。 D . 孝友,指的是事父母孝顺,对待兄弟友爱;与此相似的还有孝悌,指的是敬爱父母和兄长。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张茂大兴土木,及时接受劝谏。张茂修筑的灵钧台规模宏大,所以当武陵人阎曾为之劝谏时,他认识到自己的过错,便停止修建。 B . 张茂淡泊名利,多次拒绝任命。他不把世俗的名利放在心上,从建兴初年为官到太兴三年,多次拒绝征召,不接受地方和皇帝的任职。 C . 张茂面对战事,果断亲自出征。当刘咸和呼延寔分别进攻韩璞和阴鉴时,他接受参军马岌的劝谏,果断出兵,并率军在石头驻扎。 D . 张茂善于用人,最终击退敌军。面对入侵,他认真听取参军陈珍的建议,并任命陈珍为平虏护军,而陈珍果然没有辜负他的信任。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大贼自至,不烦远师,遐迩之情,实系此州,事势不可以不出。

      ②今虽华夏大乱,皇舆播迁,汝当谨守人臣之节,无或失坠。

    5. (5) 张茂为什么不认为阎曾“妖妄”?张茂最终又是如何做的?请简要说明。
四、古代诗歌阅读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冬夜即事

    宋  曾巩

    印奁封罢阁铃闲,喜有秋毫免素餐。

    市粟易求仓廪实,邑狵无警里闾安。

    香清一榻氍毹暖,月淡千门霿凇寒

    闻说丰年从此始,更回笼烛卷帘看。

    【注释】①狵(máng):毛多色杂的狗。②氍毹(qú shū),一种织有花纹图案的毛毯。③谚曰:“霿凇重霿凇,穷汉置饭瓮。”以为丰年之兆。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完成公事收起官印,诗人感到轻松闲适,因有机会能为国尽绵薄之力而没有尸位素餐,内心的欢喜油然而生。 B . 市场粮食丰足、仓廪充实、里闾安定;自己在寒冷的天气里有温暖干净的住所,诗人感到欣慰满足。 C . 诗人由室内而想到室外,霿凇兆年丰,虚实相生,趣味、诗韵俱存,使诗歌内涵丰富,境界由小到大。 D . 诗歌通过“一”与“千”、“暖”与“寒”、“清”与“淡”的对比,寄情于物,借景抒怀,突出国泰民安的景象。
    2. (2) 透过全诗,我们看到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着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
    2. (2) 《阿房宫赋》中“”用形象的比喻写阿房宫内建筑物的密集,“”则写宫内建筑又高大又多。
    3. (3) 杜甫《哀江头》中有两句诗“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姜夔《扬州慢》中也有两句诗与此意思相近,手法相同,这两句是“”。
六、选择 简答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真正伟大的文艺作品,总是和历史文化的基因、当下的时代精神同频共振。

    黄河文明①_________,以黄河为隆起的书脊,以万里长城、丝绸之路为延展的两页,书写了中国古典文艺最为华美深刻的不朽篇章。以黄河为主题和题材的文艺创作,要想具有史诗的品质,必须架起通往历史和文化的长桥。以黄河文化精神为支撑,才能为作品灌注厚重的历史力量。

    以黄河为主题和题材的文艺创作,要想具有史诗的品质,还必须②_________。不少文艺工作者工作和生活的范围、人生经历和心灵体验,因为专业、行业局限,往往是比较狭窄的,和辽阔的社会生活、浩荡的时代洪流多少有点距离。只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板凳甘坐十年冷,扎扎实实架起通往现实和时代的长桥,才能为作品注入强大的时代力量。

    打造中华民族新史诗,是一条从“高原”向“高峰”冲刺的艰难之路。美是艰难的,少走一步,都有可能半途而废。古典时代,黄河区域文化和文艺的高峰最多。今天,所有想要冲击文艺高峰的人们,必须栏杆拍遍,站在前人的肩头,披沥俯察波澜壮阔的现实生活,才能捧出配得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进程的心血之作。

    1. (1)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高原”“高峰”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就是为了选择最恰当的字眼,表达出最美的意境。 B . 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捡些菜叶,用盐浸一浸,这就是他们难得的佳肴。 C . 如果说经史子集为中国的“父亲文化”,那民间故事和歌谣则是“母亲文化”。 D . 第4号台风“黑格比”在浙江沿海登陆,成为今年来登陆中国的第二个台风。
    2. (2) 下列诗句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B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C .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D .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3. (3)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诗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七、语言表达
  • 7.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主任习近平2月19日下午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指出,①过去一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掌握形势发展变化,②充分发挥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③将改革作为应对变局、开拓新局的重要抓手,④把推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部署改革任务的落实同“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紧密结合起来,⑤把惠民生、打基础、利长远、防风险的各项改革有机统一起来,⑥紧紧围绕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为现代化,⑦以更深层次改革、更高水平开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⑧以制度优势应对风险挑战冲击,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 8.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督管理条例》,自5月1日起施行。2月20日,国新办例行政策吹风会上,司法部、国家医疗保障局负责人围绕近几年我国查处医保诈骗案件情况、怎么惩处骗保违法行为等方面,对条例主要内容进行了解读。《条例》的颁布与施行,具有开启基金监管新篇章的里程碑意义。尤需强调的是,此次《条例》实施也将对个人行为产生很大影响。过去参保者配合骗保,个人用医保卡开药倒手卖出,很少被追究责任,到药店刷卡购买非药品甚至直接套现,也被很多人所认同与接受。针对此一现实,此次《条例》规定,个人骗保将处骗取金额2倍以上5倍以下罚款,这将让个人更加谨慎地使用医保卡。

八、材料作文
  • 9. (2021·济宁一模)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俗语中既有“众人拾柴火焰高”“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人心齐,泰山移”这样的说法,也有“羊群走路靠头羊”“蛇无头不行,鸟无头不飞”“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样的表达,这些看似矛盾的语句却都有着深刻的内涵,给人以多方面的启迪。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这样一个重要历史节点上,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认识?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