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上海市致远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5月阶...

更新时间:2021-07-19 浏览次数:50 类型:月考试卷
一、句子默写
    1. (1)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
    2. (2) ,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3. (3) 山川萧条极边土,
    4. (4) ,汀上白沙看不见。(《春江花月夜》)
    5. (5) 民之从事,
    6. (6) 孔子在《论语·里仁》里,表明对“贤” “不贤”态度的句子是“。”
    7. (7) 《过秦论》中,秦孝公时期对内采取的政治策略是“”。
二、选择题
  • 2. 《墨子》有言:“爱人者必见爱也,恶人者必见恶也。”和这句话意思最相近的名句是(    )
    A .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B .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C .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D . 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 3. (2020高二下·上海月考) 下面四个选项中,不违反逻辑规律的一项是 (    )
    A . 或者采纳他的意见,或者抛弃他的意见,我都不赞成。 B . 严禁触摸电线,500伏高压,一触即死,违者法办。 C . 只有获得一等奖,才能参加决赛,小明参加决赛了,所以他已经获得了一等奖。 D . 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材,小王是大学生,所以小王是国家的栋梁之材。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
  • 4. (2020高二下·上海月考)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历史学家詹姆逊在《政治无意识》一书里写道:“历史并不是一个文本,因为从本质上说它是非叙事的、非再现性的。然而,还必须附加一个条件,历史只有以文本的形式才能接近我们,换言之,我们只有通过预先的(再)文本化才能接近历史。” 历史有没有“本质化存在”?答案是“有”,否则便陷入了历史虚无主义和历史不可知论。那么,谁掌握历史的“本质化存在”?基督教徒认为是“上帝之眼”,中国老百姓则认为是“老天爷”。“上帝之眼”也好,“老天爷”也好,这两种说法都提供了一个共同的信息,即在已经逝去的时空里,存在着一个可能遥远而难以企及但确实存在的客观历史。历史一旦走过“彼在” 的客观时空,我们对历史的认知就只能通过各种转述和记忆进行信息比对,而历史的完全信息在一次又一次的不同的转述和记忆中不断地“沙漏”,同时也不断地“捡漏”。因此,对于历史的认知,如果不是别有用心的话,后世之人的所有努力都是在尽可能地靠拢“彼在”,接近历史的真相。我的一个研究希腊艺术的朋友说,希腊语中“历史”一词的词根“historia”原义,就是“调查”“寻找”“研究”,它说明人类在早期对于历史真相及本原的认识就是清醒的。

    ②历史存在于文本叙述之中,这是新历史主义的一种观点。从逻辑上讲,不仅后世之人借由前世遗留的各种叙述文本进入已逝的历史,即便是当其世者,接触和把握的信息也是局部的和零碎的,也需要借由他人的叙述来了解现世的信息。那么,谁在叙述历史?谁在建构历史的不同文本?

    ③目前认为主要有两类叙述者:一类是建立在历史自觉建构意识之上的撰史修志者,他们通过拥有的信息资源,撰写各种年鉴、年志、备忘录,我们通常所谓的“正史”便是指此一类;一类是以历史以及当下现实的事件、人物为原型素材进行文艺创作的文艺家。对于后者来说,叙述是一种主观创造性行为,叙述风格因为叙述主体的不同而差异性很大,不同的叙述风格形成不同的历史文本。叙述主体对于信息的取舍剪裁尺度,完全取决于他的历史观。

    ④暂且不说民间修史和官方修史在视角、立场和趣味上的差异,即便同为官方修史者,即便是以客观史实为依据的“正史”,在信息取舍时同样存在很大的腾挪空间。

    ⑤司马迁和司马光出身不同、抱负不同、遭遇不同,修出来的史书,即便就同一个史实判断也有差别。同样是记述汉高祖刘邦在废不废太子刘盈一事上的态度变化,根据《史记· 留侯世家》,刘邦见到 “商山四皓”拥戴太子刘盈,深受触动,让人找来宠妃戚夫人,对其解释无法废太子的原因:“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呈,难动矣!”《史记》的这段话意在表明,“商山四皓”出场,促使刘邦知难而退,历史因此获得转机。描写或者传播特殊人物的特殊人格和特殊力量,《史记》的这种传奇性叙述,被司马迁之后的司马光否定了。官居宰相的司马光官场历练丰富,对于政治事件的判断更倾向于时势的计较和权衡,因此,《资治通鉴》对刘邦态度的改变提出了三个事实力量:首先是诸位权臣包括太子师傅孙叔通等人竭力反对易太子;其次太子生母吕氏家族势力强大;此外,众人也即民心都不看好刘邦打算改立的戚夫人的儿子为新太子。今天,一些历史学研究者认为司马光虽然距离事件原发时间较司马迁晚,但是他的这种解释应该更接近历史的真相。

