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宾县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

更新时间:2021-09-22 浏览次数:41 类型:月考试卷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1. (2021高二下·宾县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为何中华民族有如此巨大的凝聚力?我们的文化自信从哪里来?对这个历史之谜,可以给出多维的解答:

    首先是中华文化重民本的仁政理念。

    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社会重心不断向下沉淀的人民性。重民本的仁政理念这一思想,划破了古老中国灰暗的政治苍穹,是文化自信的根基。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意蕴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以民为主,“民比天大”这样的思想要求实行德治、仁政,要想人民之所想,而中国文化里的圣贤“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是为这亘古不变的人民而思考命运的。二是为民做主,这是对于治国者而言的,要求为民做主,牢记民心向背才是政治统治兴衰的关键。三是由民做主,也就是由人民当家作主,人民自己就是国家的主人。这三层涵义,贯穿了中国政治治理的始终。虽然在体制层面上,中国古代社会没有出现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制,但从文化学的角度看,“民主”的思想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从不陌生,它从哲学规律上俯瞰历史兴亡,从民本思想上制约君民关系。

    汲取中国传统重民本的理念精华,可以为当前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价值支撑。一是以民心为依归,民心向背是执政的根基。二是建构中国现代民本主义的民主理念。三是执政为民,汲取中国传统治国理政哲学的核心——“民本”。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反复强调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其次是中华文化济天下的家国情怀。

    中华文化孕育了胸怀天下的家国情怀,这是文化自信的根基。由家庭到家族,再集合为宗族,组成社会,进而构成国家,这种家国同构、家国一体渗透到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课层。这是家国情怀的文化基础。

    重责任是其特点之一,强调个人处于特定角色时,对其他人承担的责任,核心是让、“和”。就政治伦理而言,“伦理道义”“无限责任”是重要特点。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是又一特点。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由对祖宗父母的孝,扩展到对家族乡里的敬,再扩展到对国家社稷的忠,这是爱国主义产生的深厚文化渊源。人们把祖国比喻成母亲,把孝亲心上升为爱国心,把爱乡情放大为爱国情。这种爱国情,发端于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亲人的眷恋,也萌生于对祖国的疆土、历史文化、人民之爱的钟爱和依恋。

    从现实的政治看,国家和人民之间相互承担着无限的责任。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中国,是国人最坚强的后盾,维护国家统一,实现民族复兴,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国家和;政府的“无限责任”;维护祖国统一、认同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为实现民族复兴贡献力量是人民对国家的“无限责任”。

    (摘编自于铭松《文化自信的历史文化根基》)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虽然在体制层面上,中国古代社会没有出现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制,但重民本的仁政理念却贯穿了中国政治治理的始终。 B . 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与使命,汲取了中国传统重民本的理念精华。 C . 中华文化孕育了胸怀天下的家国情怀,使个人处于特定角色时对其他人承担着责任,这种责任最终就会发展成为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 D . 中华文化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维护国家统一既是国家对人民的“无限责任”,也是个人对国家的“无限责任”。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从重民本的仁政理念和济天下的家国情怀两方面论证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有其历史文化的根基这一观点。 B . 文化自信是我们现实所提倡的重要思想,作者力图在文中把这一重要思想的历史依据,从历史到现实阐明清楚,纵向思维是文章重要的思路之一。 C . 文章在论述我国传统民本思想和当前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两个论题时,都对论题进行了分类,这种横向分类的结构也是文章重要的思路之一。 D . 人们把祖国比喻成母亲,把孝亲心上升为爱国心,把爱乡情放大为爱国情。作者使用比喻论证的目的在于论证家国同构,家国一体是爱国主义情感的又一特点。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在这次抗击新冠疫情的斗争中取得巨大的胜利很大程度上与“重民本”的治国理念有关。 B . 正是因为有了中华传统重民本的仁政理念,以民心向背为执政根基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才得以建构。 C . 有家才有国,有国才有家。家国同构、家国一体,使得个人对祖国的疆土、历史文化人民之爱产生钟爱和依恋。 D . 维护祖国统一,小到个人大到政府与国家,都具有无限的责任任何分裂祖国的行径违反的都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2. (2021高二下·宾县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一般来说,阅读是和文字相关联的。当然,人们有时也会把欣赏一幅好画说成“读画”。用在这里的“读”,强调的是欣赏的深度了,就此也微妙地点出了看画与读画间的差异。但是,在网络时代,在网页挤占书页,读“屏”多于读书,纸和笔逊位于光和电,机器的规则代替着汉字的规范,数字的操作颠覆了铅字的权威,“输入”代替着书写的潮流中,在“拇指文化”无限深入人群的今天,在消费的欲望热烈拥抱大众的背景下,“读”和“看”的界限似乎日渐模糊起来。入“网”者众,正如一位著名诗人的著名短诗:“生活——网。”技术的战车把新媒介——数码技术送进人间,使昔日“纸面”凝聚的诸多艺术的神圣性不断被“界面”的感觉颠覆和碾轧。看图被称为“读图”,而这里的“读”已不再意味着欣赏的深度。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暴走”,替代着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这应该说是一种阅读的革命。

