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北省云梦县2021年中考历史模拟试卷(一)

更新时间:2021-06-22 浏览次数:111 类型:中考模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1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2分.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请将答案填写在括号内)
  • 1. 我国古代儒家主张“仁”“信”,墨家主张“兼爱”、法家主张以“法”治国。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也有“和谐”“诚信”“友善”“法治”等内容。这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A . 照搬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B . 是现代中国建设的经验总结 C .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 D . 植根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 2. 战国时期,在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推动下,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活动。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其他诸侯国也相继进行税制改革,这实际上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商鞅变法则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    )
    A . 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B . 生产力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C . 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 D . 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 3. 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作官紧密联系起来,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成为古代中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下列有关科举制的说法不符合史实的是:(    )
    A . 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 B . 隋炀帝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正式形成 C . 提高官民文化素质 D . 辛亥革命时期被废除
  • 4.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基本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同时,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的根本目的是:(    )
    A . 解决地方割据问题 B . 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C . 剥夺地方节度使、州郡长官和武将权力 D . 削弱武将的权力
  • 5. 明清时期的闭关政策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使封建自然经济长期延续,从而助长了封建统治者固步自封、夜郎自大。“闭关锁国”政策推行的根本原因是:(    )
    A . 西方资本主义对外侵略的日益迫近 B . 违背历史发展潮流,造成中国的落后 C . 对内加强统治,对外进行民族“自卫” D . 自给自足、落后闭塞的自然经济
  • 6. 上联“忆往昔,求和割地华夏声咽忍顾黎民血”;下联“看今朝,喜迎回归举国同庆再造中国魂”。下列各项中,最符合这副对联主题的是(    )
    A . 开国大典 B . “文化大革命”结束 C . 改革开放 D . 香港回归
  • 7. 1949年,“人民”开始成为最流行的政治词汇。如“人民解放军”“人民币”“人民广场”等,“人民”一词频繁出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这表明我国
    A .   完全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 B . 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C . 人民真正成为国家主人 D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确立
  • 8. 有学者指出,罗马帝国虽然衰亡了,但它却把文明留给了欧洲。《罗马法对于现代文化的意义》一书中指出:“在罗马人的世界里,法律占有最中心的位置,几乎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像罗马人那样心甘情愿、毫无怨言地躬身于神圣的法律旗帜下。罗马人的文化史就是他的法律史。”罗马法集大成的代表是(    )
    A . 《汉谟拉比法典》 B . 《十二铜表法》 C . 《查士丁尼法典》 D . 《拿破仑法典》
  • 9. “造纸术使纸张很快代替了欧洲中世纪长期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纸和小牛皮纸,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火药推动了欧洲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使封建统治阶级日益衰落,还促进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指南针的使用,为西欧人开辟新航路提供了有力的条件,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这段史料说明了(     )
    A .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在中国和欧洲的作用和地位大不一样 B . 在我国古代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 C . 科技发明创造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时候,才能发挥改造社会的巨大作用 D . 科技发挥的效益和作用取决于政府的重视程度
  • 10. 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为创立科学理论密切合作,他们批判地继承前人优秀文化成果,于1848年发表《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社会主义理论由空想变成科学,成为国际无产阶级无比锐利的思想武器,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工人运动蓬勃兴起,对人类社会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社会经济前提是:(    )
    A . 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B . 工人运动的蓬勃兴起 C . 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 D .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成立
  • 11. 中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成果,疫情却在全球蔓延,形势令人担忧。中国政府将一批批防疫物资运抵欧洲各国。包装上印有多种语言的鼓励性话语。中国的举措(    )
    A . 表明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发达国家 B . 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表现 C . 浪费了国家大量人力物力 D . 是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应尽的义务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12-14题为历史材料论述题,其中12题9分,13题10分, 14题9分,共28分)
  • 1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2-1957年中国主要产品产量简表

    项目

    1952 年

    1957 年

    増幅(%)

    钢(万吨)

    135

    535

    296

    煤炭(万吨)

    6600

    13 100

    98

    棉纺物(亿米)

    38.3

    50.5

    32

    谷物(万吨)

    16 392

    19 505

    19

    ——摘编自《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和《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材料二: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邓小平文选》第3卷中“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 《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材料三:201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居世界第二位。到2018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9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接近30%,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高铁、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突进。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粮食总产量达到6579亿千克。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

    材料四: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

    1. (1) 阅读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三,谈谈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解。
    2. (2) 探究材料四中的观点,当今和平与发展遭遇了哪些挑战?请举例说明问题。
  • 13. 阅读下列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数学、天文、历法、农学等科技门类的发展,与农业文明息息相关。中国古代科技是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之上的,科技一旦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就失去了发展的动力。同时,为巩固大一统封建专制统治,古代统治者重视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的教化,教育中缺乏自然科学教育的成分,使中国古代失去了研究自然科学的条件。明清时期我国科技继续发展,而西方文艺复兴后科技也在迅速发展。我国明清时期的科技属于传统科技,而西方的是近代科技;中国明清时期的科技属于古典的应用科技,而西方的属于实验科学。

    材料二:2017年,“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被来自“一带一路”沿线20国青年评选为中国的“新四大发明”。中国“新四大发明”的出现说明我国科技创新提升了经济发展影响力。

    材料三:不列颠入侵者打碎了印度的手织机,毁掉了它的手纺车。英国起先是把印度的棉织品挤出了欧洲市场,然后是向印度斯坦输入棉纱,最后就使英国棉织品泛滥于这个棉织品的故乡....不列颠的蒸汽机和科学在印度斯坦全境彻底摧毁了农业和制造业的结合。

    一[德]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材料四:英国作家狄更斯在《艰难时世》中如此描述19世纪中期的一座工业城镇:“这是个到处都是机器和高耸的烟囱的市镇,无穷无尽的长蛇般浓烟,一直不停地从烟囱里冒出来...镇上有一条黑色的水渠,还有一条河,这里面的水被气味难闻的染料冲成深紫色。”

    探究材料后思考:

    1. (1)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以及给今天的中国科技发展带来的启示。
    2. (2) 根据材料三和四,结合所学知识,议一议:工业革命开启了世界工业化浪潮,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又是如何改变世界的?
  • 14. 阅读下列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发表《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首次向国际社会全面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呼吁国际社会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懈努力。

    材料二: 2017年2月10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对“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了全面、深刻的阐述。

    材料三:2019年5月15日,中国倡议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召开。在这次大会上,习近平发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这次大会,旨在传承、弘扬亚洲和世界各国璀璨的文明成果,搭建文明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互学互鉴、共同发展的平台,增强亚洲文化自信,激发亚洲创新活力,为亚洲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精神支撑。

    问题探究:有人这样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他们)将地球比作一艘大船,190多个国家就是这艘大船的一个个船舱。世界各国只有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承载着全人类共同命运的“地球号”才能乘风破浪,平稳前行。

    思考回答:你同意这种理解吗?世界历史的学习内容,谈谈你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要求:论述有理有据;表达条理清晰;不能照抄材料内容)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