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述 | 出处 |
“齐部(今山东淄博一带)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襄邑俗织锦,钝妇无不巧” | 《论衡·程材》 |
(蜀地)“女工之业,覆衣天下” | 《后汉书·公孙述传》 |
“今农事弃捐而采铜者日蕃,释其未耨,冶熔炊炭;奸钱日多,五谷不为多” | 《汉书·食货志》 |
材料一 中国古代食品安全治理理念起源早.《礼记》规定,“禽兽鱼鳖不中杀,不粥于市”。随着商业发展,食品安全问题逐渐地突显出来。到了汉代,政府作为食品安全治理的主要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汉律规定,“诸食脯肉,脯肉毒杀、伤、病人者,与盗同法”。唐代是食品安全管理关键期:与食品安全法规建设的同时,唐朝在宫廷中设置尚食局和太官署,专门负责掌管膳食安全,同时在民间设立行会进行管理,行会的管理纳入到官员考核范畴。在此期间药食同源理念得到较大发展,并涌现出一批药学著作。例如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北宋对食品安全的治理达到了历史新高度,对违法乱纪者实行“重刑”。清朝法律在食品安全监管上从对人的处罚转移到问题食品上,并执行严格的食品安全抽检制度。
——摘编自赵向豪等《中国食品安全治理理念的历史追溯与反思》
材料二 19世纪前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食品安全问题日渐突出。19世纪中期,《柳叶刀》杂志对食品质量卫生调查报告,引起英国舆论界的空前支持和响应。在此情况下,英国成立专门委员会调查掺假问题,并在1860年通过了《食品掺假法》,授权地方当局成立“公共分析师”.但是“没有建立中央机关,确保食品安全的责任完全是地方性和可选性的”。1875年英国最终通过《食品与药品销售法》,扩大了地方委员会权力,增加分析师人数,最重要是扩大中央控制权力。此后经过一系列改革,地方政府委员会终于成为主管英国食品安全的重要机构。在该机构的努力下,到20世纪初英国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初步完善。
——摘编自魏秀丽《英国食品安全立法的历史考查》
材料 有学者指出,美国的亚洲外交似乎总是处于“失败——总结教训——再失败——再总结”的无休止轮回中。在欧洲屡试不爽的均势战略、民主改造、和平演变等手段,在亚洲不是遭遇失败,就是收效甚微。对于美国来说,亚洲是一个谜,中国更是谜中谜。美国在亚洲的失败,基本集中了美国外交失败的记录。而美国对中国的误判,又成为美国在亚洲所有误判中最带有战略性和经典性的误判。
下表记录了二战结束后的70年来,美国对中国的6次重大战略误判
第一次误判 |
共产党和国民党,谁能赢得中国? |
第二次误判 |
中国人敢出兵朝鲜吗? |
第三次误判 |
苏联解体,下一个垮台的是中国 |
第四次误判 |
“市场化”必然使中国“自由化” |
第五次误判 |
中国将在“崛起”中“崩溃” |
第六次误判 |
中美关系是“第二场冷战” |
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提炼一个有助于中美关系正常发展的论点,并结合史实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材料 为供养庞大的军队,南宋政府要求农民将谷物出售给官仓,以纸币作为报酬。蒙古灭金后,纸币价值暴跌。宰相郑清之提出每亩田地加征一缗会子(纸钞)国赋,以减少流通货币中纸币的数量,在官僚们的强烈反对下无果而终。1263年,新任宰相贾似道试图改变谷物的售卖方式以稳定粮食价格,施行公田法:国家将从拥有500亩以上田地的私人手中收购农地,收购价格由土地正常出售时的价格而定;将这些农地转为公田,重新分配给无地农民;官员根据官阶大小重新分得土地。这一措施在理宗和度宗的大力支持下施行了12年。1275年,贾似道因无力抵御蒙古入侵被谢太皇太后解职,继任者陈宜中立即废除公田法。次年,蒙古人占领杭州。
——摘编自(德)迪特・库恩《哈佛中国史・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英国被授权统治巴勒斯坦。由于巴勒斯坦地区持续的阿以冲突,英国将其统治权交回联合国,而联合国在(1948年)11月通过了《分治决议》,这个决议是根据特别委员会报告中的建议,使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实现分治,而耶路撒冷则成为一座国际城市。阿拉伯国家拒绝了这个计划。1949年5月15日,英国撤离了巴勒斯坦,以色列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美国和苏联宣布在外交上承认以色列的地位,但大多数阿拉伯国家都向这个新国家宣战。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之后一年断断续续地发生冲突,然后和解,双方在单独的协议中同意休战,最终以色列得到的领土比最初联合国授予的更多。1948年至1949年的战争使大量人员流离失所。大约86万难民从以色列逃到加沙、约旦河西岸及周围的阿拉伯国家。……与此同时,几乎相同数量的犹太人离开阿拉伯和穆斯林国家移居到国外,整个迁移过程持续了30多年……对于两个民族来说,这种迁移是很痛苦的,因为要离开自己的家园和原本的生活。
——摘编自(美)弗兰克·萨克雷约翰·芬德林《世界大历史》
材料 托马斯·亨利·赫胥黎(1825—1895年)生于伦敦西部伊令,其父是当地数学教师。17岁时,他得到奖学金,开始在查灵十字医院接受正规的医学教育。二十岁时在伦敦大学通过他初次的医学士考试,解剖学及生理学两个科目都得到最优等成绩。1845年他发表了第一篇科学论文,描述了毛发内鞘中无人发现的一层构造,此后该层构造即被称为“赫胥黎层”。1846—1850年以海军军医身份航行澳大利亚,研究海洋动物;1851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开始在科学界崭露头角;1854年担任伦敦矿业学院教授;1871—1885年任英国皇家学会秘书、会长,同时被至少53个海外科学团体授予荣誉称号。
赫胥黎因捍卫达尔文的进化论而有“达尔文的坚定追随者”之称。作为科普工作的倡导者,他创造了概念“不可知论”来形容他对宗教信仰的态度。作为教育家,赫胥黎对于19世纪后半期的英国教育改革具有决定性影响。他积极提倡科学教育,尖锐批判传统的古典教育,他一生追求促进自然科学知识的发展,推动科学研究方法在生活诸多方面的应用,以及普及科学知识,发展和组织科学教育。早在1898年,我国学者严复将他的著作《进化论与伦理学》的一部分,翻译成中文,出版了《天演论》,随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及“优胜劣汰”等几成人们的警句。
赫胥黎的传世名言:“尽可能广泛地涉猎各门学问,并且尽可能深入地择一钻研。”
——摘编自百度百科