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项 | 反应 | 结论 |
A |
| 非金属性:C>Si |
B |
| 非金属性:Br>I |
C |
| 金属性:Na>K |
D |
| 金属性:Fe>Cu |
装置 | 编号 | 溶质X |
| ① | H2SO4 |
② | CuSO4 | |
③ | NaHCO3 | |
④ | KAl(SO4)2 |
选项 | A | B | C | D |
装置 |
|
|
|
|
现象 | ①中产生大量气泡 ②中无明显现象 | 试管中溶液出现浑浊 | ①中固体溶解 ②中固体不溶解 | 压缩体积,气体颜色加深 |
结论 | 是 分解的催化剂 | 酸性:碳酸>苯酚 | 的溶解度大于 | 增大压强,上述平衡逆向移动 |
装置 | 步骤 | 操作 | 现象 |
| ① | 打开止水夹,挤压胶头,使浓硝酸滴入试管 | 产生红棕色气体,溶液变为绿色 |
② | 一段时间后,关闭止水夹,推动注射器活塞使部分水进入试管 | 注射器内剩余的水被“吸入”试管;铜表面产生无色气泡,溶液变蓝,试管内气体逐渐变为无色 | |
③ | 一段时间后,打开止水夹,拉动注射器活塞吸取少量无色气体;拔下注射器,再拉动活塞吸入少量空气 | 注射器中无色气体变为红棕色 |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①A电极是(填“阴极”或“阳极”),其电极反应式是。
②U4+有较强的还原性。用质子交换膜隔开两极区溶液可以,从而提高U4+的产率。
UF4 |
UF6 |
|
熔点/℃ |
1036 |
64(150kPa) |
沸点/℃ |
1417 |
56.5升华 |
①离心富集 时,采用UF6的优点:
a.F只有一种核素 ,且能与U形成稳定的氟化物;
b.。
② 和 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约为(列出计算表达式)。
I.两步法:
已知:i. 溶液与 溶液直接混合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ii. , 。
① 溶液将胶片上的单质银转化为 ,其离子方程式是。
② 溶液能溶解 并得到含 的浸出液。结合平衡移动原理解释 溶解的原因:。
II.一步法:用水溶解 和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用 表示)的混合固体,调节 形成 溶液,再加入一定量 ,配成浸取液。将废感光胶片浸人浸取液中,发生反应: 。
③从物质氧化性或还原性的角度分析加入 的作用:。
调节(1)所得浸出液的 ,向其中加入 溶液(B的化合价为 )至不再产生黑色沉淀,过滤得到粗银;滤液中的 可以循环使用。补全离子方程式: ,;
称取m1g洗净干燥的原胶片,灼烧灰化后用 溶解,过滤。滤液用 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标准溶液V1mL。另取m2g洗净干燥的浸取后胶片,用同样方法处理,滴定,消耗 标准溶液V2mL。(已知: )
①银的浸出率 (列出计算表达式)。
②实验发现在浸取试剂均过量、浸取时间足够长的情况下,与II相比,I中银的浸出率明显偏低,其原因可能是。
i.
ii.
①写出CO2被C还原成CO的热化学反应方程式:。
②其他条件相同时,增大气化炉内水蒸气的分压P(混合气体中某气体的分压越大,表明其浓度越大),达到平衡时各组分的体积分数( )如下表所示。解释出现该变化趋势的可能原因是。
|
|
|
|
0.017 | 15.79 | 31.50 | 51.23 |
0.041 | 19.52 | 27.12 | 52.04 |
0.065 | 21.15 | 23.36 | 54.14 |
0.088 | 21.64 | 21.72 | 55.46 |
第一步为CO与亚硝酸甲酯(CH3ONO)在Pd催化剂作用下发生反应:
第二步为常温常压下利用NO、CH3OH和O2进行的CH3ONO再生反应。
①第二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②第一步反应的机理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填字母序号)。
a. CH3ONO中氮氧双键在Pd表面断裂
b.脱附过程1生成了草酸二甲酯
c.脱附过程2生成了副产物碳酸二甲酯( )
d.增大投料比[n(CO):n(CH3ONO)],可提高最终产物中草酸二甲酯的比率
③第一步反应时,若CO中混有少量H2 , H2在Pd表面易形成PD-H中间体,结合第一步反应机理,推测因H2导致生成的副产物有、。
装置与操作 |
现象 |
| 溶液立即变红,继续滴加 溶液,红色变浅并逐渐褪去 |
实验I中溶液变红是因为 与 发生了反应,其离子方程式是。
实验II:
实验III:
i.
ii.
iii. (羟基自由基)具有强氧化性,能直接氧化
为探究 对 与 反应速率的影响,设计实验如下:
实验IV:
①t′<t,对比实验IV和II可得出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
②结合资料和(1)~(4)的研究过程,从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角度解释实验I中溶液先变红后褪色的原因:。
③实验I~IV中均有 生成,小组同学推测可能是 与溶液中其他微粒相互作用生成的,这些微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