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景区位置②村庄位置③交通线路④村庄规模
地区 |
冰川代号 |
朝向 |
物质平衡毫米/年 |
天山 |
T1 |
N |
-423 |
T2 |
NE |
-116 |
|
T3 |
W |
261 |
|
阿尔卑斯山 |
H1 |
N |
-455 |
H2 |
NE |
-381 |
|
H3 |
NW |
56 |
|
H4 |
SE |
27 |
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以采集和狩猎(围猎)为主要谋生方式。20世纪70年代初,在我国北方某地发现一处旧石器中期古人类遗址(下图)。该遗址地处山前冲积-洪积平原区,遗址北面为岩石裸露的山地(北山)。研究表明,古人类在该遗址区生存阶段正值冰期。
陕北延安至榆林间的森林草原区(图1)黄土丘陵沟壑地貌发育,图2为该区自沟壑底部到丘陵顶部自然植被分布的典型剖面示意图。长期的坡面耕作打破了生态平衡。1999年以来,该区域实施了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大范围坡耕地转为林草地,在植被覆盖率提高、水土流失减弱的同时,坡面林地土壤也出现了明显干燥化趋势,给林木正常生长带来潜在威胁。
青藏高原一直是地理学研究的热点区域之一,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通过对该地区域相关研究成果的“关键词”(下表)分析发现:随着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的变化,不同阶段研究主题也相应调整。其中,1951~1992年以基础调查为主,摸清资源环境状况,关注高原隆起对环境的影响,为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提供了支撑。
阶段 |
主要“关键词” |
1951~1992年 |
植被类型、冰川冻土、降水量、海拔、大气环流、高原隆起、东亚季风 |
1993~2020年 |
气候变化、人类活动、青藏铁路、三江源、物种多样性、珍稀动物保护 |
归纳出1993~2020年青藏高原研究的两类主题,并分别指出其环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