    (摘编自铁凝《阅读的重量》)

    材料二:

        与文字阅读不同的是,人们在阅读图像出版物时既不需要在“既有的轨道”中理解文本的意义,也不需要遵守传统逻辑的同一律、矛盾律与排中律。久而久之,人类便形成了一种“读图的逻辑”:整体观看。事实上,阅读文字与阅读图像的视线投射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当人们在阅读文字时,习惯于将视线聚焦到每一个字词上,然后按照从左到右或由上至下的顺序移动视线,在字与字、句与句的联结中获取信息,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逐字逐句地读”。但是,当人类面对图像时,其视线往往不会聚焦到某一个点,而是整体性地投射至全部视觉元素,在各个视觉元素的结合、互动与交融中领会图像意义。倘若说文字阅读是字与字“相加”,那么图像阅读便是元素与元素的“相乘”。视觉形象远远不止于对感性材料的机械复制,而是针对现实赋予观者一种创造性的领悟,这种领悟蕴藏着丰富的形象力、创新力。正是由于阅读逻辑的转化,图像在人类思维活动中的比重才得以提升,视觉思维也在读图的实践中慢慢壮大,促进了读者的灵感闪现和意义顿悟。

    (摘编自刘晓荷、董小玉《读图时代的阅读嬗变与出版调适》)

    材料三:

        语言是线性的、抽象的和思考性的,语言的阅读不但给读者以反思的可能性,而且为读者自己的想象提供了更多空间。相比之下,影视图像的传递是单向的,是从影视作品到观众,它培育了观众的被动型接受;另外,影像的动感超越了文字的静态特性,提供了感性直观的当下体验,同时也取消了观众掩卷沉思的契机。显然,文字性的静观体验被影像动态的感性直观所取代。视觉文化时代的法则是:人们爱看图像更胜于文字。道理很简单,看图是直觉的、快感的和当下的;与文字相比,图像显然更具诱惑力。我们似乎正在冷落那种独自沉思的阅读状态,失去对文字阅读的热爱!这便使得图像的狂欢成为新的文化仪式!

