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器编号 | 起始时各物质的物质的量/mol | 达到平衡的时间/min | 达到平衡时体系能量的变化 | |||
CO | H2O | CO2 | H2 | |||
① | 1 | 4 | 0 | 0 | t1 | 放出32.8kJ热量 |
② | 2 | 8 | 0 | 0 | t2 | 放出QkJ热量 |
a中反应 | b中检测试剂及现象 | 装置 | |
A | CH3COOH与CH3CH2OH生成乙酸乙酯 | 饱和碳酸钠溶液上方出现油状液体 | |
B | Cu与浓H2SO4生成SO2 | 品红溶液褪色 | |
C | 铁单质与水蒸气生成氢气 | 肥皂水-导管口冒气泡 | |
D | 石蜡分解生成不饱和烃 | 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
试管编号 | 1 | 2 | 3 | 4 |
滴加NaOH溶液的量 | 2滴 | 6滴 | 12滴 | 16滴 |
立即观察沉淀的颜色 | 浅绿色 | 浅绿色 | 蓝色 | 蓝色 |
酒精灯加热浊液后沉淀的颜色 | 浅绿色 | 浅绿色 | 黑色 | 黑色 |
取浅绿色沉淀用蒸馏水反复洗涤,加入稀盐酸完全溶解,再加入适量BaCl2溶液,产生大量白色沉淀。取蓝色沉淀重复上述实验,无白色沉淀。经检验,试管3、4中黑色沉淀中含有CuO。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①该晶胞中含有个氧原子。
②该晶胞为立方体,边长apm,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A , 该晶体的密度为g•cm-3。(1pm=10-10cm)
③获得非金属氧化物为SO3 , 其中心原子的杂化类型为。
CN-+NO+
_=
_+CO2+
_
a.混凝沉淀池溶液的pH控制在6.5左右
b.FeSO4水解产生Fe(OH)2胶体,吸附水中的悬浮颗粒
c.相同条件下,使用Fe2(SO4)3可获得相同的混凝效果
甲醛法可以测定水样中NH的含量,其反应原理为4NH
+6HCHO=3H++6H2O+(CH2)6N4H+ , 然后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反应生成的酸[滴定时,1mol(CH2)6N4H+与1molH+相当]。
实验步骤:
i.移取VmL出水样品,以酚酞为指示剂,用cmol/LNaOH标准液滴定至终点,中和样品中的酸,消耗NaOH的体积为V1mL;
ii.另取同样体积的样品,加入足量的中性甲醛溶液,摇匀,静置5min后,加入1~2滴酚酞溶液,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NaOH的体积为V2mL。
①步骤ii中滴定至终点的现象为。
②该水样中残留NH浓度为mol/L。
①Q→X的反应类型是。
②试剂b的结构简式是。
①由图1可知实验中反应均未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依据是。
②温度高于260℃时,CO2平衡转化率变化的原因是。
③由图2可知,温度相同时CH3OH选择性的实验值略高于其平衡值,从化学反应速率的角度解释原因。
实验:取5mL0.01mol•L-1KI溶液,加入2mL0.01mol•L-1FeCl3溶液(pH=1),溶液呈棕黄色,不再发生变化。
①通过检测出,证实反应A存在限度。
②加入CCl4 , 振荡,平衡向移动。
③除反应A外,还发生反应(写离子方程式),促进Fe3+与I-的反应。
实验:向碘水(含淀粉)中加入酸性FeSO4溶液,无明显变化。未检出Fe3+。
①甲同学认为加入Ag2SO4溶液可增大Fe2+与I2的反应程度。甲同学依据的原理是。
查阅资料:3I2+3H2O5HI+HIO3
Ksp(AgI)=8.5×10-17、Ksp(AgIO3)=3.2×10-8(微溶)
实验验证:
①Ⅱ中KI溶液的作用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②检验、比较沉淀a、b的成分,可明确Ag2SO4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