    ⑥司马迁和司马光基本上代表了两种历史文本的叙述风格:前者偏重于表达叙述主体对于历史发展逻辑的认知,不一定俱按史实,用时髦的话说,是着重历史的软文本的叙述;后者偏重于史实分析和阐述,偏重于对历史客观存在的陈述,着重历史的硬文本的叙述。不同的叙述形成不同的历史文本,也形成不同的历史信息和历史认知。两种风格各有千秋,从审美的角度或有优劣之别,从认知的角度则各有所长。真正聪明的历史研究者往往会将两者互鉴互文,从重合和落差处发现事实的真相和人心取向的雪泥鸿爪。

    1. (1) 对第①段中所阐述的“历史”,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历史是文本的另一种形式。 B . 历史有本质化存在的特性。 C . 历史是确实存在的客观的。 D . 历史原义与还原真相有关。
    2. (2) 对第②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明确提出历史、文本、叙述三者的关系,建构了全文论述的基础。 B . 承接上文对历史内涵理解,开启下文对文本叙述者及风格的论述。 C . 强调当世者也需借助他人叙述了解现世信息,突出叙述者的重要。 D . 段末两个问句,提出叙述者及叙述内容的不同,引发读者的思考。
    3. (3) 以第④段为例,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4. (4) 依据第⑥段内容,分析以下两种文本不同的叙述风格。

      文本一:卫青至龙城,得胡首虏七百人;公孙贺无所得;公孙敖为胡所败,亡七千骑;李广亦为胡所败。胡生得广,置两马间,络而盛卧,行十余里;广佯死,暂腾而上胡儿马上,夺其弓,鞭马南驰,遂得脱归。汉下敖、广吏,当斩,赎为庶人。

      文本二:胡骑得广,广时伤,置两马间,络而盛卧。行十余里,广佯死,睨其傍有一儿骑善马,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抱儿鞭马南驰数十里,得其余军。匈奴骑数百追之,广行取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于是至汉,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
  • 5. (2020高二下·上海月考)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篱笆墙

    周仁聪

    1)三婆娘家姓刘,婆家姓王,嫁到王家后唤王刘氏。三公死得早,三婆守寡守了二十多年,是远近皆知的最守妇道的人。对儿女要求也严,要他们规规矩矩做人,常说娃儿们要争气点儿,也不枉你娘为你们守一辈子寡。

    2)三婆平常就背个背篓四处拾柴禾。这天,她走得好远好远,在一片围着竹篱笆墙的橘子林外,三婆拾得了满满一篓柴。

    3)“刘姑娘,你是刘姑娘吗?”

    4)三婆一惊,几十年前曾听过的称呼又在耳边响起,她仿佛又回到了少女时代,那时村人和家人就这么叫她。多么亲切!她甚至怀疑是否在叫自己,但篱笆墙内那个佝偻着腰身、掉了满口牙的老头确实正笑呵呵地望着自己。

    5)“刘姑娘,不认得我了吗?我是你屋男人的大老表嘛。”

    6)三婆突然忆起,她和三公拜堂时,还是大老表点燃的鞭炮呢,闹房时他口口声声喊刘姑娘。

    7)三婆满是皱纹的脸忽地红了,她望着挂满枝头的橘子:“大老表,你还多康健喽。”

    8)“哎,人老了没事做,就出来帮儿女们守守这柑橘。你那当家的也死了好些年了吧……”

    9)“二十几年了……”

    10)“你也过得不容易呀!”