    (摘编自周宪《重建阅读文化》

    1. (1) 下列对材料中“文字阅读”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字阅读习惯于将视线聚焦于文字,按照文字排列的先后顺序,移动视线。 B . 文字阅读是字与字“相加”,从字词与字词、句子与句子的关系中获取信息。 C . 语言是线性的、抽象的,可引人深思,文字阅读给读者以想象空间和反思的可能。 D . 文字阅读是单向的,需要遵循传统逻辑、安安静静地体验、细嚼慢咽、掩卷沉思。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网络时代,读“屏”多于读书,“输入”代替书写,图像阅读和文字阅读变得越来越相似,“读”和“看”的界限似乎日渐模糊起来。 B . 有一位著名诗人早就预见了网络时代的到来,他写了一首著名短诗,“生活——网”,明确告诉我们上网的人越来越多,生活已然网络化。 C . 技术的战车把新媒介送进人间,不断颠覆和碾轧印刷媒介;印刷媒介长期积累起来的权威性和神圣性,正在逐步被网络媒介所消解。 D . 视觉文化时代,人们爱看图像更胜于文字,正在失去对文字阅读的热爱,而转向对图像阅读的狂欢,甚至要为此举行一种新的文化仪式。
    3. (3) 概括材料二和材料三有关图像阅读的不同特点。

      ①材料二:  ②材料三: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 3. (2021高二下·宾县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战争

    (美)迈尔尼

    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住进了医院,我的军旅生涯就此黯然结束。我对自己很失望,对这场战争也很失望。

    一天深夜,我想给一位朋友打电话,接线生把我的电话接到了一位妇女的电话线上,她当时也正准备跟别人通话。

    “我是格罗斯文诺8829,”我听见她对接线生说,“我要的是汉姆普斯特的号码,你接错了,那个倒霉蛋并不想跟我通话。”“哦,我想是。”我忙插嘴。

    她的声音很柔和,也很清晰,我立刻喜欢上了它。我们相互致歉后,挂上了话筒。可是两分钟后,我又拨通了她的号码,也许是命中注定我们要通话,我们在电话中交谈了20多分钟。

    “你干吗三更半夜找人说话呢”她问。我跟她说了原因,然后反问“那么你呢?”

    她说她老母亲睡不好觉,她常常深夜打电话与她聊聊天,之后我们又谈了谈彼此正在读的几本书,还有这场战争。

    最后我说:“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

    “是吗?好了,就到这里吧,晚安,祝你做个好梦。”她说。

    第二天整整一天,我老在想昨晚的对话情形,想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当然还有那悦耳的口音,那么富有魅力,像乐曲一样老在我的脑海里回旋。到了晚上,我简直什么也看不进。午夜时,格罗斯文诺8829老在我脑海里闪现。我实在难以忍受,颤抖着拨了那个号码。电话线彼端的铃声刚响,就马上被人接起来。

    “哈罗?”“是我,”我说,“真对不起,打扰你了,我们继续谈昨晚的话题,行吗?”

    没说行还是不行,她立即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贝姨》。不到两分钟,我们就相互开起玩笑,好像是多年的至交。这次我们谈了45分钟。午夜时光和相互的不认识,打破了两人初交时的拘谨。我们提议彼此介绍一下各自的身份,可是她婉言谢绝了。她说这会把事情全弄糟,不过她留下了我的电话号码。我一再许诺为她保留,直到战争结束。于是她说了一些她的情况,17岁时她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男人,以后一直分居。她今年36岁,唯一的儿子在前不久的一次空袭中被炸死了,年仅18岁。他是她的一切。她常常跟他说话,好像他还活着。她形容他像朝霞一样美,就跟她自己一样,于是她给我留下了一幅美丽的肖像,我说她一定很美,她笑了,问道:“你怎么知道的?”

    我们越来越相互依赖,什么都谈。我们在大部分话题上看法相似,包括对战争的看法,我们开始读同样的书,以增加谈话的情趣。每天夜晚,不管多晚,我们都要通一次话。如果哪天我因事出城,没能通话,她就会埋怨说她那天晚上寂寞得辗转难眠。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愈来愈渴望见到她。我有时吓唬她说我要找辆出租车立刻奔到她跟前。可是她不允许,她说如果我们相见后发现彼此并不相爱,她会死掉的。整整12个月,我是在期待中度过的。我们的爱情虽然近在咫尺,却绕过了狂暴的感情波澜,正平稳地驶向永恒的彼岸。通话的魅力胜过了秋波和拥抱。

