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A.青铜人面具 | B.椭圆形玉器 | C.陶三足炊器 | D.带孔海贝壳 |
选项 |
溶液 |
现象 |
结论 |
A |
溴水 |
溴水褪色 |
|
B |
|
出现淡黄色浑浊 |
|
C |
|
无明显变化 |
|
D |
|
无明显变化 |
|
| 700 | 800 | 830 | 1000 | 1200 |
| 0.6 | 0.9 | 1.0 | 1.7 | 2.6 |
密闭容器中,某温度(T)、某时刻(t)时,反应混合物中M、N、P,Q的浓度分别为 、
、
、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装置 | X电极材料 | 现象 |
| 石墨 | 两极均有气泡产生; 5min后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铂 | 两极均有气泡产生; 30min内澄清石灰水一直未见浑浊 |
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与 具有相同的官能团
b.能发生银镜反应
c.核磁共振氢谱有2组峰
①滤液Y可循环使用,其主要溶质的质量与反应前的加入量几乎没有变化,该溶质是。解释其质量不变的原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②Ⅰ和Ⅱ的反应装置均需置于冰水浴中,解释Ⅱ中冰水浴的作用:(答出一点即可)。
ⅰ.按上图连接装置(夹持和加热装置均略去),从水准管口加入适量水,并检查气密性;
ⅱ.准确称量 样品加入试管,并使其在试管底部均匀铺成薄层;
ⅲ.上下移动水准管,使水准管中液面与量气管中液面平齐;读取量气管中液面对应的刻度,记为 ;
ⅳ.加热发生反应: ,充分反应至不再有气体产生,停止加热,;再次读取量气管中液面对应的刻度,记为
;
Ⅴ.计算样品中 的纯度。
①补全ⅳ中操作:。
②该实验条件下,气体摩尔体积为 ,样品中
的纯度为(用质量分数表示)。
氨水与 的反应(填“属于”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
一定条件下使 、
混合气体通过反应器,检测反应器出口气体的成分及其含量,计算
的转化率和
的选择性以评价催化剂的性能。
已知:ⅰ。反应器内发生的反应有:
a.
b.
ⅱ. 选择性
时,测得反应器出口气体中全部含碳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
,则该温度下
转化率=
(列出计算式)。
①由图1可知实验中反应均未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依据是。
②温度高于 时,
平衡转化率变化的原因是。
③温度相同时, 选择性的实验值略高于平衡值(见图2),从化学反应速率的角度解释原因:。
天青石精矿 粗
含
溶液
高纯
已知:
ⅰ. 、
、
和
均难溶于水,在相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关系如下:
ⅱ.几种氢氧化物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 20 | 40 | 60 | 80 | 90 | 100 |
| 1.77 | 3.95 | 8.42 | 20.2 | 44.5 | 91.2 |
| 3.89 | 8.22 | 20.94 | 101.4 | - | - |
| 0.173 | 0.141 | 0.121 | 0.094 | 0.086 | 0.076 |
①碳化剂一般选择 溶液或
溶液。写出
转化为
的离子方程式:。
②实验发现,当温度和碳化剂的物质的量浓度均相同时, 在
溶液中的转化速率大于在
溶液中的。从盐类水解的角度解释其原因是。
ⅰ.将粗 溶解于适量盐酸中,过滤得到滤液(金属阳离子有:
、
、
和
);
ⅱ.加 溶液调节上述滤液
至12~13.过滤得到滤液X和滤渣A;
ⅲ.将滤液X置于90~95℃的水浴中加热,生成白色沉淀B,趁热过滤弃去沉淀,得到滤液Y,并将ⅱ中的滤渣A重新投入滤液Y中浸泡(保持温度为90~95℃);
ⅳ.重复ⅱ和ⅲ3~4次,最后得到热的滤液Z;
ⅴ.趁热向滤液Z中加入适量稀硫酸,过滤得到精制含 溶液。
①滤渣A中含有 和。
②白色沉淀B的主要成分是。
③ⅳ的目的是。
④ⅴ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实验一 |
现象 |
| 一段时间后,培养皿中由铜片向外侧依次呈现: A区澄清且几乎无色; B区底部覆盖棕黑色固体; C区澄清且紫色变浅 |
资料:a. 在酸性溶液中不能稳定存在:
b. 为粉红色沉淀、溶于强酸;
为黑色沉淀、不溶于强酸
实验一 |
现象 |
| 一段时间后,铜片质量减少了0.02g,溶液中无固体析出、溶液紫色变浅 |
通过计算,分析溶液紫色变浅而未完全褪色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