    11)三婆沉默不语,这么多年来,她一个妇道人家为拉扯儿女,多少辛劳奔波多少辛酸坎坷,却没有一个人说过一句同情的话。三婆心里忽地一沉,眼泪盈满了浑浊的老眼。

    12)“进来坐会儿吧。”大老表站在篱笆墙里喊。

    13)“啊,不啦不啦。”三婆慌忙背起一背柴禾走了。

    14)“刘姑娘,你慢走……”大老表在身后喊。

    15)这一夜,三婆失眠了。那一声声“刘姑娘”喊得她好欢喜。她知道自己老了,孙子都比自己高出了一头,但她好喜欢再听听那声声叫唤。

    16)第二天,三婆又去那里拾柴,隔着竹篱笆墙,三婆对大老表说:“你的橘子开始红了。”

    17)大老表说是开始红了,他又邀三婆进去坐,三婆慌忙背起半背篓柴禾走了。大老表又在后边喊:“刘姑娘你慢走哇!”

    18)第三天三婆又去了,依然隔了竹篱笆墙大老表说:“你的橘子该卖好多钱哦。”

    19)大老表就咧开一口无牙的嘴笑,然后再请三婆里面坐,三婆又慌里慌张起来,背着还是空的背篓走了。

    20)“刘姑娘你慢走哦。”三婆知道大老表依然要喊。

    21)以后的日子里,三婆天天去拾柴禾,几乎天天都愿意走得那么远,天天站在竹篱笆墙外和大老表说上几句话。

    22)“你的橘子红了。”三婆说。

    23)“红了,下完枝就不再守了。”大老表说。

    24)三婆有几分怅然,但却不知为哪般。

    25)“吃几个橘子吧。”大老表伸手去摘,三婆从怅然中回过神,慌忙背上空背篓走了,这次大老表却没有喊她慢走。

    26)三婆整整一夜没睡好觉,第二天她没有再去拾柴。

    27)她已好多天没有去那片柑橘林了。

    28)这天她终于忍不住,又背了背篓去那片橘林,林子里空空的,橘子已摘完。

    29)风飒飒地吹,三婆想哭。

    30)三婆望着那堵整齐严实的篱笆墙,心里蓦地升起一阵怒火,她发疯似的将那一根根竹片拔起背回家,放在灶内,望着那燃旺的火渐渐变成瓦色的灰团。

    1. (1) 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三婆婚后就被人唤作王刘氏,这个称呼带有夫权意味;而大老表叫她刘姑娘,唤醒了蛰伏于她内心深处的自我意识。 B . 大老表对三婆是有好感的,但因为三婆毫无反应,便逐渐放弃了,这可以从他是否喊她慢走中看出。 C . 大老表的桔子从开始变红,到红,写出了时间的演进:“下完枝就不再守了”的话语,隐含了大老表的态度。 D . 小说语言含蓄内敛,人物描写生动细腻,运用神态、语言、动作、细节等多种手法刻画人物性格。
    2. (2) 第11自然段划线句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3. (3) 有人认为这篇小说平铺直叙缺少波澜,影响了作品的感染力。请对此加以评析。
    4. (4)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标题“篱笆墙”的含义。
五、古代诗歌阅读
  • 6. (2020高二下·上海月考) 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病后登快哉亭

    贺铸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人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1. (1) 这首作品的体裁与下面哪首作品相同?(   )
      A . 李白的《将进酒》 B . 陆游的《书愤》 C .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 D .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2. (2) 下列关于这首作品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经雨”一联写雨过天晴,蝉声欢快,诗人病后登亭,思归之念油然而起。 B . “病来”一联以把盏不知满足写归思之深,以登楼凝睇的形象写归思之切。 C . “鸦带”一联写诗人登亭看到的迟暮之景,用绵延的秋草暗喻别情。 D . “故园”一联即景抒情,写诗人滞留他乡,无计归去的落寞与感伤。
    3. (3) 同是多病之身,杜甫《登高》中是潦倒新停浊酒杯,而贺铸却把酒不知厌,结合所学知识,试简要分析二者的异同。
六、文言文阅读
  • 7. (2020高二下·上海月考) 阅读下列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过秦论》节选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二)《过秦论(下)》

    秦兼诸侯山东三十余郡,循津关,据险塞,缮甲兵而守之。然陈涉率散乱之众数百,奋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锄橙白梃,望屋而食,横行天下。秦人阻险不守,关梁不闭,长戟不刺,强弩不射。楚师深入,战于鸿门,曾无藩篱之难。于是山东诸侯并起,豪俊相立。秦使章邯将而东征,章邯因其三军之众要市于外,以谋其上。群臣之不相信,可见于此矣。子婴立遂不悟借使子婴有庸主之材而仅得中佐山东虽乱三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宜未绝也。