    一天晚上,我刚从乡间赶回伦敦,就连忙拿起话筒拨她的号码。一阵嘶哑的尖叫声代替了往日那清脆悦耳的银铃声,我顿时感到一阵晕眩。这意味着那条电话线出了故障或者被拆除了。第二天仍旧是嘶哑的尖叫。我找到接线生,请求他们帮我查查格罗斯文诺8829的地址,起先他们不理睬我,因为我说不出她的名字。后来一位富有同情心的接线小姐答应帮我查查。

    “当然可以。”她说,“你好像很焦急。是吗?嗯,这个号码所属的那片区域前天夜里挨了炸弹,号码主人叫……”“谢谢,”我说,“别说了,请你别说了。”

    我放下了话筒。

    (沈东子译,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   )
      A . 小说以“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开头,不仅是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更是为了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 B . “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话中有话,既委婉地表达了“我”对女主人公的喜爱之情,又为两人进一步交往作了铺垫。 C . 小说不仅描写了战时一对普通恋人的悲欢离合,也以真实的笔触,描绘了一幅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画卷,表现了民众的必胜信念。 D . 接线生的失误让两人相识,心灵的需要让他们相恋,无情的轰炸让他们永别,小说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设计自然而又精巧。
    2. (2)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四、文言文阅读
  • 4. (2021高二下·宾县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1. (1)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留侯张良   善:友善、交好 B . 距关,毋诸侯   内:接纳 C . 吏民封府库   籍:登记、造册 D . 不如因善之     遇:相逢、会面
    2. (2) 下列词句编成四组,全部表现项伯“重义气,少谋略”的一项是(   )

      ①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②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③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④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⑤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⑥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A . ②③⑥ B . ①③④ C . ②④⑤ D . ①⑤⑥
    3. (3)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项伯的本意是为自己的私情而欲救张良,但他智短虑浅,头脑简单,在“信义”面前,他不明是非,被张良蒙骗,被刘邦拉拢。 B . 刘邦与项王的为人处世相反,在这段文字中,刘邦的“四问”非常高明,清楚地表现了他处变不惊、善于用人的性格特点。 C . 从项伯夜驰至沛公军,张良引他与刘邦相见一事可看出,张良是这场宴会中刘邦阵营的总导演,是一个善于谋略的大智者。 D . 节选的这段文字,虽然没有对项王进行重点描写,但从“项王许诺”一句中可以看出,项王缺少思考,疏于分辨是非真假。
    4. (4) 翻译。

      ①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5. (2021高二下·宾县月考)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文后小题。

    轲既取图奉之,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殿下,非有诏不能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1. (1)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图,图穷而匕首见(发:打开) B . 而起,绝袖(引:伸、挣) C . 操其(室:剑鞘) D . 诸郎中执兵,皆殿下(陈:陈述)
    2. (2) 下列对古代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宾客,春秋战国时期多指他国派来的使者,后来也指依附于贵族的门客、策士、食客。 B . 祖,即祖道。古代出行者临行前,人们会为其举行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称为“祖道”。 C . 变徵,古代五音之一。五音除变徵而外,还有变宫、商、角、羽四个不同的音阶。 D . 郡县,古代的两级行政单位,大体相当于今天的省与县。古代郡县制对后世影响深远。
    3. (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 至易水上,祖,取道               秦、晋围郑,郑知亡矣 B . 秦武阳奉地图匣,次进             而乃手共搏之 C . 左手把秦王之袖                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D . 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项王按剑跽曰
  • 6. (2021高二下·宾县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

    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 , 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

