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科学 /浙教版 /八年级上册 /第1章 水和水的溶液 /第3节 水的浮力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教版科学八上第一章第第3节 水的浮力同步练习(综合说理)

更新时间:2021-07-04 浏览次数:249 类型:同步测试
一、综合说理题
  • 1. (2021·婺城模拟) 科学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展示了一个有趣的玩具“水母精灵”(如图甲):只要用力挤压塑料瓶,“水母精灵”就会下沉;松开塑料瓶,它就会上浮;控制挤压的力度,它可以停留在瓶子中间。仔细观察发现,“水母精灵”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小孔(如图乙);“水母”头部被分隔成上下两室,上室封闭有空气,两个小孔就在下室的侧壁,水可通过小孔进出下室。结合下图,请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水母精灵”能上下浮沉的原因。

  • 2. (2021·余姚模拟) 在透明的有机玻璃桶内装有部分水,水里悬浮着装置A (上方是充有气体的气球,下面悬挂着一块小铝块,用细线连接),活塞与桶壁之间无摩擦但密闭。查阅资料:密闭容器中,当液面上方的压强增大时液体内部的压强也将增大。当向下压活塞时,请你陈述A装置的运动状态,并说明理由。

  • 3. (2020八上·瑞安期末) 小明在拓展课上做了一个"大米跳舞"的实验∶ 将雪碧倒入杯中,再放入几粒大米,大米很快沉到杯底,但一会儿后就向上"弹",露出液面后,又沉入杯底,接着又上浮,如此反复,最终,大米沉到杯的底部。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小明搜集到以下资料∶

    资料一∶ 二氧化碳气体的密度小于饮料的密度。

    资料二∶从液体中逸出的气体,会在该液体中形成气泡。且气泡容易吸附在固体表面。资料三∶气压越大,二氧化碳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越大。碳酸饮料在生产时,一般采取加压的方法,使大量二氧化碳溶于液体中。

    结合上述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对"大米跳舞"的实验现象作出解释。

  • 4. (2020八上·温岭期中) 烧杯里盛有6℃的水如图甲所示,小球在水中恰好悬浮。经研究发现,水的密度随温度的变化如图乙所示。现在烧杯四周放上大量的冰块,在烧杯内水的温度下降到0℃。(假设从6℃的温度下降到0℃的过程中,小球的体积始终不变。)请对小球的浮沉情况做出判断并进行必要的解释。

  • 5. (2020八上·金华期中) 将一个生鸡蛋放进盛有清水的杯中,如图所示,鸡蛋沉入水底,鸡蛋重为0.5N然后逐渐向水中加入食盐并使其溶解,请画出在鸡蛋渐渐浮起到静止的过程中,鸡蛋所受的浮力随加入食盐的质量m变化的图像,并对此作出合理解释。

  • 6. (2020八上·兰溪期中) 小金是个善于观察的学生,她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无风的、寒冷的冬天,用吸管沿水平方向吹出的肥皂泡是先上升,一段时间后才开始下降(如图).而这种现象在火热的夏天不明显.请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冬天吹肥皂泡时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不计空气阻力)

  • 7. (2020八上·金华月考) 橡皮泥的密度比水大,它会在水中下沉,你利用什么办法可以使橡皮泥漂浮在水面,并用你所学到的物理知识解释。
  • 8. (2020·余姚模拟) 在《阿基米德原理》一课中,教材里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在一只很薄的塑料袋中装满水,将袋中的空气全部排出,用细线把带口扎紧。另取一段橡皮筋,测量出它不伸长时的长度L1 , 再使橡皮筋与细线相连,拿住橡皮筋的上端吊起装满水的塑料袋,测量出橡皮筋伸长后的长度L2、然后将塑料袋浸没于水中测量橡皮筋的长度L3。这三次长度值有怎样的大小关系?请你解释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 9. (2019八上·义乌期中) 有人说,水里的冰山融化后,水面会上升,你认为这种说法是否正确?请你用下面给出的图示,并用学过的知识进行正确解释(忽略热胀冷缩对水和冰的影响,已知冰的密度为0.9×103kg/m3),并得出正确结论。

  • 10. 如图甲所示设想有一个高为h、上下底面积为S的长方体浸没在密度为ρ的液体中,该长方体上表面在液体中的深度为h1 , 下表面在液体中的深度为h2 . 请你从浮力产生的原因证明:F=ρgV

  • 11. (2018八上·湖州期中) 通常我们将既能上浮也能下沉的物体称为浮沉子,它是法国科学家笛卡尔发明的。如图 1 就是一个浮沉子,一个普通的小瓶,内装适量的水后倒扣(开口朝下)在大塑料瓶的水中,调整浮沉子使其刚能竖直浮出水面,拧紧瓶盖。当用手挤压塑料瓶时, 就可以看到浮沉子下沉(如图 3 所示);一松手,浮沉子又浮起来了(如图 2 所示); 如果用力恰当,还能控制它悬浮在液体中的某一位置。聪明的你知道其中的奥秘吗?请你解释用手挤压塑料瓶时浮沉子会下沉的原因。

  • 12. (2018八上·台州月考) 你见过煮汤圆的情景吗?当汤圆刚放入水中时,会沉入锅底。而当汤圆煮熟时,则会浮出水面。请你用所学科学原理解释这一现象。


  • 13. (2018八上·嘉兴月考) 最近,我们认识了一种能直接测量液体密度的仪器,叫密度计。但是有些同学不是很明白,密度计上的刻度为什么是“上小下大”的呢?请你帮他们解释一下。
  • 14. (2018九下·金华月考) 图(甲)所示是使用汽车打捞水下重物的示意图,汽车通过定滑轮牵引水下一个圆柱形重物,在整个打捞过程中,汽车以恒定的速度 v 向右运动。从 t=0 时刻开始汽车提升重物,t1 时刻重物上表面刚好开始露出水面,t2 时刻重物刚好全部离开水面。(忽略水的阻力和滑轮的摩擦)。请画出汽车拉动重物的功率 P 随时间 t 的变化图象,并用科学原理解释:

  • 15. (2017·衢州)

    小柯是个善于观察的学生,她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无风的、寒冷的冬天,用吸管沿水平方向吹出的肥皂泡是先上升,一段时间后才开始下降(如图)。而这种现象在火热的夏天不明显。请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冬天吹肥皂泡时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不计空气阻力)

  • 16. 小玲在家帮妈妈煮饺子,发现开始时生盼饺子会沉入锅底,过一会儿饺子就会上浮,最后煮熟的饺子会漂浮在水面上.请你用浮沉条件的知识解释饺子能上浮的原因.


  • 17. (2018九上·温州月考) 根据所学知识小明知道 CO2 的多少会影响光合作用强度,他利用一些材料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一:在某植物的叶片上剪下大小相同的多个叶圆片,抽出叶圆片中的气体(如图甲),排除叶片中原有气体对实验的干扰。

    实验步骤二:将叶圆片置于不同浓度的 NaHCO3 溶液中(如图乙),将杯子放在较强的光照下,测量每个杯子中叶圆片从杯底上浮至液面所需的平均时间。

    实验现象: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叶圆片从杯底上浮至液面所需的平均时间随 NaHCO3 溶液浓度的增大而变短;但当 NaHCO3 溶液浓度过高时,叶圆片没有上浮。

    信息一:NaHCO3 能增加溶液中CO2 的含量;

    信息二:叶片释放的部分 O2 存在于细胞间隙和叶圆片边缘;

    信息三:细胞过度吸水或失水都会影响正常生理活动。

    你结合所学知识和已知信息,对实验现象做出解释。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