    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自缪公以来至于泰王,二十余君,常为诸侯雄。此岂世贤哉?其势居然也。且天下尝同心并力而攻秦矣,然困于阻险而不能进者,岂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势不便也。秦虽小邑,伐并大城,守险塞而军。诸侯起于匹夫,以利会,非有素王之行也。其交未亲,其民未附,名为亡秦,其实利之也。彼见秦阻之难犯,必退师。案土息民以待其弊,承解诛疲以令国君,不患不得意于海内。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而身为禽者,其救败非也。

    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合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臣不上闻,岂不悲哉!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霸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故周王序得其道,千余载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能长。

    由此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选自《新书》,有删改)

    1. (1) 解释加点的字。

      ①赢粮而从()                ②非于钩戟长铩也(

      ③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大()    ④八州而朝同列(

    2. (2) 下列加点虚词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士不敢弯弓报怨            序八州朝同列 B . 始皇既没,余威震殊俗      畔主背亲,为降虏蛮夷 C . 焚百家之言,愚黔首         南取百越之地,为桂林、象郡 D . 廉颇、赵奢伦制其兵         馋谄蔽明也
    3. (3)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子婴立/遂不悟借/使子婴有庸主之/材而仅得中位/山宋乱三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宜未绝也 B . 子婴立遂/不悟借/使子婴有庸主之材/而仅得中佐山东/虽乱三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宜未绝也 C . 子婴立/遂不悟/借使子婴有庸主之/材而仅得中佐山东/虽乱/三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宜未绝也 D . 子婴立/遂不悟/借使子婴有庸主之材/而仅得中佐/山东虽乱/三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宜未绝也
    4. (4) 译成现代汉语。

      ①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②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

    5. (5) 下列对选文(二)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秦吞井了六国,占据着险要地势,打造武器。然而陈涉凭着凡百名散乱的戍卒,却所向无敌。 B . 子婴连一般君主的才能都不具备,虽然选取了能力尚可的辅佐之臣,也难避免秦朝的败亡。 C . 秦从秦缪公到秦始皇的二十多个国君,经常在诸侯中称雄,这与秦险要的地势有着密切的关系。 D . 秦朝丢掉了周代合乎根本大道的治国之道,所以不能长治久安。
  • 8. (2020高二下·上海月考) 阅读下列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送孙正之序

    王安石

    ①时然而然,众人也;己然而然,君子也。己然而然,非私己也,圣人之道在□□。

    ②夫君子有穷苦颠跌,不肯一失诎己以从时者,不以时胜道也。故其得志于君,则变时而之道,若反手然,彼其术素修而志素定也。时乎杨、墨 , 己不然者,孟轲氏而已:时乎释、老 , 己不然者,韩愈氏而已。如孟、韩者,可谓术修而志素定也,不以时胜道也。惜也不得志于君,使真儒之效不白于当世,然其于众人也卓矣。

    ③呜呼!予观今之世,圆冠峨如,大裙檐如,坐而尧言,起而舜趋,不以孟、韩为心者,果异于众人乎?

    ④予官于扬,得友曰孙正之。正之行古之道,又善为古文,予知其能以孟、韩之心为心而不已者也。夫越人之望燕,为绝域也。北辕而首之,苟不已,无不至。孟、韩之道去吾党,岂若越人之望燕哉?______________,予未之信也。______________,予亦未之信也。

    ⑤正之之兄官于湿,奉其亲以行,将从之,先为言以处予。予欲默,安得而默也?庆历二年闰九月十一日。

    【注释】①诎:同“屈”。②杨、墨:杨:杨朱,战国初期哲学家。墨:墨瞿,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③释、老:即佛教与道教。

    1. (1) 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 . 焉尔 B . 也哉 C . 矣乎 D . 之邪
    2. (2) 对第②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君子即使穷困潦倒也要坚定志向改变世俗。 B . 孟子和韩愈因为学术素养深厚而成为君子。 C . 君子与众人的区别在于坚定志向不从时俗。 D . 君子要超越众人使自己能在当世显露出来。
    3. (3) 简析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
    4. (4) 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④段的两个划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一日得志于吴君                ②以正之之不已

      ③而真儒之效不白于当世         ④而不至焉

      A . ①④/②③ B . ①③/②④ C . ②③/①④ D . ②④/①③
    5. (5) 作为赠序,本文具有很强的议论色彩,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七、材料作文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