    项羽在垓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 B . 项羽既飨军土/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 C . 项羽既飨军土/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 D . 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沛公,指刘邦,因其起兵于沛(今江苏沛县),故称“沛公”。 B . 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C . 流涕,古代的“涕”一般指鼻涕,而“泗”指眼泪。 D . 赵高,指秦朝著名的宦官,“指鹿为马”这一成语与他有关。
    3. (3)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樊哙既有政治头脑,又勇敢豪爽。当刘邦处于危险境地时,他不顾个人安危,闯入营帐,义正词严地责备项羽,帮助刘邦脱离险境。 B . 司马迁在最后的议论中,对樊哙等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名垂汉室,德泽惠及子孙表示惊异,也表达了作者对这些人物的赞叹。 C . 刘邦因患病躺在宫中,不见群臣,精神疲惫。樊哙直入宫内,以赵高的故事说服刘邦,使刘邦精神振作起来。 D . 教材中的《鸿门宴》也有樊哙闯帐这一情节,本文与之相比少了怒视项羽这一细节,人物形象不及《鸿门宴》生动。
    4. (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

      ②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

五、情景默写
    1. (1) 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2. (2) 《鱼我所欲也》中表示,生是我希望得到的,义也是我希望得到的,但“”。
    3. (3) 《雁门太守行》中描写官军出其不意夜袭敌人,即将展开一场苦战的两句诗句是
六、选择题组
  • 8. (2021高二下·宾县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899年发现的殷墟甲骨文,是近代中国史料“四大发现”之一。殷墟甲骨文内容丰富,甲骨刻辞大多是占卜的记录,但占卜的范围很广,涉及祭祀、征伐、农业,田猎、气象、疾病等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商代的社会生活。从目前的发掘情况看,甲骨文不止出现在殷墟,在北京、山西、陕西、山东、湖北,______________宁夏都发现了刻有卜辞的甲骨。殷墟甲骨文年代最早,数量最多。但它不是当时唯一的文字。《尚书·多士》记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甲骨文有“典”“册” “聿(笔)”这样的文字,说明殷人祖先常规的书写材料是简册,书写工具是毛笔。只是用竹木做成的简册___________腐烂,似乎无法在北方的地下长期保存,所以至今___________没有发现商代的竹简。从出土材料看,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商王武丁以后才出现的,而商代早期、中期的青铜器上已有少量铭文。(  ),甲骨文字体简化较多。对于文字本身来说,汉代学者总结的“六书”的方法在甲骨文基本都已出现,已经说明它是成熟的文字。文字本质上是记录语言的,___________受书写材质和体裁所限,甲骨文不能全面记录当时的语言现象,但是已经能够反映汉语的基本语法、词汇系统,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以及   容易   尚且   然而 B . 乃至   容易   仍然   虽然 C . 以及   易于   仍然   然而 D . 乃至   易于   尚且   虽然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由于相较于铸造的青铜器铭文,用刀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字比较困难 B . 用刀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字比较困难,这是相较于铸造青铜器铭文而言的 C . 由于用刀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字比较困难,所以相较于铸造的青铜器铭文 D . 用刀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字,相较于铸造青铜器铭文而言,比较困难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就文字本身来说,汉代学者总结的“六书”的方法在甲骨文基本都已出现,已经说明它是成熟的文字。 B . 对于文字本身来说,汉代学者总结的“六书”的方法在甲骨文中基本都已出现,已经说明它是成熟的文字。 C . 对于文字本身来说,汉代学者总结的“六书”的方法在甲骨文基本都已出现,说明它已经是成熟的文字。 D . 就文字本身来说,汉代学者总结的“六书”的方法在甲骨文中基本都已出现,说明它已经是成熟的文字。
七、材料作文
  • 9. (2021高二下·宾县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不要为已消尽之年华叹息,必须正视匆匆溜走的好时光。——布莱希特

    没有一个人能够制造那么一口钟,来为我们敲回已经逝去的好时光。——狄更斯

    如果青春的好时光在闲散中度过,那么回忆岁月将会是一场凄凉的悲剧。——张云可

    我相信我一生最好的时光在后头。——佚名

    国富民强,风清气正,我们正逢好时光。——佚名

    什么是好时光,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请你据此写一篇作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